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权利司法救济研究
时间:2022-10-22 04:14:41
导语:经济法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问题
当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着一些经济违法行为侵害了国家和社会公理,但由于当前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这些行为并未受到应有的处罚。因而经济公益诉讼的建立就变得尤为必要。经济公益诉讼是指由于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行为,使社会经济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者有被侵害的可能时,法律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社会经济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经济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保护社会经济秩序,是公益诉讼的一种。经济公益诉讼有以下特征:(1)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益。经济公益诉讼通过诉讼的方式惩戒侵害国家和社会公理的经济违法行为,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如果是私人的经济利益受到侵害,个人、公司、企业要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普通的诉讼方式起诉即可。如果侵权行为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经济权益,则需要通过提起经济公益诉讼。经济公益诉讼必须针对具体的经济违法行为提出,任何个人、组织都可以提起经济公益诉讼,公益性较为明显。(2)提起诉讼的主体范围广。民事诉讼以及行政诉讼都对提起诉讼的主体做出了具体的限制,即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与损害事实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否则则无权提起诉讼。而在经济公益诉讼中,即使与侵害结果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个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也可以提起诉讼,也就是说,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是个人或者社会组织,也可以是某些行政机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国家也可以成为公益诉讼的主体。任何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损害或者威胁的个人、组织,都能成为经济公益诉讼的被告。(3)具有事前预防的功能。由于被提起经济公益诉讼的经济违法行为往往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经济违法行为一旦实施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给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经济公益诉讼更重视违法行为实施前的预防。与传统的诉讼方式不同的是,提起经济公益诉讼并不要求实际发生损害结果,如果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合理判断出经济违法行为可能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就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二、在我国实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一)经济法的可诉性。经济冲突的尖锐化导致经济法的可诉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矛盾的出现带有明显的反社会性特征,它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经济矛盾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一旦爆发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由于经济矛盾后果的严重性,对于经济冲突既不能由当事人和解,也不适合通过调解和仲裁的方式解决,只能提起诉讼。经济法的可诉性是指经济法所必备的为了判断经济法纠纷的是非而使经济法纠纷主体可诉求于法律公设的判断主体的属性。也就是说,在国家调节领域所发生的法律纠纷,纠纷主体应当有权将之诉求司法解决。可诉性作为法的基本属性,是一种应然性,但传统的三大诉讼理念对创建新型的诉讼机制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要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解决法律纠纷,承认经济法的可诉性。经济法的可诉性为司法权的强大并足以和其他国家权力并列存在提供了更大可能。经济公益诉讼的可诉性程度越高,受案范围越广,司法权越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二)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依据。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的推进,建立法治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建立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便是有法可依,然而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还存在漏洞,尤其是在公益诉讼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完善,以至于现实生活中许多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经济违法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司法审判。这些经济违法类案件涉及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从性质上来看不同于行政纠纷或者民事纠纷,不属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难以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而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提起公益诉讼,使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从我国当前的诉讼情况来看,如果私人利益受到经济违法行为的侵害,受害人可以通过提起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经济违法行为造成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损害事实不好判断,也没有具体的受害人,对于受损害的权益是否可以提起诉讼?我国当前的诉讼制度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经济法保护的许多权利义务无法在程序上落实。经济法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如果得不到诉讼制度的切实保障,经济法则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经济法是一部新兴的部门法,其规定还不完善。经济法律法规对经济权利义务做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但是仅有实体法的规定,诉权并没有得到诉讼制度的保障。由于经济法的可诉性存在缺陷,以至于许多经济案件难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因此有必要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以弥补现有的缺陷,更好的解决经济冲突。(三)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意义。(1)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更好地实现诉讼民主,贯彻法治精神。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实施的灵魂,在于程序。经济法规定了许多实体的经济权利义务,但如果得不到诉讼制度的落实,其规定便会成为一纸空文。