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犯罪论司法实践研究
时间:2022-12-13 11:16:28
导语:阶层犯罪论司法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阶层犯罪理论伴随学界的推行,逐渐被实务界所采纳。该犯罪构成理论对定罪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阶层犯罪理论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当前司法改革背景下,阶层犯罪理论应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阶层犯罪论;司法实践;适用
近些年来,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重点研究的问题。当前司法改革不断推进及司法精细化趋势下要求认定犯罪理论要精细化。因此,本文对阶层犯罪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进行研究,力求运用该理论推进刑事司法活动的规范化。
一、阶层犯罪论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刑法理论上的阶层犯罪理论,是指德国、日本刑法理论为达标的犯罪论体系①。阶层论又有二阶层和三阶层之分,这两个理论仅仅是在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上有不同,但是实践适用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差异。那么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阶层犯罪论是高度体系化的理论,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刑事司法人员角度来看,阶层犯罪理论对于审理案件方面具有提升案件的缜密性、节省办案的思维成本,避免出现遗漏造成错案方面具有检验的功能。从刑事法治角度来看,法律在适用过程中的要求是安定性和正义性。阶层论作为高度化的理论,可以对犯罪成立的要件进行相应的分类,并配合刑法对犯罪的规定,进而帮助司法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可以大大的满足正义性和安定性的要求。
二、阶层犯罪论的司法实践现状
(一)运用阶层犯罪理论逻辑思路之裁判。我国有一些案件虽然没有明确的使用有关阶层犯罪论的相关概念,但是多数都贯彻了先审查犯罪的客观、主观要件,再考虑违法阻却事由、责任事由的思路去审理案件。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处理与期待可能性有关的案件上,人民法院基本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这就是适用了阶层犯罪理论。在认定犯罪行为的所具有构成要件为违法性、该当性后,在有责的认定上去减轻或者否定行为人的责任。然在四要件的理论中由于缺乏责任概念,使得期待可能性理论没有适用的理论空间。举例而言,行为人在明知自己有配偶还与他人结婚的,从行为来看是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违法性存在,然从审判实务来看,被告人在特殊情况系进行的重婚,即使行为人本身是有犯罪故意,但是也可以从其缺乏期待可能性,进而得出无罪的结论。如因为拐卖重婚的;如因受灾害等因素重婚的等等,那么法院在具体处理的时候都会考虑行为人的这些因素的。(二)依据阶层犯罪理论裁量刑罚情形之裁判。我国的一些案件在裁量刑罚情节上有适用阶层犯罪理论的。阶层犯罪理论中对于违法和责任的区分对量刑具有重大的影响。按照当前的刑法规定,量刑要考虑到责任性的情节也要考虑到预防刑的情节,从而来确定责任。那么责任性不是简单和阶层论中的责任相对应的,它是和不法和责任相对性的刑事责任。因此,责任刑实质上是刑事责任刑。然减少责任性的情节是可以有效的降低责任纯客观的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在量刑的时候还是可以做到根据相应的违法、责任事实去确定相应的刑罚量的。举例来说,廖丹为妻子治病去伪造收费单骗取了医药费17万多元。检察院做出的建议量刑书中是3到10年的有期徒刑,法院在综合了很多因素后确定判其3年有期徒刑,所考虑的因素有廖丹的认罪态度、家庭情况、医疗谅解、退赔等。其中家庭特殊情节得到司法认可。刑法判廖丹有罪是为了禁止其他人去学习该行为,但是基于其家庭因素,其欠缺期待可能性来进行考虑,对其适用了缓刑,可以说从定罪到量刑活动中整个活动的完成都是按照阶层论逻辑进行的。
三、阶层犯罪论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建议
第一,阶层犯罪理论转变为司法逻辑。理论虽然可以指导实践,但是要想在双方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将该理论进行转化。在司法实践中该理论的基本逻辑为:先把犯罪客观要件找出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价,得出是否具有违法性;在对客观要件确定以后,再判断犯罪人主观意思;在进行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进行判断以后,再根据相应的案件情况,例外的去思考是否具有排除责任或者违法性可以进行有效辩护的事由。第二,阶层犯罪理论司法步骤。首先,要将刑法分则的法条找准。即要确定好案件的事实和被告人所触犯法条是否具有一致性及符合性。这是解决被告人该当性的问题。通过法条的方式是确定该定的罪名;其次,从客观到主观的思路去对案件事实进行描述。即,将被告人的行为事实与分则的法条构成要件之间进行比对,从而以具体罪名构成要件作为准绳,并论证该案件中客观和主观的构成要件是否充足;最后,从规范判断角度来对是否定罪理由进行论证。在对主客观要件进行论证的时候,要重视事实判断评价角度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于符合客观要件行为判断是其是否知道了法律所反对的危险,结果是否是行为所造成的,行为是否实质上是否具有法益侵害性,被告人是否可以例外的去主张阻却违法的事由等等。这个事实判断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有责性和违法性的评价问题,并不是纯粹的进行事实主客观层面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明楷.阶层论的司法适用[J].清华法学,2017(5):20-39.
[2]张嫣然,蔡旻君.三阶层与四要件的对比[J].法制博览,2018(6):229.
作者:范晓钢 刘子睿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 上一篇: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作用分析
- 下一篇: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司法实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