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绿色包装设计专业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2 07:06:00

导语:高校绿色包装设计专业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绿色包装设计专业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绿色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无环境污染、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目前,全球掀起了“绿色包装”的风潮,我们也应该加快行动的脚步。而在根本上是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快培养出大批各类包装行业的“绿色设计”高级专业人才是长远之计,绿色包装设计在现代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绿色包装设计教育与科研专业人才滞后社会的变革

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奥运进而演化为绿色行动,似乎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流行语。因为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有害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直接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动植物的生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包装所产生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商品的广泛交流活动,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与地球生态环境,除了引起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外,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绿色包装设计应成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重要内容,并在学科建设上确立新的绿色包装设计的教育思想,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从根本上造就面向未来的绿色包装设计人才,在文化审美、思想观念及材料的应用研究上去拓展包装的内涵并进行一场包装革命。

一、实现绿色包装设计应从高等教育入手

据2001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城市垃圾中来自包装行业的垃圾约占到35%以上,而日本的这个比例则高达45%,欧盟成员国的包装垃圾也占到城市垃圾的30%—50%。我国至今尚没有这方面较为可靠的统计资料,但据估计至少也在15%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呈继续上升的势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包装产业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受限于回收利用技术、经济能力、公众意识、文化传承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次,我国包装工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包装材料和包装制品都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无论是造纸企业、塑料树脂生产企业、玻璃包装企业还是包装制品加工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多,他们在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时都不太可能把包装垃圾的分拣、回收处理和再循环利用纳入计划之列,使包装业成为最大的污染型、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再次,我国绿色包装设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还缺乏大批绿色包装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能及时将新型绿色包装材料积极反映到产品包装的设计中。因此,大量包装品暴露出强烈的“非绿色”特征。要从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中,积极实现减少产生、回收利用、再生再造、有效处置,不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应在绿色理念指导下明确自身的责任,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更应该积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这在根本上是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快培养出大批各类包装行业“绿色设计”的高级艺术专业人才是长远之计。

包装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商品的大量生产与销售才确立了它的重要位置,成为今天商品不可或缺的载体,扮演着自身与附属的双重身份。可以说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的流通和广泛的经济活动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然而,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认识上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人们的认知水平却往往滞后于在享受商品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即使在具有前瞻性的科研与教育领域,“绿色包装”设计亦没有被广泛地予以重视并付诸实施。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美术学院的装潢专业中就有包装设计的课程,而现在在各个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则更为普遍,但主要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内容包括包装装潢的艺术特性、功能、构图、色彩、商品的属性以及设计构思与表现形式等,虽然也有材料应用与结构设计,但很少涉及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在教育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理念上相对处于唯美的状态。其他如工业造型和建筑设计领域内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这种状况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极不适应。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设计理念,大学教育更应该把新兴的文化形态积极地反映到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教育的职能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和体现出来。

二、绿色包装设计是新形势下的科学性发展

包装设计最终实现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但具备绿色包装设计的艺术修养,更要掌握相关的材料信息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大学的教育优势更能积极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大学中的学科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1]近几年,在高等教育不断向着普及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试点工作也在全面的进行当中,也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像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如何构建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等等。”[2]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理应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及时反映在教学研究当中。虽然包装设计从西方到东方作为传统学科由来已久,但绿色包装设计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的科学性发展,并不等同于其原有的定义,而是在现有认识水平的高度上去发展它并找到其科学的定位,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包装只是事物的一个局部或一个方面,更广泛意义在于“绿色设计”所包含的全部理念。早在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在他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的著作中指出,设计理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环境而服务。甚至他以带有理想性的色彩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创造一种适应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的这种超前的设计思想在十几年以后出现的环境危机爆发中得到了印证,到这时才使他的警告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日本著名工业设计理论家竹原秋子对于新的消费趋势与生活方式还提出了“知、护、体、环”的未来社会的设计方法论。简单地说,“知”是知识、信息、智慧的集中;“护”是安全性的要求;“体”是随身使用的日用品的开发;“环”就是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绿色包装设计应当同时具备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三个基本条件。而这些方面德国是较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于产品包装标准加以限制的,并且于1991年12月制定了《资源再生法》和《循环经济法》,法令规定商品从工厂到销售商,再从柜台到拿回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层层包装都必须有重复使用及资源回收的义务,利用几年的时间达到80%的废弃包装材料还原为原材料或商品的目标。不仅如此,对此还以教育和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推广,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成为现代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德国的这一做法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商品想登陆德国必须打上可回收再生的绿色保护标记,要不然出口国只能自己承担回收及加工的费用。丹麦亦率先实行“绿色税”制度,也有很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2000年,日本也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通过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法规。为此日本一家ECOVER公司生产的一种环保型肥皂,使用的是生物分解性的植物原料,该包装盒用可回收的旧纸生产,连商标油墨用的也是环保型材料,包装设计全面体现了“绿色”特征。虽然日本对绿色设计的意识起步不及欧洲那么早,但现在日本市场上处处可以看到强调环保的商品。这也是未来社会商品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一个发达社会的文明首先是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文明,这不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相对滞后的国家不能很快地跟上,不仅不利于本国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将会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上处于被动的位置。校园阵地是知识与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学习研究和接受新知识最快的地方。有着研发新材料、创造新工艺、进行新设计的比较优势,也容易形成新的人才模式。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既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同时也将成为未来的管理者、企业家和设计家。通过教育入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植入绿色设计理念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据统计,199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85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在校大学生数与该地区当年18—22岁适龄青年数的比例)为9.8%;从1999年到2003年,经过5年发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9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17%;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9%,全国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000万人,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就设计专业来看,仅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8887个增至13,344个,3年间翻了近1倍。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又占布点最快的10个专业中的两个,其中1998年布点数分别为100和64个,2001年分别达到212和162个。随着2004年又有一批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近3年又分别新增数112和98个,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53.1%。这不仅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施大批人才的培养计划更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和学生在专业上的选择以及社会职业的响应程度,同时亦为绿色设计理想的实现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我们对原有专业的设置去积极地进行革新与研究,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避免造成在人才教育部署上的巨大漏洞。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停。这种不停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等。”[3]这正是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使命。

绿色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无环境污染、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包装设计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各国进入市场的商品中,已经有众多利用高科技手段完成的绿色包装设计成果出现,如纸制无菌纸盒包装、可降解塑料包装、生物包装材料等。在我国“清华大学绿色制造研发中心”于2001年4月28日首先成立,中国社会拉开了积极走向绿色设计大目标的序幕。但是,要能够因应情势还“需要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与实行规则,这对于绿色设计理想的真正实现是非常重要的。”[4]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仅有一部分人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全球掀起了“绿色包装”的风潮,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教育、设计、消费的绿色生态环境意义上进行着一场社会的变革,我们也应该加快行动的脚步。

参考文献:

[1][2][3]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与研究》[J].2002(3)P67、70、69

[4]许平、潘琳著《绿色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P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