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司法公正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2-10-24 05:13:20

导语:中国实现司法公正的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实现司法公正的路径探索

本文作者:任太安工作单位:大连市锅炉压力溶器检验研究所

司法公正是审判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司法工作永恒的主题,司法公正的实现存在种种障碍,司法外干扰因素较多,法官素质不高,审判方式陈旧落后,法院权力与当事人权力不平等,审判流程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等,这些都离司法公正和司法现代化的要求相关甚远,这些问题对司法公正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只有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依法独立审判的机制,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当前最主要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司法改革。

一、伯全和落实司法独立制度

司法权独立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原则,也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和确认的原则。司法独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司法公正、司法的独立可以为司法机关在依法行使司法权的过程有效地排除外来的干预提供制度上的支持。设若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司法独立制度,司法独立的原则便很难得到落实,无庸讳言,我国的司法独立制度尚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使得司法依附于行政的特征十分明显,甚至司法机关本身也带有典型的行政化倾向。司法地方保护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根本症结就在于司法独立的欠缺。在如何建立一套保障司法独立体制的问题上,尚需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笔者认为,构建我国司法确立体制应当实现以下目标。1.必须建立独立的司法经费保障制度。将目前由地方政府负担地方司法机关经费的财政体制改为由中央政府负担,并由最高司法机关集中统一管理全国各级司法机关的财政经费。让司法机关摆脱在经费上对地方上的依赖,在人事上受地方的控制。2.必须建立独立的法官任免制度。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在司法人员的任免上大都采用任命制。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从理论上讲,各级司法机构的司法人员中的任免理应国家元首或者最高司法行政长官依据一定的程序任免,以体现司法权的统一性。在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度及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国体并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打破司法机关按行政区划设置的体系,创制出一套适合国情的可使司法机关免受利益诱惑和其他地方权力影响的设!体系。改革现行的司法机关的人事体制,让司法机关摆脱在人事上受地方控制的现状。

二、改革监督机制,强化司法监督

对司法机关的司法权进行有效的监份,这既是我国司法民主的要求,也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改革监督机制,强化司法监任,除了根据司法民主原则的内容重塑我国现行的司法监督机制和加强社会民主监怪外,目前主要应当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强化此种监督的首要任务是在制度上真正落实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应仅仅停留在工作监督阶段,而要深人到具体的案件中去。尽管在理论上人们对国家权力机关能否介人具体案件存在着争论,甚至持否定态度,但实践证明:国家权力机关必须监份好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如果不涉及到某些具体案件,就谈不上司法活动的监督。为了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仔,应斌予国家权力机关对一定范围内的案件具有准司法权。在国外,议会对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高司法行政长官具有准司法权。当然,赋予国家权力机关准司法权,并不愈味着国家权力机关替代司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也没有必要介人所有的司法案件。因此,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准司法权时,应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角度上看,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对下列案件行使准司法权。1.涉及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滥用权力的案件。这类案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司法机关以及司法人员在司法程序中的职务犯罪行为。对于这类案件。国家权力机关可以组织特别检察厅和特别法庭,并根据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另一类是司法诉讼错案的赔偿案件。司法诉讼错案赔偿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司法权,侵犯公司、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时,由国家给予受害人赔偿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法》对司法错案特别是司法诉讼错案进行国家贻偿的程序方面却存在重大缺陷。这种程序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似下两个方面:首先,未将司法诉讼错案界定为一个需要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的诉讼案件。司法诉讼错案其实质就是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程序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摇要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案件,这一与般的民事侵权案件并无实质性差别。因此将司法诉讼错案认定为侵权赔偿案件并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通例。但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做法是通过复议程序进行的。其次,是将司法诉讼错案的确认权交给司法机关,甚至是实现侵权行为的原司法机关,从而使得侵权者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基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上述的程序性缺陷,我们认为将司法诉讼错案的确认权交难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作为审判者的审判者,这对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机关的制约与监督,确保司法公正,无疑具有重要作用。2.以法律适用产生异议而要求作出立法解释的案件。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出于立法的质最缺陷或者应立法跟不上司法实践的要求时,往往会出现法律适用上的空档。在出现上述情况时、我国通行的做法是由司法机关对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司法解释,从实践上看,我国的司法解释往往倾向于为“扩充”自己的权力而进行解释,有的甚至以损害或限制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违反我国法制的一般原则为代价。对于司法解释中的上述缺陷,我国目前尚无具体的制度对此进行纠正:我们认为,为了克服司法解释中的上述弊端,在具体的司法程序中,如果司法解释的适用可能会违反我国法制的一般原则时,有关案件的当事人或关系人即应可以就法律适用问题向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申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根据中诉人的申诉,可以组成特别法庭,对司法解释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审理,并在纠正有关司法解释的同时,对有关问题作出一般性的立法解释。

三、改革司法机关内容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

改革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这对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司法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司法质量,杜绝目前日益芡延的司法腐败现象,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惫义。由于审判程序是司法程序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改革司法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的重点在于改革审判机关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程序。1.改革审判委员会包揽过多的现象,枉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审判工作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审判委员会包揽过多,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对审判委员会均异议颇多,有的甚至主张取消审判委员会。就审判委员会工作范围而言,法院组织法对此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只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2.强加和完善合议庭、独任庭的职能,做到审与判的统一和权与贵的统一。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庭作为法院内部的两种基本审判组织形式、理应由其代表法院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但是,在实践中却人为地造成了审判过程中的审与判、责与权的分离,这既不利于提高审判质t和效率,也难以真正建立和实施错案贵任追究制。这种行政式的办案做法必须坚决予以废止。加强和完善合议庭、独任审判庭职能,其关键在于让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的权力均集中在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庭手中,真正让他们有权审理和裁判案件;在落实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庭权力的同时,耍真正建立执法贵任制,做到权与贵的统一。3.改革庭审方式,强化庭审功能,对案件进行开庭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审判原则在我国的三大诉讼法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但从实践上看,法院庭审活动的形式主义现象相当严重,开庭审理所追求的“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作出裁判”的这一目标目前只能作为一种理想而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由于庭审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许多案件的“事实”在没有经过对方当事人当庭质证的情况下就由法官与一方当事人于“庭后”加以认定;而“定期宜判”制度的适用又为法院进行“庭后”裁判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庭后”认定案件事实和“庭后”裁判在为司法腐败提供温床的同时,也是我国审判效率和质量不高,审判活动公开性不够、法官家质过低的表现。为了强化庭审的功能,庭审方式的改革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全面提高法官素质,使法官具备当庭认定事实和当庭作出裁判的能力;二是实行当庭质证和当庭认证制度,即负有举证贵任的诉讼主体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所提供的证据,应经对方当度质证;审判组织应根据双方举证、质证的情况当庭认证,对由法院依法收集、调查的证据也应当庭宜读并双方质证。对于没有经过当庭质证和当庭认证的证据,人民法院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三是实行当庭裁判。所谓当庭裁判,是指合议庭或独任庭将当庭认定的事实,经过评议后,立即在法院上作出裁决。实行当庭裁判,除了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外,它还可以排除各种庭外因素对裁决结果的干扰,从而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