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司法经济鉴定综述
时间:2022-10-19 04:32:59
导语:当代司法经济鉴定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童宇明工作单位:湖北省精诚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的意识在逐步提高,经济诉讼呈现上升趋势,司法经济鉴定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也更趋重要。司法经济鉴定是指协助司法机关查明经济案情,是对案件所涉及到的经济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出具书面经济鉴定结论的一种法律服务活动。司法经济鉴定应该包括会计、基建工程计算、房地产及设备价值评定等等。如何做好经济鉴定,写好经济鉴定报告,是每一位鉴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规范鉴定行为,分别在2001年11月16日和2002年2月22日了《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法发[2001]23号)和《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法释[2002]8号),国家司法部也就鉴定问题制定了《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试行)》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笔者通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司法鉴定情况,就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紧扣经济鉴定委托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以及司法部2000年8月3日在《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中,对鉴定执行人作了有关规定,但对鉴定对象没有进行明确说明。正确理解鉴定主体,有助于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明确将要鉴定工作的空间范围,以及正确辨识在鉴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经济事实。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的会计主体为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童宇明(湖北省精诚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湖北孝感432100)工作的空间范围。在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中诉讼主体为当事人,即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的人,当事人可能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1]。由于当事人为其已共同发生的有争议经济行为发生诉讼,为之鉴定的主体应为待审判或仲裁原当事人之间为一定经济行为或者是其共同组织、共同经营的事项而形成的关系体。这种关系体可能是一个经济体内部间纠纷产生,也可能是不同个体间因经济合同或预先约定产生纠纷而形成,但真正可作鉴定主体的,必须为已经处在司法诉讼(或仲裁)当事人间,有争议的事项所形成的关系。因经济纠纷发生诉讼(或仲裁),因诉讼(或仲裁)而产生鉴定主体。发生经济诉讼可能是一幢待结算的建筑物,可能是合伙人为共同完成的经济业务、利润余额,可能是因事故而发生机器价值确定,这些都需鉴定人按规定的程序和手段完成鉴定结论。尽管鉴定人依据有关专业知识作出的鉴定结论对审判产生重大影响,但鉴定内容不是由鉴定人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真正能左右鉴定结论的因素,只有是当事人提供出的符合法律事实的证据。用于鉴定的主要事实是当事人在发生诉讼前已形成,鉴定人进行鉴定如同法官进行案件审理一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已发生的事实,然后去研究、分析或鉴别事实曲折原由,为顺利审判提供可靠的证据。鉴定人不可能是鉴定主体。鉴定人通过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从真正意义上看,也只是一种法官用于判决所需的法律事实。在实践工作中司法经济鉴定往往与司法会计鉴定相混淆。正如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2]。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人们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专门地计量与记录而形成会计这门专业性管理。事实上,不仅仅是在会计这项工作需要专门地计量与记录,在工程建造如房屋建筑物、大型机器船舶、水利公路等等,都需要细致地、专门性的计量与记录工作。会计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管理形式,司法会计鉴定也只是司法经济鉴定中的一项内容。在实践工作中,鉴定人不能仅凭会计工作中有关程序,去推理判断所有需要鉴定的经济问题。只有根据鉴定委托主体具体情形,合理选择经济核算程序方法。行使诉讼双方当事人具有特定性,鉴定主体也就同样具有特定性。作为鉴定主体只能是正在进行诉讼或仲裁期间相对具有债权债务的特定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但不应包括因诉讼而发生到第三人之间的,如因担保、商业汇票等而引起的连带之债。这里所述的债权债务不单纯指当事人之间直接发生的债权债务,也可能是因为诉讼当事人间因违法或违约而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正如民法所述“,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处于鉴定的各方都应是平等的。鉴定如同法律判决一样,也应是公正、公平、合理。这就要求鉴定是在法院委托下,直接对法院负责的前提下进行鉴定活动,也就是说,鉴定所涉及的范围同时也应受法院委托的限制。
