研究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时间:2022-01-11 11:13:31

导语:研究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一、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在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看来,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和体验可以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与梦想。消费文化改变了原来的商品观念,消费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属性。它不再是对真实的物或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是已经变成对宣传和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消费不仅被符号化,以致它们成为消费物的所指。消费社会的主体,也不再是直接面对物的主体,而是由错觉的符号所构成的“幻象”。因为当我们消费商品时,我们以为自我会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判断和选择,其实我们的选择已受广告、电视等媒体的引导和操纵,我们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可以说消费统驭了生活世界,消费异化使人的需要畸形发展,在这种异化消费中,人没有真正的自由,人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各种电视、传媒、广告、摄影等的图像开始泛滥,几乎全面覆盖人们的生活,可以说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已经与原有的对象发生了疏离,它变成了一种失去模本的“拟像”。在这个依凭图像传媒所带来的审美泛化的文化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审美的符号,艺术的形式已经渗透进一切对象之中。“拟像”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这种无孔不入的“拟像”构筑了人们生活的“超真实”世界。由视觉快感所带来的审美修饰性,使人对于视像的消费性更加沉迷,并且这种沉迷愈发强烈,愈发受制于视像消费所带来的快感。然而这种快感和满足并不具备精神内在的品格,它所呈现的也只是人们最直接的欲望和动机。可以说人们在这种“超真实”的现实世界里,在视觉与幻觉的交织中,失去了方向。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追求美和快感的主观愿望。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崇尚理性。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从宗教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对理性的膜拜使得把美和艺术的东西往往归结为抽象的理性。理性和感性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摒弃了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出现了向感性倾斜的局面。对感性与美的强调是长期以来对理性压抑的抵抗,在更大程度上弥合了主体追寻美和快感的愿望和心理。然而在如此的消费社会里,人们在感性的欲望化的追求中,一切审美的品质被感性欲望所淹没。感性异化的加剧,使人们在科技发达,物质进步的同时,也丧失了诗意追求的本真和快感。在商品消费大肆其道的氛围中,在“拟像”符号的世界里,在感性欲望的满足下,人们在符号和信息的不断膨胀中缺乏真正的交往,迷失了自我,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发生了变化。面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时所负荷的焦虑和感性欲望的无限膨胀,都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人精神贫瘠的非人化图景。

二、产品设计之“艺术化生存”

产品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设计大师如索特萨斯等人的家具设计,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人性化的色彩,其本质就是设计的艺术化。在后现代语境中,大规模的市场群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多中心的市场要素,不同阶层、习俗、人群、语言、传统、行为方式的文化群体细分着市场,因此,迫使无限制的大批量生产转向有限规模的生产,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机械方式,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关注着设计的文化和人类学范畴的相关问题,如伦理、道德和艺术价值,而非单纯的商业价值。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的艺术的价值,是以隐喻的符号的方式表现的这种价值。从设计和产品的生产方式上看,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手工艺术的复兴,新手工艺术将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手工艺术以无数劳动者的实践为基础,以全民族的文化、艺术意志为蓝本,以物的加工改造为实体,是一种呕心沥血的文化积累。新手工艺术与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而在品类和艺术形式上有新的表现,它从造型、色彩甚至构成方式和陈列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现代性和现代艺术的形象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中,新手工艺术不经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者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二是设计与手工艺品的结合。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传统的手工艺与高科技的生产、设计相结合,使得产品设计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大工业生产体系和方式正在向着大批量、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型,这种转型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更适用的产品,为了适应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机械与电子技术与手工技艺相结合,根据所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需要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具。如:HansWegner设计的Y椅,构架采用弯曲木,另外的仅是编织物,自然材质感强烈,体现出人与自然材料的亲和性。归根结底,人们是想寻找一种新的复合关系,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实现双方的融合、共生、对话,以满足人们在“拟像”符号的世界中对更加复杂的品质的寻求。三是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人性化的设计和诗意化的产品生产都将成为现实。就产品的生产而言,手工产品的手工艺品质、使得产品天生具有了人性,是“生态的产品”,大机器产品经过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同样能创造出人性化的产品来。诗意化的和人性化的实际上就是艺术化的设计。如:卡尔洛·莫里洛设计的书桌,采用玻璃台面,体现现代科技的特点,而原木和积层木的结构体现出自然材质的美,使该设计具有更多的艺术化特性。要实现这种艺术化的设计,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如何从人性化的、生态的角度去从事设计,将产品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满足人们对复杂品质的需求,以此重塑人类的价值维度,构筑人的精神家园。产品设计的终极指向是艺术化生存,这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概念。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乐趣的载体。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来自于产品内在的品质是否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的需求。要使产品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必须对生活方式展开研究,将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真正实现了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

三、总结

当今,设计与艺术已在进一步交融,对话,互为汲取。设计产品逐渐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转化成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并且日益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其本质和内涵体现着对人的关怀。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图像传媒的发展和全面审美的泛化,人们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于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面对大众主体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危机,产品设计要实现艺术化生存,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思索,把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将“设计为人”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实现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实现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才能为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在学术上建构使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发展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李娟戴端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