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判的司法理念探索

时间:2022-10-21 05:12:19

导语:民事审判的司法理念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事审判的司法理念探索

本文作者:刘青工作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人民法院

法院现代化是指法院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一个整体性、渐进式的变迁进程,具体而言,这一进程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技术操作层面上的司法制度现代化与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司法理念现代化。其中司法理念现代化是司法制度现代化的先导,也是现代司法制度必要的理念支摊,它能够推动法官制度、司法审判、司法行政等制度的实践创新。作为行使司法权力的主体,法官必须转变传统的审判观念.同时树立起现代的司法理念。由于民事审判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司法理念的话题时,我们必须关注民事审判领域中现代司法理念的树立。

一、现代司法理念概迷

现代司法理念是法治原则的结晶,是法律文化的积累,同时也是司法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法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理性在崇尚法治的现代司法理念中必须得到张扬。现代司法理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大致可以作如下描述:第一,司法中立,即司法者以中立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纠纷。第二,司法公正,司法者以不偏不倚的主观态度处理各种法律纠纷,并最终实现公平和正义的目标。第三,司法独立,我国宪法称之为审判独立,即司法职能的行使不受其他权力和影响的不当干扰。第四,司法民主,即司法职能的实现应当以实现人民的意志为根本,并在实现形式上尽可能体现其民主性。第五,司法公开,司法活动应!于公众监督之下,以求实现公正和权威。另外,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改革的主题,司法效率也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司法本质上是一个程序运行的过程,相应地,也应当从程序角度考虑司法理念问题。现代司法理念就是指操执程序本位主义诉讼观的司法理念,明显区别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司法理念以及由其引申、变异出来的所谓程序实体并重的司法理念。程序本位型的司法理念严格贯彻司法程序法定原则,以保障法律确定性为归宿。确定性是现代法律的最主要特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法治理念最墓本的要求。程序性规则一方面是对司法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滥用,目的在于对司法权力作为“国家权力是一种恶”保持普惕;另一方面则是对司法权力运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是使司法权力正当化和合法化的良性机制和必要过程。因此,树立程序优先观念,明确程序具有实体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功能与独立价值,无疑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核心内容。

二、现代司法理念与传统司法观念的人性依据比较

1.琦人性依据的不闷仪设司法理念之所以有传统型与现代型之分,从深层次上讲是由于人性依据的不同预设造成的。传统型司法观念暗含的人性基本预设为:法官在道德上克己奉公,在理性上全知全能。由于法官能够克己率公、廉沽公正而不会滥用手中权力,所以不需要有严格程序对司法权力加以制约,在证据上持“客观真实”的标准和要求;基于法官愿愈也有能力替当事人做主的假设,于是奉行大包大揽的职权主义司法模式也在情理之中。同时当事人当然也就无需自己来积极寻求权利的救济,不需要太多地参与诉讼过程,个人的权利自治被严重忽略。相反,现代型司法理念有一个与传统型司法观念截然不同的基本预设:人性面前人人宇等,民众自私自利而且理性有限,法官同样自私自利而且理性有限。因为法官是自私自利之人,容易滥用手中的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因此需要用严格程序对司法权力形成有效制约。因为法官理性有限,没有能力总能探索到唯一的客观事实真相,只能在程序中追求事实的再现,因此在证据上持“法律真实”的态度。因为法官自私自利而且理性有限的假设,法官不一定乐意也很可能无力替当事人做主,因此需要当事人自己积极参与到程序中,要依靠自己主张权利与举证,由自己去追求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利的实现。显而易见,后者比前者更符合人类实际的社会生活,相应地,程序本位型现代司法理念也优越于程序虚无型传统司法观念。程序虚无型传统司法观念对法官的德性与智性的不符实际的预设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严重弊病。笔者以为,现代司法理念对人性的基本预设更能反映出求真务实的精神。2.不同的饭诬寻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管子曰:“夫霸王之业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在这里是将百姓作为治理国家,保证舫王之业长治久安的手段和工具。我们认为传统司法观念中也透礴出以人为本的内在精神。但是,不苛刻地讲,传统司法观念中“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管子的思路是一致的,持的都是一种工具论。这里的“人”主体指向是本应享有崇高地位的法官,而“本”则是根本手段。在这样的基本预设下,过分夸大法官的能力,过分强调法官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法官围着田间地头转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之所以成为一段佳话,也正暗合着这种工具论的要求。因为法官是被作为司法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障来看待和要求的。较为典型的是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为了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当事人动动嘴,法官就得跑断腿。现代司法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较之传统司法观念,首先是完成了一个主体位移,即“人”的指向由法官转向了当事人,“本”也不再是手段,而是一种根本目的。当事人被视为一种目的而存在,将制度与程序作为推动司法活动的保证措施,一切都为着人的权利的充分实现来展开,持一种目的论。可以说,现代司法理念确立的权利观不仅符合法的本质,也符合司法为民的内在要求。

