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经济司法的概念和范围
时间:2022-10-18 05:02:28
导语:小议经济司法的概念和范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耿皓
一、法学界通行的观点及其形成
什么是经济司法,它的含义和适用范围是怎样的?这是目前法学界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确定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对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儿年间出版的法学著作,对经济司法概念内容的表述很不一致。有的作狭义的理解,认为是指人民法院适用经济法规审理经济案件的活动;有的作广义的理解,认为经济司法机构还应包括人民检察院的经济检察活动。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大多主张不仅有经济纠纷案件和涉外经济纠纷案件,还有经济犯罪案件。如陶和谦主编《经济法学》(1983年5月版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对经济司法的概念表述为:“经济司法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经济纠纷案、经济犯罪案件和涉外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活动。”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教研室编写的《经济法讲义》(1984年11月版函授教材)认为是指:“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经济犯罪和涉外经济案件的司法机构及其职能活动。”高程德著《经济法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5月版)认为经济司法就是指审理经济案件的机构、制度和活动。经济案件包括经济纠纷案件、涉外经济犯罪案件。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二版的《法学词典》(增订版)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法学词典》(吉林大学、湖北财经学院、山东大学法学系合编1985年1月第一版)对“经济司法”一词的解释虽然前者认为经济司法机关仅指“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后者认为“包括经济检察机构和经济审判机构”,但是认为经济案件中包括经济犯罪案件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根据有关资料可以认为,提出“经济司法”这一概念之初,曾经把经济检察机构和经济犯罪案件的审理纳入经济司法的范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强调要加强经济司法工作,在要求建立和健全经济法庭的同时,也提出建立和健全经济检察机构的要求。一九八O年八月八日《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关于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收案范围的初步意见》规定,经济审判庭受理的案件不仅有经济纠纷和涉外经济案件,把经济犯罪案件也列入受理的范围。这两个文件不仅是当时指导司法实践的法律依据,也是法学界将经济检察机构列为经济司法机关,将经济犯罪案件的审理作为经济司法活动的主要根据。经济司法工作创建初期,理论上诸多问题自有待于通过司法实践加以探索。一九八二年以后,在总结全国各地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重新规定,经济犯罪案件一律由刑事审判庭受理,经济审判庭不再受理。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一次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议也将人民法院经济审判收案范围限定为各类经济纠纷案件,主要是考虑到:“这样有利于刑事、民事、经济各审判庭的业务分工,便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经济纠纷案件门类众多,内容复杂,涉及经济、贸易、海事、科技等各个方面,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审判任务日益繁重,从长远看,经济审判庭不宜承担经济犯罪案件的审判”(任建新同志在第一次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这样,便出现了经济审判庭与经济检察机构收案范围不一致的问题。另外,还应当指出一点,根据有关规定,经济犯罪案件并不全部由经济检察机构直接立案侦查,有相当数量的经济犯罪案件(如走私、投机倒把案,伪造倒卖票证案,伪造、贩运国家货币案,伪造有价证券案,盗窃案,诈骗案等经济犯罪案件)是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的。但是以往的著述,多将经济检察机构与经济审判机构二者并列为经济司法机构,而将另一承担经济犯罪案件侦查任务的公安机关排除在外,这是不严密的,没有完整地反映客观实际。
二、经济检察从属于刑事司法,而经济司法是从民事司法分化独立出来的一个司法子系统
从经济检察机构的建立及其活动来考察,即可明了它是在刑事检察的基础上发展分离出来的,它依然从属于刑事司法,是刑事司法的组成部分。经济司法是从民事司法分离出来,成为民事司法的一个子系统。阐明这两个概念各自的从属,对于科学地确定经济司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目前并未建立经济法院,而只是在人民法院设立经济审判庭的情况下,经济司法只能是指司法机关对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经济司法包括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司法机构、制度和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各级人民法院的经济审判庭依照民事诉讼法程序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全部活动。经济审封庭的收案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已经作了重大调整,而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却未能对经济司法概念的表述作必要的修正,使之与客观的变化相适应。有的著作在讲经济司法机构时,把经济检察机构依然包括在内,而讲到经济审判庭的收案范围和审理经济案件的程序,却又不得不把经济犯罪案件排除在外和援用民事诉讼法的诉讼程序(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教研室编著((中国经济法教程》1985年7月第一版)。有的学者虽然发现在概念中包含经济检察就会造成不可解的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也指出了经济检察与经济审判管辖的案件范围不一致,但并没有从如何确定经济司法概念上去探究,却提出要从“经济检察与经济审判如何进行配合”去探讨。这自然无助于摆脱理论上的困境(见江苏工学院《经济法总论》)。
