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仲裁裁决的司法综述

时间:2022-10-17 04:34:05

导语:国内仲裁裁决的司法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内仲裁裁决的司法综述

本文作者:艾情东李波工作单位:江西省东乡县检察院

一、仲裁司法监督的必要性

1.仲裁自主性原则存在着缺陷。仲裁自主性可以在宏观上保障仲裁机制基本上符合正当性,但在个案上,仲裁自主性原则尚不能完全保证仲裁的正当性。因此,仲裁机制整体正当性还需要司法监督来维护仲裁个案的正当性。首先,在仲裁过程中,仲裁机构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授权而行使对争议案件的裁决权,有可能作出倾向性的判断,有时因为要寻求纠纷的解决采取折衷方案,也会有失公正立场;其次,一裁终局制度也隐含着由于仲裁员裁断不公、枉法裁决而致使当事人申诉无门、纠错无方的风险,也断绝了当事人对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决寻求其他形式的救济;再者,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使得仲裁庭行使仲裁权的过程近乎一个封闭的系统,缺少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也就缺少了公开的形式,使得社会的监督难度加大。基于以上的不利之处,对仲裁进行监督是很有必要的。仲裁的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最能实现监督效果的,外部监督的核心是司法监督,通过司法监督,有利于克服仲裁庭主观判断产生的弊端,保证真正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对仲裁的不公正结果予以救济,也尽可能地消除因为仲裁不公开审理所带来的隐患。2.仲裁的运行机制需要司法监督。依据我国现行法律,仲裁作为与诉讼并列的纠纷解决机制,其正常运行依赖于两方面:完备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的道德约束。前者是保证秩序正常的规则,后者是则是规则真正有效的保证。在我国,与仲裁相关的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尚需完善,同时,最能体现道德约束的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信用的缺失使得规则的保证、实物的担保和机构的信誉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先天的不足,使得对仲裁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非常必要。而且仲裁提供的产品与法律有关,涉及社会公共秩序领域和基本的价值理念,因此,它的自由必须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比如司法监督。适度的司法监督,可以使仲裁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公正,或者在出现违法仲裁之后,通过法律途径来减轻或弥补当事人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法院作为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惟一机构,负有维护社会正义、保证司法统一的职能。仲裁过程中也需要法律的理解和适用,那么这种理解和适用就关乎一国法律是否统一。因而,拥有法律专业人员的法院代表国家对仲裁实施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也是必要和适当。而且,仲裁虽然能够为当事人的纠纷做出裁决,但是执行程序还须法院来完成,通过法院行使国家强制力对仲裁给予支持与协助,在保全证据和财产、强制执行仲裁裁决加以司法监督,可以提高仲裁的效率,保证仲裁目的的实现,

二、国外仲裁司法监督的发展趋势

从仲裁的发展历史来看,法院与仲裁的关系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法院不干预仲裁,过度地干预和控制仲裁,适度监督仲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仲裁离不开法院的监督,但过度的法院干预又会阻碍甚至扼杀仲裁的发展,仲裁需要的是法院的适度监督。英美法系国家的仲裁法通常赋予法院以较大的监督权与干预权,而大陆法系国家的仲裁受法院干预相对较少。但近年来,两大法系在仲裁司法监督范围上的差异,随着英美法系国家对其国内仲裁制度进行的改革而逐渐缩小。各国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是扩大仲裁庭的权力,加强仲裁的独立性和法院对仲裁的支持;同时,缩小司法干预的范围,限制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强调司法监督的被动性;在监督的内容上由实体内容的审查转向程序性问题或者有关社会利益(公共政策)问题的审查;对不予执行或拒绝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具体理由明确加以规定,防止司法权对仲裁的无限度地干预。总的趋势是逐渐加大仲裁终局性裁决的效力,减少司法对仲裁的干预程度,弱化司法监督在仲裁程序中的作用。