三、现代司法理念的功能

1蕊代司法班念足现代司法侧度必要的理念支律现代司法理念支配着人们建立制度、运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动。理念既是制度构建的基础又是制度运行的驱动力。司法制度的运行同样离不开理念的支撑和推动,要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必须培养人们的法治意识,使其成为司法权威的观念性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以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墓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一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tl1。现代司法理念能否真正树立,是当前中国民事审判制度改革进一步深人的关健所在。2蕊代司法班念有助于捉高法官的司法品格著名法学家埃利希讲过,“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保证实现正义”。法官具有高尚司法品格是公正审判的保证,它决定着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否牢固。对于当事人来讲,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法官能否坚持住公正的底线,法官的居中裁判权是否会异化为对他们的一种合法伤害权。在司法审判中,自由裁t权行使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的司法品格,它决定法官在自由裁t过程中对“自由”的理解和运作。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伊赛尔•柏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即做什么的自由,和消极自由即不做什么的自由或免于做什么的自由。笔者以为,自由裁t中的自由在价值层面应归于一种积极自由,即法官必需对事实进行谨懊判断,仔细考t,在法定的自由裁t幅度内作出准确的判决,对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进行确切的分配,以确保个案公正。如果将其作为一种消极自由来着待,认为不越界裁判就是合法,那样可能导致法官在裁判的过程中疏于证据的审查和权利义务的衡t,甚至利用此空挡进行拘私舞弊。那样,不光可能炮制出“污染整个河流”的不公正判决,而且也会使自由裁t权本身定位发生扭曲。而法官能否将其作为积极自由来认识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由其自身司法品格所决定的主观态度。换句话讲,法官的司法品格决定着裁t的公正性。因此,法官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就分外重要,它可以外化为保证法律天平不发生倾斜的决定性力t。