当前,部分经济法的规定得不到程序法保障的现象,给市场经济秩序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的完善相应的诉讼机制,则可能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2)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有助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近年来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外贸企业等日益增多,随着经济市场现状的日益复杂,这些跨国公司、外贸企业侵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不及时完善相应的诉讼制度,有效的救济途径,才会对我国的经济利益造成严重侵害。建立法治社会,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基础,不仅要建立完善、科学的实体法体系,还要有相应的诉讼程序保证实体权利义务的落实。构建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有助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利益。(3)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些经济纠纷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比如环境受侵害案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否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法律方面的具体落实。
三、我国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
近年来,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国在公益诉讼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较少,当前在经济公益诉讼领域的经验还很不足。经济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为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制止和处罚经济违法行为。其性质和目的决定了经济公益诉讼与民事和行政诉讼有很大的差别。通过考察国外经济公益诉讼等相关规定,建立我国经济公益诉讼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传统的诉讼法理论恪守“无直接利害关系便无诉权”的原则,对于经济类案件,主要是保护私人(包括个人或者组织)的经济利益,导致经济公益诉讼的提起十分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诉讼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定的原告身份是区分不同诉讼形式的重要依据,经济公益诉讼的一大特点应该是任何个体为维护公共利益提起诉讼都应是允许的。这就需要诉讼制度突破传统理论的制约,重新审视提起经济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违法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但有时没有具体的受害人,如果要求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那么这种侵害社会经济利益的行为将愈演愈烈。比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受侵害的案件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但受害人并不具体,根据当前的诉讼制度,具体的个人难以提起公益诉讼,那么环境污染行为可能更加猖獗。因此,经济公益诉讼的设计必须突破传统诉讼制度的束缚,放宽原告的起诉资格。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可以设计为三类:第一,个人。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经济公益诉讼的原告,这有助于社会大众同经济违法行为做斗争,广泛的参与到维护社会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第二,社会团体。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升,社会团体在特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允许社会团体为维护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提起经济公益诉讼,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经济利益,同时节约司法成本。第三,国家机关,主要是检察机关。在危害公共利益的诉讼无特定原告或无人起诉时,国家公权力的介入,作为国家与社会公益的代表提起诉讼能够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二)设立专门的经济审判组织。由于缺少对经济调节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造成了对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手段的弱化,妨害着经济法可诉性的实现。对于经济法而言,经济审判及其运作既是经济法适用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经济法功能释放的基本渠道。在新形势下设立独立的经济审判组织作为构建我国经济公益诉讼的一些内容,是中国经济审判符合社会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需求的正确选择。对于传统诉讼理论下撤销经济审判庭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不便,而在新的诉讼制度下,由民事审判庭来审理经济公益诉讼变得不合理。经济冲突的特殊性、诉讼目的的公益性决定了经济审判庭设立和存在的必要性。不同性质的纠纷决定了不同诉讼法的分立。经济纠纷往往同时兼具民事、行政及刑事方面的不同性质。如果仍旧依照目前这样审理分离的方式,不仅耗时较长,会给当事人带来不便,还会浪费司法资源。设立独立的经济审判庭能够更好地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冲突,巩固和发展我国法律发展的成果。要充分发挥经济审判庭的职能,就必须科学界定经济审判庭的受案范围,具体应包括反垄断案、反倾销案、反不正当竞争案、消费者权益案、产品质量案、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案、国有资产流失案、环境与资源保护案以及社会保障案等。(三)制定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根据当前的诉讼制度,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如果没有具体的受害人,则难以提起诉讼。因此,必须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经济法、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法做保障。因此,借鉴美国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公益诉讼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的立法模式。原因在于,经济法同民法、行政法一样都属于实体法,民法、行政法都有相应的程序法,那么与经济法对应的应该是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应是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经济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应着重规定经济公益诉讼中的特殊程序。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孟霞.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特色经济公益诉讼论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7(23).
[2]胡学军.经济公益诉讼的诉权配置探析[J].企业经济,2007(9).
[3]颜运秋.论经济法的可诉性缺陷及其弥补[J].法学论坛,2000(15).
[4]郑翔.论建立经济公益诉讼的必要性[J].财经理论与实际,2001(22).
[5]陈运华.经济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2(4).
作者:赵倩倩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 上一篇:海南司法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山水思想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应用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