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司法公正的保障性

时间:2022-10-24 04:15:31

导语:小议司法公正的保障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司法公正的保障性

本文作者:汪沙工作单位: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它可以保证社会对于差别的尊重,并在尊重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结构协调与运行互动,从而建立起承认个体、元素互补、彼此互动、相互协调的和谐社会。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也是维系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

二、司法公正

(一)司法公正的含义

司法公正内涵的关键词是公正。司法作为解决纷争,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必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机关对纷争的解决所体现出来的对公平正义原则的符合性,它包括司法活动的结果和过程都要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具体地说,司法公正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第二,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司法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关系能得到全面有效调整,人与人能和谐相处。由于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靠法律调整,因此和谐社会就只能立于法治基础之上。而要实现法治社会,首要的是实现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司法公正的内容。如果司法是公正的,即使社会上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亦可以通过司法的矫治来恢复公正;但若没有司法的公正,就绝对不可能有社会的公正,也绝对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司法公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读:1、司法公正保护合法经济行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新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各种经济纠纷层出不穷。公正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大量的有效处理纠纷,依法保护规范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需的基础和条件。2、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民主法治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确立的治国方略,其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公正是这一基本要求的应有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则必须实现司法公正。3、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是保障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保障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最重要和最有实效的一种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性条件和底线保障。司法不公不仅会纵容和放大社会的不公,而且必然造成对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严重损害。因此,只有司法公正,才能维护社会公正,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4、司法公正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矛盾冲突的社会,而是它拥有一套有效处理和化解矛盾冲突的社会机制。司法就是这种社会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公正司法是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方式。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司法,充分发挥法对社会的控制功能,依法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冲突,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使违法行为受到制裁和纠正,及时地消除社会的紧张关系,实现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

三、当前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一)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1、由于地方政权干预引起的司法不公。法院跟政府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对人大负责和报告工作。但在现实生活中,法院的人事、财政等都受制于政府,法院的独立和能力空间非常有限。在这种格局之下,法院很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这不仅破坏了法制统一的原则,而且使民众,尤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丧失信心。2、由于司法体制引起的司法不公。这主要反映在司法体制的行政化上。司法裁判权与行政权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行政机关可以对行政事务进行主动的积极的干预,而司法机关则不应该采取主动的方式行事,否则就可能难以保证司法机关的中立地位。另外,法院内部也存在严重的管理行政化,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的组织协调仍较多的采取等级审批、首长负责的行政工作方式。司法机关的行政化色彩还使司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办案者与裁决权相分离,裁判权与责任相分离的状况,不能很好地保证司法人员独立办案。这些制度上的漏洞完全可能降低对司法不公行为的有效防范,司法裁判也可能因执法者个人的弱点而陷于不公正。3、舆论媒体压力造成的司法不公。在中国进行审判,不但要考虑法律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效果,经常要从维护大局,维护稳定的角度出发。当一个案子从法律上来讲,应当这样判时,社会舆论却表现出相反的意见,而在现今,我们的司法还不独立,法院很容易被这种群情汹涌的民意所左右,最终屈从民意,司法公正就这样遭到践踏。4、由于司法人员个人素质不高引起的司法不公。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从事司法工作对司人员有很高的素质要求,除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执法理念外,还需要较高的法律专业知识。这里所指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仅是对法律条文的了解和熟悉,更含有通过长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法律价值、法律思想、法律精神、法律理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如果缺乏这一点,就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个人情感、偏好来指导办案,从而难以保证公正的裁判。5、由于司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引起的司法不公。司法人员本来执掌国之利器,惩恶扬善,维护正义。但有少数司法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己有,用来作不正当交易。我们一方面要求赋予司法人员更多的独立自主权,但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增大,而相应的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少数司法人员抵挡不住,因而徇私舞弊、贪脏枉法。这一方面,司法部门的领导者更应引起注意,不能滥用手中权力,损害司法权威。

(二)司法不公的治理对策1、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减少司法不公的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完善地方司法机关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裁判权。应当研究如何理顺司法机关的财政供养关系,从经济上减少和规范司法机关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从法律保障司法机关的办案经费和其他经费的支出,形成抵御和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机制。另外,对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和人事制度等也可以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创新管理体制,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必要对司法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包括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等等均有必要根据时展需要加以改造。如司法系统的人事任免应充分尊重上级司法机关的意见;同时完善各级党委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健全各级人大对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的监督;给法官、检察官以较优厚的待遇,多从正面褒奖司法系统的奉献者以弘扬正气,还有必要根据司法职业的特殊要求建立专门的退休制度,等等。2、重塑公平、正义和保护人权的司法理念。法律是司法机关处理各种案件的唯一标准,公平、正义是司法人员最根本的职业准则,而维护人权则是法律赋予司法机关的法定义务。应当摒弃一些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的所谓效率观,因为效率是经济发展的理念,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理念,司法的理念就应当是依法维护公平、伸张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安定。同时,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已经明确将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载入宪法,这表明保护人权已经成为我国司法系统的重要任务,确立保护人权的理念,就是要立足于尊重人权、切实维护人权,进而确立依法办案、无罪推定的司法原则。唯有如此,司法公正才能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司法理念之上。3、司法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法官是精通法律知识并经国家授权而实际操作和运用法律的人的群体,他们以司法工作谋生,同时为公众服务。“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法律(也就是公开宣布并执行的规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法律工作日益专门化的历史。”“法律的施行是委托给一群特别的人们,他们或多或少在专职的基础上从事法律活动。”我们对法官素质提出更多更严厉的要求,“法官必须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对法律负责是法官和法院的最高职责。”4、强化监督机制,推行阳光审判,加强司法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机制建设。规范和完善现有党委监督、纪委的纪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等方式。当前应当强化人大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这是宪法和法律规定人大的一项权力,也是人大的一项职责。应当对人大监督司法工作的监督机构、监督程序、监督效力等进一步明确化、制度化、程序化。对司法工作的监督,除了对裁决结果的公正性监督外,更应当注重司法程序公正性的监督。5、树立维护司法权威。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只有树立民众信仰法律的信心,司法权威才能建立起来。而只有尊重法律和维护司法权威,才能真正有利于公正司法;只有创造有利于公正司法的环境并实现公正司法,才能进一步确立司法的权威。因此,应当形成良性的维护司法权威、尊重司法裁决的社会氛围及相应的机制保障,同时创造良好的公正司法的环境,包括维护司法系统的独立审判权、监督权,满足法检系统的人员与经费需要,健全包括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在内的公民参与司法监督的制度,以及社会与舆论监督机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