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与司法建设综述

时间:2022-10-18 05:29:30

导语:法律文化与司法建设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律文化与司法建设综述

本文作者:张文显李光宇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

法律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上层建筑,乃是古往今来人类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化(法治文化)是由法律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认知、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治理想和法律设施等软硬件构成的经历、观念、态度、评价和信仰的总和,是培植社会法治理念、引导人们合法行为的重要载体。尽管围绕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二者内容上并没有像有些学者们分析的那样,有什么本质上值得必须认真加以面对和注意的区别,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就像法的渊源与法的形式通常不必作出区分一样,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都是法治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都是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都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其载体本身。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都是法律语言、法律文学艺术作品、法律文书中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①因此本文中我们只使用法律文化这一表述方式。就我国而言,法律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法这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上的映射,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法律实践经验、智慧和洞察,是中国人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传统和习惯。法律文化的力量无形而有质,历久而弥新,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熏陶、引导、规范、凝聚、激励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②因此,大力加强法律文化的研究、教育、传播,对于熔铸法律人的品格、陶冶现代人的情操、塑造当代人的法治精神、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法律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建设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今后一个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继续打破所有束缚文化发展和文化创造的体制、机制弊端,创造一种能够使各种文化要素自由涌流、使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制度环境。这使得法律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发展、变革和调整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包括法律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更加频繁,法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比甲午海战之后更令国人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肯定和认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法律文化要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还存在很多障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相当薄弱,我国法律文化的竞争力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还有不相称的地方。①通过加快推进法律文化改革发展,在借鉴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壮大我国法律文化,推动中华法律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法律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当今时代法律文化发展新趋势给我们提出的紧迫课题。伴随着中国进一步地融入世界,我们面对来自西方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日益严峻,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20世纪末中国首先启动了经济现代化,走上了一条以经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道路,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克服非经济现代化相对滞后的问题,被迫加快非经济现代化的步伐,特别是法律现代化,用法律和规则来维系市场经济建设,重构一种法律主治的现代化。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权益保障意识日益增强,期待健全公共安全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文化服务水平,人们期待中华法律文化具有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保障人民基本权益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通过解放和发展法律文化把社会治理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要求,提高中华法律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只有同步推进法律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展繁荣,推动中华法律文化走向世界,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安定团结的新期待,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繁荣发展。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应当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法律文化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施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社会方式。我们知道,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国家的治国方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从法律制度层面深入法治精神内核,从法治体系构建升华到法律文化培育。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因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法治,市场经济的本质在法治,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也在法治,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培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法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进一步肯定,法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坚持“三个至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法治建设和法律文化建设。

二、加强法律文化建设的实践理性

1.法治精神法律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在全社会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因为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我们就要注意从总体上深刻地理解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导向,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通过提供合格的规制框架。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化因素受到扭曲和压制,这一格局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社会治安、食品安全、刑事犯罪、家庭伦理、社会诚信等领域。因此,法律文化建设亟须制定基本法律。该法律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公民宪法上的权利,落实公民的主体性和社会参与权,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引导社会有序发展。经验证明,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果要归功于公众的积极参与,而新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对公众参与权的制度化保护,使得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体现出明确的理性与科学性,形成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当然,法治是否能够深入社会、形成实效,也取决于法律文化。与30多年经济建设相伴随的是大规模的法律移植运动,至2010年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在法律移植过程中,通过法律教育、法学研究、司法审判乃至于各种普法运动,法律文化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社会基础。法律文化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理性,即公共治理以承载理性的法律规则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核心要求,是形式法治的范畴;二是公民性,即公共治理以保障公民尊严、塑造公民身份为目标,凸显公民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属性,强化治理过程的开放性、公民参与性和公共责任性,是实现法治的必然要求。法治本身的维度要求我们不能将法治理解成简单的规制工具,而是要尊崇制度理性,以人为本,通过打造法律文化优势来推动文化的法治建设。因此,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改革新阶段社会建设之外的又一核心任务,即法律文化,既包括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建设,也包括制度建设中的文化培育。

