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的运用

时间:2022-12-12 03:11:05

导语:传统节日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传统节日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的运用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见证我国几千年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的寄托。但在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西方元素不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不断萎缩。本文概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运用的意义,就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在现代食品包装中运用进行了探究,以此实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食品包装的深度结合,达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以及食品包装的独特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食品包装设计;传承;创新

包装设计作为现代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起到了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作用。包装设计的发展也是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的。而在当今社会中,食品包装已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功能作用,更是演变成能给与消费者情感寄托的精神文化载体。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不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慢慢发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缺失。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重要的精神烙印,它展示着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习俗。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更是不尽相同,从中提炼出精神与物质元素,将其运用于现代的产品包装中,是包装设计的一大切入点。

1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一件产品时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同时也是生产者向外界传达品牌内涵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包装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包装在长久的发展中,已不再仅仅是起到一个容纳保护产品的功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包装是文化内涵的物化体现。其通过一定的理念定位、色彩材质以及独特的语言艺术,使消费者在面对产品时能产生精神层面的情感共鸣,从而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消费者愈加渴望精神世界的刺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大类,每一层需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这正说明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包装设计中要融入文化的力量。1.1提升产品的品味。在国际风格的影响下,我国的包装设计难免走上了模仿的道路。如何在充满竞争的国际环境中追寻自我特征,从而提升产品品味,就要求我们去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优势。正如北欧五国的设计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着良好的声誉,从古至今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社会并对后世设计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而这其中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北欧五国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深深烙刻在了每一个设计之。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与先进的设计理念相融合,破而后立又不失韵味,丰富包装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底蕴,赋予其灵魂,这是提升产品品味的一个重要途径。1.2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间越发流行,人们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更有兴致,而我国传统节日则显得格外冷清没落,越来越没有了传统的味道。传统特色被人们所遗忘,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其中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更是被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中秋节发展到现在,人们只知道中秋吃月饼,而赏月拜月等一些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习惯早已看不到。反观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等,他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习俗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继承是远远超过我们的,甚至韩国将端午节申遗成功,这无疑是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特性,利用好食品包装这一重要途径,将我国优良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出去,使其走进家家户户,走向世界的舞台。

2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传承至今已经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这一传承过程也是一个民族绚烂历史文化的升华发展过程,而我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春节、中秋、端午等,其实不止这些,包括二十四节气以及各个少数民族的本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传统节日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给了我们一丝空间和时间去与亲朋好友相聚,缅怀逝去的先人。2.1传统节日表层元素的运用。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都能说出每个节日一些关于吃穿住行方面的习俗,这就是在长期以往的岁月流逝中,每一代人对传统节日最直观的印象和感受。春节家家户户会挂春联放鞭炮,到处都是福字,中秋赏月吃月饼,端午则是龙舟粽子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也是最能激起人们认同感的事物。从这些最直观、最表层的事物中提取出适当的设计元素,将其凝练升华并最终运用到包装的结构、色彩、纹理上,使包装更富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当然这些元素并不是生硬的放置到设计当中,需要设计师去认真品味,从而准确的在包装的色彩、结构等方面体现出来,否者就会显得太过庸俗。比如中秋节的月这一最直观的意向,每年中秋节都有各式各样的月饼出现在市场上,但是很多都“不走心”,无法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韩国设计团队Tale设计的月相杯(图1)巧妙的将月这一意象融入设计中,当你向里面倒入牛奶或是米酒的时候,你会看到月亮从亏到盈的过程;同样,当你喝掉杯中的饮料时,你可以看见月亮从圆月到弦月的变化。这种结构上的交互方式能使设计更为巧妙,是包装设计中应该充分学习并运用的。2.2传统节日衍生元素的运用。当然,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物象以外,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各种典故,春节驱赶年兽、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秋嫦娥奔月、端午屈原投江……这些典故亦或是传达生活圆满,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亦或是展示中国人仁、孝、礼、仪的优良面貌,亦或是表示亲近自然,追思先人的重要意义。这些传统节日的典故见证了我国人民从古至今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探究价值、文化与艺术价值。将这些内容运用于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增添产品的文化底蕴,更能为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提起端午,大家最先想起的也许就是端午是纪念屈原,端午节会吃粽子,划龙舟。这其实是长期以来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观念,而端午节背后还有着许多大家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民间对端午节的由来有凭吊介子推、伍子胥、曹娥女、屈原四种说法。设计师通过对闻一多先生所著《端午考》的认真研究,指出端午远在屈原之前便已存在,所有端午节的习俗是经过很长时期的民俗融合而成。从而设计出一款向广大群众传承更多传统历史文化的包装设计(图2),整体设计以书的形式展现,翻开封面,里面是各种有关于端午节的传统历史文化(图3),这种形式不是简单的将端午元素进行堆砌,而是起到了宣扬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每个传统节日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化习俗以外,在不同的地区也衍生出了具有当地文化色彩的当地风俗,陕西省在元宵节时,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安徽铜陵县会在重阳节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福建闽南一带会在中秋节开展“博饼”活动,以此来讨个好彩头。中华大地区域辽阔,伴随着传统节日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当地民俗更是数不胜数。厦门老字号“黄则和”在中秋节推出的月饼礼盒便迎合当地的特色习俗“博饼”,将礼盒的容纳空间当作博饼的容器,在无形中将闽南地区中秋传统习俗传承下来,也是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进一步融入其中。2.3系统运用,进行价值提升。包装不仅仅是包装,可以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合理的跨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输入,既可以通过营造意境,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等方式,将食品包装提升到文创的层次。使消费者架构合理联想,从而拓展产品受众,提供产品附加值,这也是好的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由东匠设计团队设计2018月饼礼盒(图4)则很巧妙的运用了月亮圆缺变化的这一过程,礼盒采用了左右两个盒体抽拉的形式,通过中间结构的遮挡实现了月亮的圆缺变化,化静为动,使整个包装更富有灵动性。同时包装中的焚香盒等附带品在使用之后可以营造出一种烟雾缭绕、月色朦胧的意境,使消费者能充分感受中秋节的气氛。通过这一系列设计使整件产品包装成为了一件优秀的文创产品。另一件设计作品则将人们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运用在了包装之上(图5)。词曲谱为袋,手提袋上附上整首词;赏月圆缺为盒,包装盒以一层遮挡壳实现月亮的圆缺变化;团圆之思存内。设计风格上,正所谓大道至简,以其中包含的动人故事,深入浅出,缓缓道出一个中秋月话,倍感思念的画面。同时内盒以璇玑图回文诗为主题,使消费者一边赏月一边饮食,体验一把文人墨客的趣味,也是别有风味。

3总结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更有十分重要的使用价值,需要你我细细品味与宣扬传播。设计师应当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升华,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构思,避免进行简单的拷贝和堆砌,从而设计出同时具有独特创新色彩以及深厚人文底蕴的设计作品,更好的展示包装的价值与品质,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好的宣扬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于畅,王梦婷.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9508-9509.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4.36.1545.

[2]杨咏,陈巧婷.节日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运用——以闽南节日“尾牙”为例[J].艺术品鉴,2017(13):107-108.

[3]李亚鑫,祝小林.论传统节日元素在现代家居用品设计中的运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9):13-15.

[4]百度百科“元宵节”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元宵节/118213.2018/10/5

[5]百度百科“重阳节”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重阳节/128301.2018/10/5

作者:林伟 刘远达 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