二、搜集整理计算经济鉴定的法律事实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2款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由此,鉴定所需的证据应主要来源于法院,来源于正在执行诉讼程序的法院审判庭。在开庭审理期间,法官根据当事人双方争议的技术问题,委托技术部门进行技术鉴定的同时,也应当根据鉴定部门的要求,依职权指挥和引导当事人举证。但这并不等于由法官对鉴定进行大包大揽,也不是针对一个案件进行不同委托目的鉴定。笔者认为,鉴定人与当事人之间应当不存在任何关联,尽管鉴定人所需的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支付,但鉴定人只有通过法院独立鉴定机构并在其主持下依法进行鉴定活动,取得、收集鉴定所需的技术资料。经济鉴定所用法律依据主要为国家颁发的各种规章制度、法令,如建设部门的《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交通部门的《公路定额及编制办法汇编》、财政部门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地方性的法规政策等等运用各种法规制度应当结合鉴定主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在鉴定过程中,当事人出于各种目的,拒绝提供或部分提供有关鉴定物,可能导致鉴定结论的错误,直至影响案件的处理。这就要求鉴定人在鉴定前应充分了解即将鉴定的诉讼基本案情,分析判断可能引起鉴定结论错误的各种因素,选择恰当的法规制度。显而易见,鉴定人在鉴定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法院的支持和协助。由于发生经济诉讼案件的大多数是因为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协议责任不明确;原始证帐不全;建筑原始图纸或变更设计与实物不一致;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健全、涉案时间长等等,鉴定人在处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时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寻求诉讼双方已达成的协议或共同认识,以此为出发点,合理选取认定可靠的证据。在实践中,司法鉴定机构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证据的选用完全凭借着鉴定人的主观因素和经验,这必然会产生同一经济案件的同一待定事实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鉴定结论。限制或减少鉴定人因主观因素和经验引起的鉴定结论差异,鉴定人应该就鉴定中的涉案主体和涉案事实与审理案件的法官取得共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审案法官与鉴定人应该就鉴定主体和鉴定事实进行必要的交流。
三、经济鉴定的结论
法官依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案件的事实进行判决,但法官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鉴定人在根据充分、确凿的证据进行鉴定后,下达鉴定结论时要直观明确。同时鉴定人根据自身风险况状,在遵照事实证据时,也要确定可明确以及不能明确的事项。对不能确定的事项,鉴定人在报告中披露时还要阐明不能确定的原由。但这并不防碍鉴定结论的公正科学以及下达鉴定对象的完整。四、编写经济鉴定报告一般格式经济鉴定报告是鉴定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与发生诉讼有关事实证据进行鉴定工作的结果,其服务对象是司法机关和诉讼当事人。司法经济鉴定报告与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不同。民间机构审计报告通常是简式报告,包含有审计意见形式。司法经济鉴定报告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范式。目前有人[3]提出:司法会计鉴定报告应为详式报告,其内容包括下列基本内容:(1)标题。应当统一为“司法会计鉴定报告”。(2)收件人。应当为鉴定业务的委托人。(3)简要案情。(4)司法审计情况:①被审单位概况。单位名称、性质、隶属关系、财务状况;②被审单位账面反映情况;③审计情况。(5)鉴定分析说明及依据。包括质证、听证记录、会计资料、有关重大经济合同、重要会计记录等。(6)鉴定结论,即鉴定工作结果。对鉴定结果要陈述清楚并附鉴定明细表。(7)鉴定人签章。签章人和鉴定人要一致,至少应由两人鉴定并签章。笔者认为经济鉴定报告的格式也应大致如此,只是须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作为报告还是作为鉴定书出具,其鉴定结论不过是法官用来审理案件中的一个证据,其重要性主要取决于案件审理过程的发展情况而定,这就要求鉴定报告一方面要措辞严谨、简明,表达事项事实充分清晰,数据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却要求语言大众化,普通人能充分理会其意。而从法律角度讲,鉴定人制作鉴定报告应能从纯专业角度进行阐述鉴定主体事实。
- 上一篇:当前经济执法与司法经济的关系
- 下一篇:当代少年犯罪司法保护制度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