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研究

时间:2022-02-26 03:27:02

导语: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研究

一、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

首先,由于法律原则本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理解法律原则适用的条件时,往往也会赋予其抽象概念,因此对法律原则的定义也各种各样。法律原则的很多概念,法哲学以及法理学界,有很多不同看法,人们尝试着从四面八方的立场和方法作为切入点来进行讨论。如徐国栋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法的效力,是贯穿于民法全过程的根本原则,是对作为民法主要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们在民事领域所行政策的集中体现。①而想要适用法律原则,本人认为对概念达成一致十分重要,如果概念不明晰,不统一,就会在今后的适用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分歧。其次,法律原则适用的根本性条件应该是法律规则的缺失。这种“缺失”包含了应有而没有,也包括有了规则却不明晰或不适宜。如果法律规则规定明确,即使社会舆论的呼声再大,法官也要坚持法律规则的优先性,守住法律的底线。法律原则想要真正进入个案,充当裁判规范和依据,还需要满足其他的外部特定环境条件。法律原则的存在并不是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基础。有些法律原则不仅仅存在于成文法中,还存在于判例中、民间法、宪法法律的基础或推论中,同时也存在于一些事物的本质中。再次,法律原则的适用要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判断相一致,这是由法律原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则背后的法理,必然要反映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反映的各种疑难法律问题,也就是说,法律原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与社会历史和伦理道德相适应的。最后,法律原则的适用需要法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当然,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是指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指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积淀。法官素质不高及其容易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法官即是法律原则的实施者,也是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开启者,只有在法官的素质达到了与法律原则适用的难度相适应时,或者法官已经熟练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积淀以及社会主流道德时,才能更好地适用法律原则,作出更符合公平正义和民意的判决。

二、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意义

首先,法律原则可以对规则的漏涧进行填补。“法律漏洞是指以现行法规定之基本思想及内在目的,对某一项问题可期待规定,而未设规定之谓。”②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法律的制定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但是制定法律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而经济的发展往往快于法律的制定,所以这会导致很多新问题,不能被现行的法律规则所解决,此时,法律原则随即登上法律适用的历史舞台。其次,适用法律原则进行裁判,具有相对稳定性,至少能做到有法可依,如前所述,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背后的法理,所以应用法律原则所作的判决具有稳定性,这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而这种稳定性,使得法律规则被运用到司法裁判中,得到了一定范围内法律人的认可。再次,法律原则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运用本身也是一种限制。法律原则选择适用,可以保证法官自由裁量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法律适用的活动,而不是滥用法律职权,法官在法律规则不足或不明的情况下,裁判案件可以不用到法律之外寻找其他方法。因为超越法律会损害现代法治要求的法律形式的要求,法律原则实际上解除了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违法造法的嫌疑。最后,法律原则对司法能动性本身也有一定的独立价值。法律原则对司法能动上的启动条件具有限制作用。对司法能动开启后的运作更具有界线上的克制作用。还对司法能动的结果具有检验作用。对司法能动的规范矫正,其本身也当然构成了实现司法能动的有效方式。