三、经济仲裁不属于经济司法
最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把经济仲裁列入经济司法的范围,认为经济司法是指经济仲裁机关和经济审判机关对经济纠纷案件的处理(见中国法制报一九八六年二月三日熊先觉、于慈坷《经济司法的概念和范用》以下简称《概念》)。《概念》一文力排众议,明确提出“经济司法是从民事司法分化出来的一个司法子系统”。“经济犯罪案件属于刑事司法的范围”,“二者迥然不同”。这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是对经济司法概念在理论上的一个突破。但是,《概念》一文提出的经济仲裁是经济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点则论据不足,难以成立。《概念》一文是以“经济仲裁和经济审判有许多相同之处”作为论据,来论证二者同属于经济司法的,文中举出的相同之处有三:“一是二者都适用经济法规,有严格程序制度,二是二者的组织与活动都有独立性,依法进行仲裁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三是仲裁裁决和法院到决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对于已经生效的仲裁裁决,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自动履行,否则对方当事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现对这三点略加分析:首先,我们所称的司法,是专指司法机关执法说的。适用经济法规以解决经济纠纷的,并不仅仅限于经济司法机关的活动,比如专利管理机关和商标管理机关也都适用经济法规以解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但它们都不属于司法活动,而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能适用法律的执法活动。仲裁机构同样也不属于司法机关,它按照仲裁程序进行仲裁,自然也不是司法活动。其次,无论是《经济合同仲裁条例》还是《对外贸易仲裁程序规则》和《海事仲裁规则》都没有象民事诉讼法那样明确规定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干涉以保证其独立性。就经济合同的仲裁来说,仲裁机构设立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说仲裁活动不受行政机关的干涉,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第三,仲裁裁决的法律效力和法院判决的法律效力是不同的。当事人一方不执行仲裁裁决时,原仲裁机关无权强制执行,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法院判决也有法律效力,就得出二者相同的结论。我们知道,概念是通过本质属性反映这类事物的,说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同属一类,并非由于其相互间具有某些相同的外部特征,而是根据二者I’gi有着相同的内在本质,有共同的特有属性。经济仲裁与经济审判虽然具有《概念》一文所列举的某些相同之处,但是就二者各该决定性的特有属性来说是不同的。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仲裁机构的性质。从仲裁制度产生的历史来考察,长期以来仲裁机构都是民间的,无论是国内仲裁还是国际仲裁都是民间仲裁。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设立国家仲裁机构,但其对外贸易争议的仲裁还是由设在商会的仲裁机构承担的。在我国经济合同纠纷仲裁的常设机钩,是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立的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这是因为按照经济合同法的规定,经济合同纠纷由国家规定的合同管理机关仲裁,而根据有关规定,统一管理经济合同的国家机关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所以其性质属于国家仲裁。但是,对外贸易仲裁和海事仲裁机构都设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之内,是属于民间性质的常设仲裁机构,不属于国家仲裁机关。第二,从仲裁的管辖来看,仲裁机构管辖争议案件的依据是仲裁协议。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是无权受理的。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程序暂行规则》和《海事委员会仲裁程序暂行规则》都无例外的规定,受理争议要根据双方当事人提请仲裁的书面协议,并依一方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国内经济合同仲裁,在《经济合同仲裁条例》中对此虽未从正面加以规定,但是,在《管辖》一章中,却作了“一方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仲裁机关不受理”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这一规定的含义实际依然是只有基于双方的当事人的合意,仲裁机关才受从以上两个方面不难看出:经济仲裁是基于当事人的约定,委托由民间的或国家的行政机关所设置的专门机构,解决经济争议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除了人民法院而外,任何机关、组织都不得行使审判权。无论是民间的仲裁机构还是国家仲裁机关,虽然依照规定的程序解决经济纠纷,但都不是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因此,仲裁活动的性质,不属于司法活动。至于仲裁裁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源自双方当事人的仲裁合意行为(仲裁协议)。这就如同其他合同一样,一经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这与法院判决的法律效力来自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审判权,是完全不同的。
- 上一篇:经济司法的组织与管理综述
- 下一篇:当代经济司法的任务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