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室内设计与建筑工程的结合

时间:2022-09-13 11:08:48

导语:浅议室内设计与建筑工程的结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议室内设计与建筑工程的结合

一、室内设计建筑工程“里应外合”的内涵

建筑“里应外合”中,“里”代表的是室内设计,“外”代表的是建筑设计。

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在统一规划中可能遇到的阻碍

1.高楼层中室内设计的发挥空间不足。在规划建筑整体和室内设计时,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由于建筑层数偏多、建筑实际高度偏高的缘故,设计人员尽管可以满足外部设计需要,但是却难以满足室内设计相关需要,甚至还会阻碍室内设计相关细节的实施。如此一来,便无法实现舍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里应外合”。2.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存在矛盾。部分建筑开发商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会邀请部分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建筑整体外形,如此一来可在确保建筑整体造型的基础上,将地标性建筑作用充分发挥,进而使得建筑知名度得到提升。然而,在室内设计开展过程中,因外形设计工程师尚未全面、熟练掌握该方面知识的缘故,需交手于其他专业室内设计师,而在转换过程中,时常会有无法实现里应外合设计要求的情况出现,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两个设计师尽管具备相应的基础素质,然而在风格上有差异存在,或是交接中沟通不及时,设计时就会将各自的创意发挥出来,以致于无法实现建筑内外部统一、和谐的设计。此外,外部与室内设计师若是在设计水平上有较大差距存在,难以准确理解双方的创意表达,也难以实现建筑的整体性。3.设备、设施管线布置与要求不符合。室内设计过程中,还需予以关注的设计成分有相关设备和设施的管线布置,确保其在室内装修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大部分污水管设施的布置位置需在室内空间顶部这一较为重要的位置,一旦管道有渗漏或是损坏出现,已装修好的顶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如何“里应外合”、协调发展

1.同步协调建筑与室内设计。由于我国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当前有缺陷存在,将问题找出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十分关键。在早期设计中,应将涉及总策划者身份明确,确保室内设计师参与其内。同时,由于建筑师是设计主体,在完成建筑草案的制作后,可将室内设计构想提出并转交给室内设计师。而在设计实施期间,室内设计师应积极与建筑设计师沟通,交流各自设计理念,经建筑使用者同意修正意见之后再展开整体设计。此外,室内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需积极配合,确保室内、室外得以实现和谐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确立后,室内设计师应与建筑设计师积极沟通,确保室内设计风格一致、空间布局合理。2.统筹规划。设计者在设计途中,针对会影响设计的因素需统筹规划,设计方案要确保与整个建筑设计相关联。统筹规划也可以说是平面统一,指建筑物与建筑外景的平面形状的统一,设计者一定要提前对该区域做到一个理性的认识,充分考虑到该区域的空间特点、生态特点,然后再根据该区域的理性特征进行美感、合理的建筑物设计。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同时,对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方法需充分了解,并在对建筑设计基本结构、建筑与室内设计关系深入进行了解的同时,结合业主个人需求进行室内设计,通过分析、总结现有建筑结构,推动室内设计质感和空间感的全面提升、室内设计艺术感染力的增强。总之,室内设计应密切联系建筑设计,同时也需将各自的优势特点充分凸显。3.妥善安排顺序。室内设计师需对建筑空间设计概念、整体思想进行了解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建筑结构、技术构造和效果模拟。同时,室内设计还需积极借助电机专业,确保室内设计方案具备更高的可行性、实用性,能在整体上与建筑设计使用要求、设计风格相符合。如在设计过程中需协调处理使用材料、设备,综合分析各类可能存在于施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问题,如此一来便可完美结合室内与建筑设计。4.以建筑设计性质为根据开展室内设计。虽然室内设计需以业主个人需求为根据进行,然而最终还需遵循建筑物构造、所处环境、使用性质和相应标准进行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的应用构建舒适、优美、功能齐全合理的建筑,将人们的需求有效满足。基于此,室内设计应立足于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予以使用者需求充分考虑,结合工程技术、视觉因素,综合建筑设计环境氛围、历史气息、整体风格,推动室内设计文化性、艺术感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诉,在建筑与室内设计过程中,不但需对整个建筑设计目的一致性予以考虑,同时还需借助各类有效、合理的方法推动两者一致性的提升,如借助空间使用功能和相应性质实现目的一致性的全面提升,以此推动建筑自身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得以实现全面统一。

参考文献:

[1]汪晶.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里应外合[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00054-00054.

[2]孙亮.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里应外合[J].居业,2016(12):63-63.

[3]李玉郎.试析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里应外合[J].科学技术创新,2017(26):171-172.

作者:刘德慧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