三、法律原则司法适用的方法

(一)从利益衡量角度分析。在利益衡量的具体操作中,法官应当遵循以下标准:第一,坚持基本利益的优先性,基本利益是指人类生存的必须利益,基本利益的优先性是指基本利益要优于非基本利益得到保护。基本利益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范围,法官在对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评价时,可按照相关利益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进行排序,对人类生存更重要的利益应该优先予以保护。第二,灵活运用替代性补偿,其指对于在利益衡量中不能被保护的利益,应考虑在其它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在利益衡量中具有优先性的利益得到了实现,但是放弃对其他利益的保护也会造成相关损害,为了使利益损害减到最低,法官在利益衡量的过程中应给予不能被保护的利益予以补偿。第三,遵从经济分析法,其是指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利益进行分析,将经济分析的最优结果作为利益衡量的结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将人看作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分析并预测“理性人”的想法与行为。以此来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利益衡量与经济学原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法官在适用法律原则时可以借助经济学的原理来对涉案利益进行分析,以达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目标。(二)从地方性公民投票角度分析。本文所说的地方性公民投票是专门为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的方法所给出的一个概念和定义。地方性公民投票产生的结果既可以作为建议性质来参考,也可以是强制性的被试用,一方面公民投票的结果可以被视为针对某项特定案件所做的民意调查,具有咨询或参考的性质,在条件成熟时,它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法律规则或者政策,另一方面他可以设法律生效过程的一部分,比如有时在修改宪法或法律之前必须得取得多数人的投票同意,才可以被视为有效或具有合法性,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性公民投票还具有创制的法律效果,最明显的运用就是指在地方自治层次,公民投票是宪法保障地方公共团体成员权利和地方自治团体直接民主的体现。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很多法律法规以及法律原则还停留在过去陈旧的年代。这就需要不断的调查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时展的法律规则,才能酝酿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律原则,疑难案件中法律规则没有明文规定时,法律原则往往会优先于法律规则而被适用,而如果此时的法律原则也已经被淘汰的话,那么就需要对民意进行调查,还要根据不同的地方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比如一个地方可能有本地的风俗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该地区的人们进行一定的民意调查,法官进行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时就可以完全参考该地的民意调查,有时法官的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法官的素质良莠不齐。这就更加需要对民意进行调查,来给法官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建议,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三)从社会舆论角度分析。社会舆论往往会在案件发生后,尚未形成终局判决时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法律规则已经有明确的规定,社会舆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旦法律规则缺失,法律原则上位时,社会舆论的作用则必须重视起来。社会舆论所代表的应该是社会上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道德问题充斥着法律的各个角落。④法官在审判前如果受到了舆论的压力,我们由此便会看到社会舆论“绑架”司法裁判的影子。在司法过程中过多的融入公众的意见不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这样的后果有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会破坏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法律原则的适用本身也有一定的阻力。社会舆论对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不良作用如下:第一,非理性的社会舆论容易使法官对法律原则的理解先入为主。社会言论往往缺乏监管,容易产生非理性、极端性的舆论观点,其一旦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便会形成强大的舆情,现实中法官很难做到完全不关注。第二,社会舆论有时会妨害审判独立从而导致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不自由。舆论对司法活动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但非理性的舆论会影响到审判独立,还会给法院的审判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情形也被称作“媒介审判”或“舆论审判”。第三,某些偏激的社会言论会降低法律原则的权威。当审判结果没有满足公众的要求时,缺乏专业理性的网民们就十分容易认为判决结果缺乏一定的公平正义。尤其是这种舆论呈现“一边倒”时,往往就会让社会公众认为舆论所代表的才是正义,进而严重影响甚至降低法律原则的权威。我们要正视社会舆论的作用,其促使判决结果更趋合理时的确是保证审判独立的外部力量,但是其过分夸张的适用也可能对审判独立、审判公正和审判权威造成不良影响。当不理性的社会舆论披上社会正义的外衣并凌驾于法律之上,必将导致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的滥用。

四、总结

现阶段,中国法学界对法律原则司法适用问题已经足够重视,但是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仍有许多需要提升和进步的空间。我们必须对法律原则的概念,适用条件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厘清。每一个法律完善的国家都不会否认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重要性。尤是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建设,法治建设的道路仍然崎岖和艰辛,况且影响和制约我国司法公正的因素依然顽固存在,法官滥用权力的现象依然突出,有关社会和谐稳定的许多基础性问题仍然急需解决。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足够重视,同时还要注重法律原则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来消弥社会矛盾纠纷,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以诚实信用原则的法理分析为中心[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8.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4.

[3]廉思.当代全民公决制度的类型研宄[J].环球法律评论,2008(5):42.

[4][英]雷蒙德.瓦克斯.读懂法理学[M].杨天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2.

作者:贺麒玮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