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的公正问题探索
时间:2022-10-24 04:30:27
导语:司法改革的公正问题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张瑛杰工作单位:湖南大学
一、司法公正的理念和制度认识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意义司法公正内涵的关键词是公正。司法公正指的是司法机关解决纷争时要体现出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它应该包括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的公平正义。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2)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
(二)司法公正的保障制度司法公正的保障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审判制度中予以保障,二是通过审判监督制度予以保障。审判制度中关于司法公正保障的主要制度:两审终审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当事人对一审法院的裁判不服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向二审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的裁决为终审,立即生效。同时明确了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确保司法公正,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审判公开制度。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律公开进行。包括案件的事实、证据、适用法律、裁判活动与结果以及整个诉讼活动程序的公开。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共同审理案件的一项制度。审判监督制度。又称再审制度,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由人民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进行审理的一项审判制度。这项制度在保障司法公正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也是法院纠正错案的最有效途径。司法建议制度。人民法院在审理个案时,对涉及到有关单位所存在的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应当提出建议,以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改进管理或者追究相关当事人党纪、政纪等行政责任,真正体现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回避制度。不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回避的情形、程序、方式。法官职业操行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人民法院组织法》、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若干规定》等都对法官职业操行,维护司法公正作了规定。
二、影响司法公正的制度性障碍
(一)司法权的行政化由于受到长期的封建历史传统的影响,在我国大司法体制小到法官制度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的色彩。法院行使的是审判权,以“不告不理”原则为基准,而行政权往往是采取主动的方式,这是审判权与行政权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假如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地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纠纷,势必将自己卷入当事人的冲突之中,难以保证公正的面目。”[1]在法院的内部,其实已经形成了从院长到副院长以及庭长这样一个行政链条,并且上级领导也可以干预下级审案,法官的独立审判并没起到作用。
(二)法院机构设置和法院审判组织设置不合理我国法院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审判以实现社会公正。从法律规定的法院系统间的权力配置上看,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之间只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却常常出现下级法院主动向上级法院请示案件的审判的情况,同时上级法院也会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做出指示,其实这些都间接地影响了法官的独立性。这种做法的最终会损害案件中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如果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其实间接已经成为不服二审判决,因为下级法院在上级法院的指示下审判,即使当事人上诉,二审法院又怎么会推翻自己的结论呢,这也是对当事人上诉权的侵犯。在法院审判组织上,我国采取了审判委员会制和合议制,这样的决策体制并非完全和法治精神相吻合,也不符合司法的内在规律,法官的活动有比较大的个人色彩。必须坚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这种独立不仅指不受外部的干涉,同时也应指不受内部的干涉。
(三)对司法权没有健全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将走向腐败。孟德斯鸠说:“从事物的本性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2]在宪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立法权对司法权的监督,却没有规定司法权对立法权的约束机制,即没有规定司法审查制度。“在权力领域任何两个独立的权力之间要形成一种权力监督关系,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而权力间张力形成的前提是两种权力的均衡”。[3]在两个权力之间如果只是单向的约束机制,那么这样的监督也必然是无力的,只有在保持两个权力之间的平衡,才会使两个权力发挥最大的张力,做到有力的监督。因此赋予司法权司法审查制度是加强监督的约束机制。
(四)舆论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还未制度化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还应该关注另外一种力量的监督———媒体舆论的监督,媒体的作用在于它能呼吁全社会都关注某一问题,使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能在阳光下进行,这在国外甚至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中国,媒体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又有可能造成对审判活动的不公正影响。