三、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国内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规定及弊端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规定主要在《仲裁法》第58条至第64条以及《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款,并通过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两种的监督方式得以具体的实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8月23日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又细化了撤销仲裁裁决的适用的情形。根据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事由大致包括:(1)没有仲裁协议;(2)裁决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4)裁决所依据的证据系伪造;(5)双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行为;(7)仲裁程序违反当事人选择的仲裁规则的。不予执行的法定事由包括:(1)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4)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5)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由上述具体内容不难看出,对于这两种监督方式,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事由中,第(1)、(2)、(3)、(6)项均属于对程序问题的监督,但是第(4)、(5)项则明显的属于实体性的监督,此外,《仲裁法》第58条第3款是一个更加明显的实体监督条款:“人民法院认为该裁决违背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裁定撤销。”,相比之下,不予执行的法定事由中,第(4)、(5)两项则属明显的实体性监督。从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司法监督权的立法精神上分析,当前的立法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督促仲裁员公正仲裁、完善我国仲裁监督机构以及纠正错误的仲裁裁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立法和在司法监督实践和执行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根据我国《仲裁法》第59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当自收到裁决之日起6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中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发现仲裁裁决确有应予撤销情形的,应裁定撤销仲裁裁决。法院的这一裁定不但具有终局的效力,而且从根本上否认了原仲裁裁决的效力。更为严重的是,当败诉方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法院认为其理由不成立而驳回其申请时,败诉方仍然可以向执行仲裁裁决的法院提出不予执行的申请,从而启动二次司法救济途径。由于对撤销仲裁裁决的审查使用的诉讼程序,由民事审判庭审查,不予执行的申请则由执行机构审查。不同的审查机构适用的法律不完全相同,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尽一致,很有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审查结论,从而出现同一法院可能要对同一仲裁裁决进行两次的司法审查,或不同的法院要对同一仲裁裁决分别进行司法审查的情形。这样的结果既不严肃,也损害了仲裁裁决和法院司法审查权应有的权威和地位。而且法院对仲裁的实质性干预侵害了仲裁机制的独立性,使仲裁作为一种准司法的纠纷处理机制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进而导致了实践中法院对仲裁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混乱的局面。2.关于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法律规定重复,同时赋予当事人两项权利,不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上述所列撤销仲裁裁决的事由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事由并无实质的差别。由于没有对当事人对上述两项权利加以限制,在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不能的情况下,再次申请不予执行,从而开启二次司法监督程序。这样一来,既违反了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也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利于维护仲裁的效益价值,也有损法院的司法权威。仲裁的高效、及时的优越性就会大打折扣。3.给债务人提供了故意拖延执行时间,恶意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机会。债务人往往利用法律规定的缺陷,滥用权利,在仲裁裁决不被撤销的情况下,为了故意拖延履行义务的时间,在债权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后,债务人再次申请不予执行,人民法院仍需按照《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的规定重复审查,不利于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尽快实现。四、我国国内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完善社会需要仲裁与诉讼并存,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是帮助仲裁机构、仲裁庭认识到差距与问题的重要途径。司法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一是最大化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维护仲裁公正、提高仲裁质量;三是节省司法资源、提高纠纷解决效率,促进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发展完善。因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国内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进行完善:1.对仲裁裁决应限于程序审查。从《仲裁法》及《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时,可以对仲裁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否真伪、是否充足;当事人是否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裁决所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等实体问题进行审查。笔者认为:首先,仲裁必须接受司法监督,但应将司法监督的范围严格限定于程序性事项的审查,否则将不符合仲裁“一裁终局”的基本原则,直接扼杀了仲裁高效、快捷、灵活等优势,并且在事实上形成“一裁一审”或“又裁又审”,进而将仲裁程序变成司法制度内部的一审。其次对仲裁裁决进行实体审查,也不符合仲裁独立性原则。司法监督的实体审查会直接影响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仲裁裁决终局性的信赖,进而影响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再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就人民法院裁定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作出不能上诉、不予受理等问题的四个司法解释可以看出,在法院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后,当事人无权上诉,不得申请再审,当事人对于司法监督仲裁的后果没有有效的救济途径,因此,司法监督实体审查权一旦被滥用,其所造成的后果将无法挽回。2.协调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制度。现行体系下,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并轨运行,存在很多问题。而通过分析其适用条件可以看出,撤销生效仲裁裁决不仅在申请主体上可以吸收不予执行生效仲裁裁决的申请主体,而且其所适用的审判程序比不予执行生效仲裁裁决所适用的执行程序更为严谨和规范。不予执行一般只能由败诉的一方提起,因此该项制度主要保护的是败诉一方,对当事人的保护并不彻底,若胜诉的一方对仲裁的裁决也不满意,他就无法通过不予执行程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对于败诉方来说,如果该项仲裁裁决不需要强制执行,那么,他也无法推翻自己认为不公正的仲裁裁决。而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既可以由败诉的一方提出,也可以由胜诉的一方提出。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司法监督审查的内容仅限于程序性事项和公共秩序,并且由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并且将撤销仲裁裁决作为对国内仲裁裁决进行司法监督的唯一手段。因为将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与撤销仲裁裁决司法监督审查法定事由相同的内容并入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后,不但不会减少或丧失其功能,反而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也符合人民法院内部分工和审执分离的原则,避免二次监督的产生。3.缩短当事人提出撤销仲裁裁决异议的期限。我国《仲裁法》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应当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这与《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期限相比,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明显过长。从实践来看,当事人参与了仲裁程序的整个过程,如果仲裁裁决有错误,当事人从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就应当非常清楚,而不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来发现错误。国际上各国和地区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作出不同的规定,但都短于6个月。当事人选择仲裁就是为了追求一个快捷有效的法律结果,但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诉期限为15天的比衬下仲裁的快捷、高效性荡然无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期限应规定为15天,与提出上诉的期限一致。缩短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期限,可以促使当事人更加关注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可以防止当事人滥用权利,保证仲裁裁决的安定性,这样才符合仲裁程序的效率性。结语对仲裁裁决司法监督的程序非常繁杂,很多具体事项缺乏法律规定,因此实务中还有待专门性法律规定的出台,规范监督程序,从而有利于法院在司法监督时有法可依,更大限度发推进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仲裁公正、高效、快捷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