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法律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2-11-16 09:55:52

导语:人工智能对法律的挑战与机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工智能对法律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时下,人工智能将如何渗透于未来的法治生活,引人深思。作为双刃剑的人工智能科技将会对现行法律及法律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能否成为法官律师而替代人类也发人深思。一方面人工智能让就业于司法领域的人们有了压迫感而以此达到良性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其效率与法律条文匹配的准确率也成为了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实现人工智能和法律服务共赢发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现行法律;司法;机遇

一、引言

人工智能在最近几年引发了大量争议,人们恐惧、害怕这样能够无限自我学的机器人会取代自己,造成社会性失业,让人们不免产生了对自己价值的质疑。大量研究文献资料显示,人工智能是否应被赋予人权,人工智能带来的个人隐私问题,对现行法律带来哪些影响,等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对现行法律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人工智能对现行法律的挑战

(一)人权的界定与伦理道德。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其中个人人权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人权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全面、有机的权利体系,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应被赋予人权呢?现在有许多学术研究者都对此有所涉及。当人工智能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时,它就成为了有能力进行观点和价值观自我选择的个体。但是,在某种层面上人工智能并不具有人的本能,可以说它的自我学习是建立在人类提供的大数据网络之上的,它的思考是所有人类思想的综合与发散,理论上人工智能应是受限于人类的,故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物质的个体,不是有思想和情感的个人,是否赋予人权就值得商榷。有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并不能拥有法律的人格权,虽然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大部分都是以网络工具或是计算机软件助手的形式活跃于人们生活中,但是不一定意味着这样有着自己思想的人工智能工具或助手会永远是我们的工具,它们更多是一种商业应用机器人或者软件。而即便是它们有了和人类平等的地位,也不能否认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本性与人性,给予它们人权也只能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手段,毕竟一旦人工智能科技发达了,孰为优势孰处劣态仍有待商榷。当然,从道德伦理方面来看,虽然不能赋予人工智能人权,但是对于每一个有思想的客观体都应怀有应有的尊重。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也应享有一定的权利,而这样的权利是他们所独有的,而同时他们也应受限于一套特有的属于人工智能群体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最终惠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类本身。(二)个人隐私与人工智能。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深入人心,在许多方面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和痕迹在网上大量存在,为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用法律法规规范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就是当务之急。比如,现有APP与智能手机的智能助手几乎都有按用户偏好推送文章网页的功能,这样的信息输出或许是大众习惯甚至乐意的。然而,如果用户行为和习惯被不法分子利用,带来的危害就贻害无穷。为此,如何规范网络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储存、使用和保护就是现行法律必须考虑的问题。(三)人工智能应用给人类司法从业者的挑战。在众多科幻题材的娱乐性作品中,不乏见到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一说,让人们产生着无端的恐惧与担忧。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人类吗?根据一支英美研究团队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预测审判结果的能力。这支英美研究团队由来自伦敦大学学院、谢菲尔德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组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一款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能成功预测数百例欧洲人权法院(EuropeanCourtofHumanRights)的案件审判结果,正确率达到8成左右。但是该项研究的领头人NikolaosAletras博士也提到:“我们不认为它在短期内能取代法官或者律师,AI主要有助于快速识别案件中的典型,进而做出某种预测。这款AI也有助于判断哪些案件可能违背了《欧洲人权公约》。”这项研究是在只提供给人工智能所需文案的情况下完成的,并没有让人工智能处于呈堂听案的情景下,也就是说,AI识别案例依据的仅仅是提供的文案,并将这些词句、语言与相关法律条文匹配。而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法学的创始人霍姆斯在其代表作《普通法》所说,“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而此经验并非人工智能所拥有的经典案例的堆积。我们深知,人类处理或看待问题是从事件本身入手,探究问题前因后果,动机和原因等,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倘若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司法从业者工作,也就无法在法律的盲区公正公平地处事了。此外,人工智能于法律行业好比计算机于数学领域,计算机的发明并没有替代数学家,而是作为助燃剂大力推动着数学的发展。所以,人工智能对于法律从业者的挑战固然存在,但这样的挑战无疑是良性的竞争与共赢,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有序发展。