四、转变传统民事审判观念,实现司法理念的更新

1.转史权力本位的法律忍怒,树立法律至上的司法理念法治最基本的原则首先是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至上原则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实行法官依法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的司法独立原则,即法官除向法律负责外不向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负贵,正如马克思所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独立性是司法权的重要属性之一,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在我国,权力本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人们永远不会在权力大于法律这个事实判断后面打上问号,引用潘恩的话讲,“皇帝就是法律”。建国后“左”的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长期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法律至上、司法独立等法治原则从未深人人心。使得宪法规定的有关审判独立的条款,由于不合理的体制和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不少审判人员也己养成了依赖请示和指示的惰性,在判案时唯领导批示是从,谈不上独立审判,也更谈不上法律至上。因此要真正实现审判独立,使审判方式改革取得最后成功,不但最终要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更应首先走出理论上的误区,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审判独立原则的含义,树立正确的法律至上理念。2.铃史审刊权力高于诉讼权利的阅有观念,树立平千的司法班念我国长期实行以审判权为本位的强职权诉讼模式,在这种模式支配下,人民法院处于绝对主导和支配地位,证据的调查与收集诉讼过程的推进裁判的形成,几乎全主之于法官,当事人只是被纠问的对象,处于从属、被支配地位。审判权和诉权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和扭曲。虽然经过一些改革,但以审判权为本位的职权主义性质仍未根本改变。这种状况与我国目前倡导的民主和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民主政治在司法领域当然意味着必须贯彻司法民主原则。在诉讼中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志,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有效限制法官态意、专横和对职权的滥用,真正使那些受裁判结局直接影响的人与代表国家进行裁判的司法官员一起,拥有平等的诉讼主体地位,能够平等地进行理性的辩论、说服和交涉,并对裁判结果发挥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官方对“自己命运的判定,消极地听从国家权力机构对自己权益的处里,由此使其作为人的尊严得到承认和薄重”[2]。与此相联系,要正确处理好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因为诉讼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讼争双方行使诉,益,民吐今月胜研龙权和法院行使审判权,双方交互作用而解决纠纷的过程。诉权体现的是当事人的权利,审判权体现的则是国家权力。因此,对当事人行使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不同侧重,表征着诉讼民主程度的高低。按照诉讼民主原则的要求,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在诉讼中以当事人行使诉权为本位,把诉权t于制约审判权的优先地位,而审判权的行使则应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充分实现为宗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也正是适应我国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要求,法官要以审判方式改革为契机,坚决摒弃权力本位、审判权优越于诉权的固有观念,切实树立起充分薄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充分保障人权的民主司法理念,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平等地位‘.3.材立正确的程序价位理念现代化司法理论和现代法治国家的司法实践表明:程序对于司法公正和法治的实现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美国威廉•道格拉斯大法官所言:“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决不是无惫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态意的人治之间的墓本区别”。程序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司法公正的有机内容,还是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首先,它是发现案件事实的保障。“只有真正地,一丝不苟地做到程序合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实体真实”,因为“程序合法可以十分有效地限制和排除法官的悠意、搜断”,从而排除通向实体正义的最大障碍t3]。其次,程序的公正也是正确选择和适用法律的保障。因为程序公正可以排除在选择和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不当偏向,而且“它本身就意味着它具有一套能够保障法律正确适用的措施和手段,并且由此能够形成保障法律准确适用的常规机制”[4]叫》。程序公正还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公正的程序可以通过确保程序参与者拥有自主平等的诉讼主体地位,平等地进行理性的辩论、说服和交涉,确保裁判机构向其论证裁判结果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而成为裁判制作过程中的协商者、对话者、辩论者和被说服者,使其作为人的薄严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其次,由于保证了诉讼各方都切实参与了裁判的形成过程,故公正的审判程序有助于诉讼各方“从心理上真诚接受和承认法院所作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即使裁判结果对其不利”[s]。另外,程序公正的价值还在于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首先,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恰当的行为预期,从而起到抑制和预防社会冲突的重要作用。其次,公正司法过程的示范效应以及“司法最终解决”的原则,使程序公正对仲裁、调解等其他解纷手段无疑也会有启示和制约作用;再次,公正的程序还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法官、法院、审判程序乃至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产生普遍的信服和薄重,并有助于社会形成一种薄重法律程序、法律制度的良好的法治秩序。所以“程序公正所产生的指导、示范和影响作用,远远超出个案得到公正判决本身的愈义”法官在程序公正的实现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和现实多种因家的影响,使我们相当多的法官至今未能真正领会现代司法制度及现代法治重程序的真谛,未能充分认识程序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以及实现法治目标的重要价值。例如,按程序公正原则的要求,禁止法官单方会见当事人,但现实中很多法官对此不以为然,单方接触现象之普遭甚至已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法官在审判中轻视程序,违反程序法现象的泛化,对司法公正乃至法治化目标的实现都巳成为一种严重的危害。因此,适应我国审判方式改革,在广大法官中切实树立重视程序价值的司法理念,在目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惫义。4.朴宪取权主义的做法,材立居中裁利、救劝司法的当事人主义诉讼班念司法的中立性、超然性、消极被动性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所谓司法的中立性、超然性,是指司法主体在司法活动中,应在利益处于冲突状态的双方当事人中间,保持一种不偏不倚和超然的态度和地位,而不应存有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预断或偏见[7)。法官只应判断“是”或“非”,而不应证明“是”或“非”。所谓司法的消极性、被动性是指司法主体在事实的主张、证据的提供和案情的调查等方面,应当处于被动状态,成为通常所说的“消极的仲裁者”。具体地讲,法官审理的对象和确认案件的事实就应当限于当事人主张的范围内,贯彻不告不理的原则,而不能任意扩大裁判的范围;证据由当事人提出,作为法官不应主动为当事人调查、收集证据;证据的质证只能在当事人之间进行,等等。法官只有坚持司法的消极性、被动性原则,严守中立、超然的立场,才可能在公众中树立起司法的权威,并点得持久的社会支持。相反,如果法官过分积极主动,很容易偏离中立超然的地位,即使其作出的裁判结果真地公开,也必然使其说服力大打折扣。目前以当事人主义为特征的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逐还当事人以应有的主体地位,明确法官居中裁判者的角色,并最终使司法权的中立性、超然性、消极被动性之自身墓本属性得以复归。当然,司法的消极被动性,绝不意味着排除法官在案件中任何能动性的作用,对诉讼过程完全不闻不同、放任自流。

.“法院是法律的帝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但却不是它的先知和预言家”ts]咖,’。事实上,符合法治进程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还只为少数法律精英所拥有。对于多数人而言,他们需要在体现粉现代司法理念的现代司法制度指引下,经过长期培养才能逐渐树立起现代司法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还有为数不少操持法律天平的法官很难被纳人法律精英的范礴。因此,在树立现代法司法理念的征程中,还有漫长的路等粉“王侯”们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