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索

时间:2022-02-08 09:31:49

导语: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索

【摘要】毕业论文(设计)是现今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高职在校生的必修课程,但是从历年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来看,他们的质量水平不尽人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的现状,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就目前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质量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已成为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并不高,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学生,论文的选题与工程实际脱轨严重,加上高职院校在论文的监管过程中缺少有力的制度管理,使得很多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认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1工科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

笔者从事高职教学管理近十年,通过对历年的毕业论文(设计)跟踪调查,发现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着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1.1思想上不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开设课程也是重实践、轻理论,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样从院校层面上,对待学生的毕业论文就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毕业论文(设计)不像单纯的一门课程,不只是涉及一种理论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多种知识的融合贯通,疑难问题较多,完成周期较长,使得学生没有信心做好毕业论文(设计),这也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整体不高。1.2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高职院校通常都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这个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找工作,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时期,这导致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上投入的精力有限,找到工作的同学因为企业有工作任务,每天需签到打卡,业务忙时甚至是连轴转,根本没有足够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走访企业,画工程样图等等。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一方面看到别的同学工作有着落了,心里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跑各种人才市场,投递简历,参加各种面试,也没有精力静下心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1.3选题不当。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这与论文的选题有着一定的关系。很多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选题,这些选题未能联系工程实际,多是一些虚拟的,未经证实的选题。一些选题能连续用好几年,学生拿到这些选题只能查阅教材中的原理和方法,照搬现有或相似的工程样图,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大部分是毕业设计,这些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脱轨,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类知识点的融合贯通就更谈不上了。1.4资源有限。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工科类相关专业来说,更是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学生通过进一步地走访调研,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院校的大力支持,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信息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这使得学生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时受诸多限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有限,高职称、富含工程经验的导师就更少,他们一方面忙于教学,另一方面还有科研任务等,给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精力有限,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1.5管理过程不规范。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缺少管理、监控,使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任由自己东拼西凑。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制定了关于毕业论文的一系列流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但最终都流于形式,学生为了完成论文而完成论文,甚至有同学等毕业答辩前几天回来突击,一些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再陆续后补,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2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避免,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2.1加强引导、协调毕业论文的开展时间和方式。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高职院校和学生明白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和暂时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是一样的,只有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对于校内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同学,应充分利用院校的实验室设备,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对于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在校外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同时校内要有老师进行监督管理,并对其完成过程提出相应的意见。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时间,可以提前半个学期,争取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完成大部分的毕业论文。2.2严把选题质量关。选题是毕业论文(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指导老师给题目,一种是学生自己选择研究选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个人的能力自拟选题,经指导老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学生自主选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弘扬学生个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校内学生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类型的选题,校内学生在指导老师公布选题后自由选题,校外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工程课题,在单位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工作量的毕业论文(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缓解院校指导教师欠缺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院校需要成立专家组,对指导教师上报的选题进行审核筛选,把握好选题的难度与尺度,对一些任务量小、难度偏难、不易操作的的选题直接给予剔除。同时对审核通过的选题给予公示,然后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下发。2.3加大投入、设置专款专用。做好毕业论文(设计),院校的资金投入不可少,特别对于工科专业来说,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更需实地演练。一方面加大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来进行模拟、仿真、调试,文献的查阅;另一方面,要设置专款专用,给学生外出调研、考察准备资金来源。2.4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质量,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此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对毕业论文的有效管理、监控,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首先要认识到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院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建立一系列的管理机制能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包括从选题审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定期抽查、答辩制度等来完善整个毕业论文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选题一旦确定,一方面学生就要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遇到问题及时跟指导教师反馈,保质保量的完成指导教师给的查阅、调研、研究任务,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在下发任务书后,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设计方案的制定,设定毕业论文的整体框架,需解决的问题、实验用设备参数等,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学生需定时跟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开展情况,包括整体设计思路,实验设施操作,采集数据的分析,具体的产品实施工艺等等,每一环节都需要指导教师认真把关,指导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对他们的毕业论文进行实时监控。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说,院校应与企业协调,阐明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得到企业的理解与配合,使企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留出空余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有精力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如果选择企业的工程课题,可指派企业的师傅对其进行指导,在不影响企业工作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便利。在中期检查阶段,学生需如实地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疑难点、后续步骤等,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指导教师则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审核和指导解答,并对学生的论文进度、疑难问题详细记录,对学生的写作态度、表现等作出客观评价。在毕业论文(设计)后期,学生需对整体论文进行自查,对照毕业论文的任务书,对论文进行总结梳理,准备论文的答辩工作,指导教师则需要把握论文的整体,对论文的主体部分进行检查,论文的标准化格式进行修改,指导学生准备论文的答辩汇报,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进行客观评定。在这过程中,院校的专家组需时刻参与其中,以详查或抽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论文进度,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等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要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做到有问题早检查、早发现、早修改,起到评价督促作用。

3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上规定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活动,它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与社会接轨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素质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从科学的选题、深入细致的指导、严格的实践环节监控等多途径来规范毕业论文的管理,进一步促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世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2002.(3):81-82.

[2]习媛.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2(6):332-333.

[3]张洪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J].科技资讯,2006,18(2):12-13.

[4]罗长金.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措施[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4-47.

[5]赵丽杰.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2):100-101.

作者:徐荣丽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