(五)回避制度和法官待遇有待完善在回避制度上,现实中大多数法官都不回避本籍,而在自己家乡任职。法律上也没有规定法官应回避本籍,不能到自己的家乡担任法官职。法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和当事人很有可能有所牵连,再加上中国是个重人情的国家,法官就很难做到真正的独立审判。从法官的待遇上看,在中国,法官的待遇与其他国家法官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要实现司法公正、杜绝腐败,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保障法官这一群体能有体面的生活以及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这对保证作为法官的尊严和责任感十分重要。倘若法官不能保证自己日常生活的医疗费等必要开支,就很难保证法官在利益面前不受诱惑。
(一)确认程序公正原则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法治国家往往特别重视法律程序的作用,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人治”之间的区别。为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司法机关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程序违法不算违法等错误观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与宪法精神相结合,在错案责任追案制中明确规定,程序违法也是错案的范畴;二是为防止某些司法机关随意改变程序和增减程序刁难当事人,应明确规定,当事有权向司法机关了解涉及自己案件的办案程序,办案人员有义务回答办案的步骤、程序和时限,当事人认为司法机关违反法定程序,有权向特定机关申诉,特定机关必须立即予以纠正。
(二)改革合议制和审委会制,建立法官独任审判制度目前各级法院采用的合议制和审委会制,表面上是共同负责,实际上往往变为法官之间互相推诿,还会挫伤其他法官的积极性。从实践看,审委会和合议庭不仅难以发挥对抗个人主观恣意与任性、防止司法发号施令的“合法”装置。应该赋予主审法官独立审判权,主审法官除向法律负责外不向任何机关负责。
(三)实行高薪养廉,防止司法腐败法官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法官应尽量避免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因而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收入,薪金几乎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在法制发达国家,法官的薪金一般较为丰厚,法官的收入高于公务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例。对享有独立审判权的法官实行高薪制,一是因为其审判行为本身是一种复杂劳动;二是因为高薪有助于养廉,对促进司法公正有着区别于其他手段特殊的激励作用。只是就我国目前来说,高薪应只对有独立审判权的主审法官采用,不宜将范围扩得太大。
(四)规范法官任职考试制度中国自来就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传统。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尽管有许多弊病,但其进步意义在于,它能通过考试将社会上的合格人才吸收到政权中来,每一级法官均经过严格的考试,就能避免一些不称职的法官滥竽充数。律师资格考核制度在我国实行以来,对提高律师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是争议最少和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法官的职业道德涉及到对案件的最后判决,其考试制度应当规范化并实行双重标准;不仅要对法官理解法律、适用法律的水平进行严格测试,也应对他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思想品质和忘我的法治信念、敬业精神进行严格考核。
(五)建立陪审制度陪审制在英美法系的司法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在于,它将社会监督引入法庭审理中,能够防止法官在适用法律处理地进行“暗箱操作”。我国目前在基层人民法院实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数少、素质低,即使有陪审员参加陪审,大多也都不提前阅卷,而是开庭审理时才被召来,对案件一无所知,庭审时根本无法介入,审判工作大都由审判员一人进行,陪审员完全成了陪衬。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其陪审员应从人大、纪检、监察、妇联、政协、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具有文化素质的单位中选拔产生并经过严格的法律培训,陪审的案件也应暂限制在案情重大复杂、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涉及金额巨大这一类案件的审理中采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六)完善监督机制从监督机制上的完善,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法院内部的监督。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理顺监督关系,坚持对案件监督和对执法人员行为监督相结合,在纠正错案的同时要追究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使监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提高监督水平,改善监督方式,强化运用程序法的监督,及时纠正程序违法现象;对实体方面的监督,要着重解决适用法律错误及明显判决不公问题。二是检察院作为法定法律监督机关,也要依法加强对法院的监督。三是法院要在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及新闻部门的舆论监督,大力推进和深化审判公开,增强执法办案的透明度,为公正执法打下基础。各级法院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执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对司法执法工作的监督、检查、评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依法加强司法监督工作,维护法律尊严。
总之,实现司法公正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在确立一个公正司法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树立正确法律意识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把法律始终摆在最高位置。同时在实现司法公正的问题上,除了必须在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保证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中立和权威之外,还必须在纠纷解决的程序、实体和形象设计等方面保持司法的公正性。
- 上一篇:司法公正的多维性探索
- 下一篇:当代司法公正的定位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