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诉人的司法理念诠释
时间:2022-10-21 05:16:09
导语:当代公诉人的司法理念诠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李晶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一、理念及司法理念的概念
理念,采用拆字注释的方法,“理”为道理、事理、理性;“念”为内心的打算或想法。因此,理念应作理性的思想认识解为妥。理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是一个极其古老而重要的范畴,然而,就其最初的古希腊词源而论,“理念”仅仅是指见到的东西亦即形象。此后,随着古典哲学,尤其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理念归结为存在于人思维中的社会某一现象的价值思考,这个概念的出现对于我们研究司法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司法理念是指人们(特别是司法工作者)对于司法活动的本质、规律及内在属性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是指通过司法实践活动,经由“感性——知性——理性”的认识过程,进而获得的对法的精神以及价值的解读,是人们对司法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稳定性和独立性。综上所述,我们所要阐述的公诉人的司法理念实际上也就是公诉人员在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刑事司法制度的综合性、严谨性、原则性的理性认识。
二、强调公诉人司法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公诉权行使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随着民主法治意识的逐渐深化,检察机关也在不断强化内部建设,努力提高国家公诉人员的素质。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公诉权的行使依旧存在着许多不正当、不规范的现象。首先,公诉人尤其是主诉检察官的素质参次不齐。实施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案件的起诉与否基本由主诉检察官自行决定。然而,由于当前不少检察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这种放松对起诉进行管理的方法往往导致执法的不严格、不公正,造成起诉不当或者违法办案的严重后果。再者,检察委员会对于案件的研究尚不够仔细和严谨。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紧迫,检察院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召开检察委员会研究案件大都出于临时动议,由分管副检察长向检察长提出建议,检察长根据建议决定召开检委会对案件加以分析、讨论并做出决策。显而易见,检委会委员对于案件并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案情也基本是由承办人负责具体介绍,这就使检委会委员的思考易受承办人的影响,自身对案件的考虑缺乏独立性,最终使得检委会很可能做出与事实不符的决定。公诉权不当行使这一现象的存在必然要求公诉人员在公诉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原则,理性、准确地行使公诉权,保证刑事诉讼的公平和正义。
2、我国法律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立法机关总是尽可能制定出各种详尽的部门法以求司法机关能够引律据典地解决在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然而,成文法自身却具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法律一经颁布,便揭开了其滞后和不可周延的序幕。无论法律体系如何严谨规范,无论法律条文如何尽善详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门法并不可能妥善解决每一个司法活动中的新问题。在此情况之下,司法工作很容易产生混乱和随意。因此,公诉人员更需要保持统一的现代司法理念且以此作为办案准则和执法依据,以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准确行使自由裁量,唯以此才能较好弥补成文法在应用中所带来的不足,确保司法的统一性和法律的正义性。
三、公诉人司法理念的主要内容
1、法治理念现代公诉的起源表明,最初设计由检察官负责起诉的制度是为了加强诉讼的国家纠问性。公诉作为国家主动追究犯罪的形式,其价值目标在于保障法律的威严及其至高无上的效力,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力遵行。故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检控的公诉人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树立法治理念。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法律至上,法律拥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破坏法律的践行。洛克曾经指出:“国家的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强调法治,就必须保证法律的绝对统治地位,保证其5972007.05不受一切外来因素的影响并在生效范围内得到一体遵守。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经历数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对权力的过度信仰和膜拜使得法律始终没有成为公众崇敬的对象,人们对法律的服从大多是由于惧怕违反法律会招致国家强制力的惩罚。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依法治国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作为公诉人员,更应该切实保证法律的统治地位,坚持法治理念,主张司法独立,拒绝权力的不正当干扰,从事一切活动都必须遵从法律的规定、符合法律的要求,维护法律的尊严,实现公诉权与法律监督在诉讼程序中的统一。