三、人工智能对现行法律行业带来的机遇

虽然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法官律师,但是依据它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可以给法律行业带来更多便利与机遇。(一)人工智能的优势。1.高效性。首先人工智能最突出的优势是效率,由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网络体系自我学习,而在某种层面上它隶属于计算机的后代,人工智能在记录文案、查阅案例及法律条文方面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人工智能不能像人类那样灵活处事,但是它的理性与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相关人士快速查询使用。例如法律咨询,可以由人工智能受理,由人工智能通过提供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告知当事人,以便于相关人员了解司法流程以及胜诉的概率,甚至为发起诉讼的人们节省法律成本。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促进当前所倡导的法治社会建设,让更多其他人士了解法律司法条款,促进普法工作的开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法制进程的高效运行。但是,现实生活中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行业,同样也需要合理适度。对于一些浅显的只用依照条文解决的诉讼就可以交由人工智能处理;而对于复杂、牵涉对象多或者是难以仅凭条文处理的复杂案件就仍然归于人类从业者处理。如此一来,既可解决现今存在的低级申诉案件数量大而造成的司法从业者工作压力大,司法资源占用,从业人员事务繁杂的问题,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律师们处理案件的准确性,提高司法服务的高效性。2.公正性。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定案之前的审核参考。由于人工智能拥有通过大数据分析而自学的优势,可以作为司法案件中的保险措施,保证公平公正性;或者是在呈堂时作出案例分析和建议,作为法官审批的参考。当然人工智能在实际案例中也只能作为辅助者,尤其是处于法律盲区或者是法律与人伦相悖的案例中,由于涉及人性道德问题,此时要慎用人工智能,确保审判的公正公平。(二)人工智能在司法行业的应用范围与前景展望。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思考能力,让人工智能服务司法工作,承担部分人应承担的工作目前已经出现。从产品形态角度看,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检索、文书审阅、案件预测、智能咨询等形式。例如法律谷,就是一款人工智能法律咨询机器人,有法律需求的当事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输入查询纠纷,然后系统内部便会根据描述特征筛选相似案例,并推送合适的律师,如果当事人在查看了律师的咨询建议和报告后,觉得合适便可以联系律师进行下一步的深度咨询。法狗狗,则是一款应用于案件的案情预测软件,它开创了针对法律行业特性的知识图谱技术,使机器人具有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纵观当前法律应用软件,现今存在的“法学人工智能”还只能算为应用工具,且还不具备独立自主思考做决定的能力。同时,从客户的心理角度分析,个人认为未来不会有更多人愿意将自己的案件交由人工智能受理。从人们的心理角度来看,普通人对于人工智能这一新兴的技术名词虽然不陌生,但是总是怀有一种不安与怀疑,因为人们最畏惧的是未知,无法想象的事物会放大人心理的恐惧感从而产生排斥心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法律领域,并将其作为辅助手段,成为司法应用的参考。

四、结语

未来仍充满变数,未来已来,未知的可能性太多。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研究绝不止步于此,同所有事物一样,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发展的行业,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现行法律行业,如何将优势利益最大化取决于如何控制“度”。“适度”的概念应当渗透人工智能在法学应用的方方面面,当然“度”的控制也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只有处理好人工智能与人权伦理的矛盾,才能更好的与未来的新群体——人工智能合作共赢。从道德方面上,人类也应给予人工智能这一特殊群体应有的尊重与相对平等的权利,就如同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一样,力争达到和谐共赢的境况。

参考文献:

[1]袭颂颂.论AI是否具有人格权.法制与社会.2018(11).

[2]高奇琦、张鹏.论人工智能对未来法律的多方位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49).

[3]赵梓含.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法制与社会.2018(4).

[4]张利.人工智能在法律中的应用——AI+传统行业全盘点(2017-03-17).雷锋网.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703/fuiajGkSfasZgNmy.html?viewType=weixin.

[5]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领域应用盘点分析(2018-03-29)新华网.www.xinhuanet.com/itown/2018-03/29/c_137074491.htm.

作者:肖宬子 单位:成都树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