三、法律文化建设的动力基础

1.法律文化自觉法律文化对于法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法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于法律的尊重,而法律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伦理的底线。①法律只有内化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是作为外在的强制,而是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的文化,法律才能得以坚守。法律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我们赖以生活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为之生活的一切。人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情感、意义、价值等皆是由法律文化为我们提供保障的,可以说,法律文化就是我们寻求安全的精神家园。西方学者伯尔曼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②对这一句话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伯尔曼并不是把法律看成仅是由法条所组成的机械的东西,他认为只有融入人的情感、意志和理性,法律才有被认可和执行的意义。换句话说,法律包含着对于社会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关切。因此,只有当法治建设与人的文化建设内在契合,法治才能真正得以推行。加强法律文化建设有赖于法律文化自觉。所谓法律文化自觉,就是指在法律继承与移植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理性面对、有的放矢地可持续地解决好法律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在思考和探索法律文化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法律文化自觉才是高度的法律文化自觉。只有通过这种高度的法律文化自觉才能牢牢地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推动我国法律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又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优秀法律文化,反映了时代特点,顺应了人民的期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③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法律文化教育,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信念和追求。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法律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世界法律文化,努力在同世界法律文化的互动交流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扬敢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动法律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科学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本质,才能培养高度的法律文化自觉,树立起坚定的法律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非常深刻地表明了文化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法律文化的作用,把法律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在全党、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开展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自觉守法意识、精神家园意识、法律文化意识,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文化需求的关系、民族振兴与法治力量的关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发展繁荣的关系,从而培养起高度的法律文化自觉。各级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地担当起推动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展的重任,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的重任,自觉担当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文化需求的重任。2.法律文化自信论及法律文化的自信,我们必须回答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法制建设究竟是从何时起步的?换句话说,封建社会的法律算不算数?我们的回答是明确的:我们从遥远的古代就存在法律,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说法,如果我们赞成那种认为新中国乃至改革开放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发展是不科学的,是不能体现文化自信的。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不敢把我们的法律同西方的法律相比,只能承认当我们较大规模地借鉴吸收了西方法律文化后才真正迈出了法制建设的步伐。我们知道西方一些国家的国内法曾经是不承认老人、儿童或者已婚妇女的独立法律人格的。那么我们能说西方的法律也是近代更正了这些弊端以后才算数吗?显然不能,就像我们说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也有法律一样,我们应当尊重历史,培养法律文化的自信。过去我们是长期处于人治社会,但那样的制度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同,也形成了一整套人们行为的规范,并且延续了两千年,我们怎能一概否定呢。因此,我们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历史地看待我国的法律发展史,看到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制度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不能一棒子彻底否定数千年的中国发展历史,不能一味地认为只有体现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法治精神的法律才有资格被称为法律。一句话,我们应当敢于展现、敢于直面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法律文化充满自信,培养理性的法律文化自觉与法律文化自信。历史是谁也无法割断的,文化寓于生活,贵在积累,当一种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最终积淀为人们的一定传统和风俗习惯的时候,它会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①我们应当对传统的文化认真对待,简单地否定一切是不可取的。这和前面我们提及加快法律文化建设步伐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并不矛盾,我们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扬弃传统文化,从而有效地建设高效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文化。通过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探索来培养法律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础上,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要让人民群众有法可依又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法律文化共识;既要推动中华民族法律文化走向世界又要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既要抓经济又要抓法治。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发展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通过法律文化自信不断思考不断深入钻研和勇于开拓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内在规律。法律文化如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法律文化,建设东方特色浓郁的法律文化,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法律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法律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法律信仰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讲正气,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四、发展法律文化重在司法建设

2011年,新闻媒体围绕“小月月事件”讨论得沸沸扬扬,有相当一部分声音是在声讨见死不救,大呼道德危机。笔者有不同看法:周围那么多人见死不救,如果声讨者在场就一定能伸出援手吗?未必!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裹足不前的人内心都没有良知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多半会回答怕惹麻烦,更准确地说怕被讹诈经济受损,那么,如果我们深信法律会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不会使我们蒙冤,小月月的命运是不是会改变呢?这一次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干脆的:小月月会得救。显然,一个被全社会热炒的道德危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法律文化中的法律信仰问题,由此我们深深感到司法队伍的建设关乎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仰甚或信任,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换句话说,法律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司法队伍建设———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牵一发而动全身。同志在2011年中央政法委会议上强调: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维护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要弘扬我国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在执法办案中注意融法、理、情于一体,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人人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法治理念,加强司法系统公信力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和权威,已经不仅是对大众的普法教育问题,而是涉及司法系统本身的理念、行为方式和行为原则的问题。司法是一种衡平的艺术,然而,绝非仅仅是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衡平。在司法过程中,当事人利益、当事人群体利益、制度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往往会形成一个利益的层级体系,这需要法官在司法裁判中综合考量。在一些具有道德意味的案件中,法官更应当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等间接利益或长远利益作为案件审判的参考因素。法官是否具备明确的道德意识,并正确回应社会公众的道德需求,已经成为衡量司法裁判道德效应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一名智慧的法官应当既关注当下案件的裁决结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是否接受,更应当通过运用司法裁决的方法和技巧,实现良好的道德效应。当然,发展法律文化仅仅关注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较快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政治觉悟和良好的社会洞察力与适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依法化解基层矛盾,必须有效发挥法律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调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中功能作用,正确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以保障权利促进相对的利益均衡,以利益的均衡求得社会的稳定;二要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以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为主线,以法律为准绳,通过调解等方式,寻求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不能简单、机械执法,更不能以情代法;三要处理好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的关系。在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情理等手段的同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四要处理好信访与法治的关系。坚持依法信访、阳光信访,努力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依法表达和解决利益诉求,共同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