2、程序正义理念法律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即为正义。正义在法律制度中一般表现为两种: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是指对于实体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确定和分配时所遵循的价值标准。它强调的是结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程序正义则是法律程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程序正义要求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受到平等对待以及得到主张权利的平等机会。程序正义论认为,法律程序是为实现独立于最终判决结果的诉讼进程的价值目标而设计的,其所保证的是任何公民都能够不受限制地平等参与到诉讼中去并受到公平的待遇。根据程序正义理论,只有保持程序正当,只有“诉讼中再现的冲突事实符合法律的形式规定并受到法律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认定为法律真实的事实才是程序公正所依赖的冲突事实。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没有相应的诉讼程序予以保障,任何完善的实体法律都将无法得到预期的立法追求和司法效果。公诉人员应当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正义理论,树立“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重”的思想,把实现程序正义放在显要位置,维护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保证通过符合法律程序的诉讼实现最终的实体正义。为确保程序正义,公诉人员应该立足法律真实,追求客观真实,尤其应该注重正确把握起诉证明标准,防止错诉、滥诉现象的发生。在审查判断证据时,不仅要认真审查每一个证据的可靠性和关联性,更要注意每一个证据的发现、提取和保管等程序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对属于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应及时排除,切实保证程序的无瑕疵。关于证明标准的确立,要严格贯彻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等关于证据采用和排除的相关规定,结合具体实际,力求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和理念得到保障以及社会整体利益得到维护。
3、诉讼效率理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这表明诉讼效率在整个刑事诉讼体系乃至在国家司法活动中具有突兀的地位。因此,公诉人员在公诉活动中应当树立诉讼效率理念,努力寻求客观真实和诉讼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必须看到,如果办案速度迟缓,相关证据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灭失,甚至会导致整个证据链的中断,案件事实无法得到准确印证,最终的处理也自然在公正严明上大打折扣。这不仅使得实体上出现偏差,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法律体系的稳定。即使有些案件虽经拖延仍能使实体正义得到维护,但或许为时已晚的判决对当事人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因此,公诉人员对每一个案件的处理,在追求公正、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提高诉讼效率,避免案件积压,及时实现客观真实;对于犯罪事实基本清楚、定罪证据基本充分的案件,不要过分拘泥于其中的细枝末节,及时起诉。同时,检察机关还应积极推行“简易审”、“简化审”、“证据展示”等现代公诉改革,实现公诉案件的繁简分流,最大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司法资源,集中主要精力办好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综述,公诉人员应将诉讼效率理念贯穿于公诉活动的每一个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省司法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做到快审快诉快结,从而加快案件的周转,使得被告人能及时摆脱讼累,而被害人也能及时弥补所受到的伤害,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更行之有效地控制犯罪,保障社会的繁荣与安定。
4、公诉合理理念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第13条B项要求检察官必须“保证公众利益,按照客观标准行使,适当考虑到嫌疑犯和受害者的立场,并注意到一切有关的情况,无论对嫌疑犯有利或不利”。这就要求公诉人员在起诉活动中必须本着公诉合理理念,确保公诉活动的展开具备合理性。合理性,亦即妥当性,对于公诉人员来说则是要求其在起诉时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综合其他因素加以考虑,恰当行使其所被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兼顾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注重公共利益和刑罚的效应,避免不必要或者不恰当的起诉,使得国家公诉朝着更加有序、合理、公正的方向健康发展。强调公诉合理理念,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价值基础,也是突显和遵循现代诉讼法普遍适用的相对合理诉讼理念。公诉人员在实践中必须正确适用酌量不起诉制度,切实体现“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法律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在综合考虑其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慎重把握,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依法做出提起公诉或酌情不起诉的决定。要尽量避免将本不需判处刑罚的人交付审判,否则不仅浪费大量的司法资源,也不符合我国宽大刑事政策的要求,破坏了公诉活动应具有的合理性,同样也违背了当前国际上刑罚个别化和轻刑化的司法潮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社会生活也日益发生变化,民主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因此,公众对于司法工作者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期望值已越来越高。基于此,检察官尤其是一线公诉人员唯有与时俱进,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强化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办案水平,优化办案质量,最终实现公诉理念由粗放型向规范型的重大转变!
- 上一篇:民事审判的司法理念探索
- 下一篇:以人为本司法理念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