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的司法公正探索

时间:2022-10-23 05:39:47

导语:法治社会的司法公正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治社会的司法公正探索

本文作者:廖勇工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一、司法公正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司法作为法治的构成要素,其基本功能是借助公共权力对各种法律争端作出最终的权威性解决。司法是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司法功能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上。所谓司法公正,实质上就是指现行法律所设定的内容和价值被司法机关准确地在裁判活动中加以贯彻和体现。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过程,其价值蕴含包括适用法律平等、诉讼程序正义和判决结果公平三个方面[1]。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人民法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司法公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中的司法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司法公正是法治的核心内容。法治意味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和至高无上,法律平等地约束社会一切成员的法治原则,必须经由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贯彻实施。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同时也是对民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的教化,是对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的规制。而枉法的裁判、不公的裁判,不仅扭曲了是非,混淆了正义与邪恶,而且会造成民众对法律权威性的怀疑、不信任甚至蔑视,法律虚无主义的观念由此滋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成果将因此而遭受毁灭性的摧残。正如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所指出的,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2]。2.司法公正是实现法的正义价值的重要手段。从价值论的立场上看,法是一个多价值体系,而法律正义无疑是法这个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但是法的这一价值在我国却受到忽视。长期以来,我们不适当地强调了法律的器物作用,主要用来作为阶级斗争或打击犯罪的工具。而法的正义价值蕴含无论在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还是在法制的宣传教育过程中,都没有很好地贯彻和体现。法的正义价值没有在我们的社会扎根入土,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受金钱等利益的驱动,使社会原来被普遍承认的正义观念和是非标准变得飘忽不定甚至颠倒。由于社会缺乏必要的正义价值观念,是非的判断和选择失去标准,欺骗、阴谋诡计、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坑人害人等违法犯罪和违背公共道德等现象就会泛滥开来。此风一旦扩散到官场,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权力腐败现象也自然会滋生和蔓延开来。更为严重的是,在社会正义被扭曲的情况下,作为法律正义化身的司法行为和司法人员也难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3.司法公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代社会,经济和法律是绝对不可分开的。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创造要取决于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对经济的保障和规制都需要公正的司法来体现。公正的司法不仅使投资者和交易当事人充分享有法定的投资自由和交易自由,而且其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司法的充分保障,这就会使人们产生投资信心、置产愿望和创业的动力,经济由此会得到繁荣和发展。4.司法公正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一方面,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给予民众切实的安全感,使其对于经由正当途径获取财富产生合理的期待;对于依法享有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保障充满信心。这样,人们可以在法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全社会的公正观念亦得以形成和强化。另一方面,司法公正真正能够维护民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信任,即使公民的权利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侵害,也可通过公正的行政诉讼,使其遭受侵害的权利得到充分补偿。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可通过公正的司法而维系。尤其应当看到,当无辜的受害者、权利受侵害的当事人不能通过诉讼讨回正义和公道时,很可能导致其对法律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失望甚至绝望,并可能采用合法途径以外的乃至于非法的方式自行解决纠纷,从而危害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改革的转型时代,当各种利益发生冲突、摩擦的时候,通过司法公正而保持社会安宁,尤其重要。

二、影响法治社会司法公正实现的成因分析

1.司法体制问题。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司法权力地方化、行政化和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审判权[3]。司法权力地方化的表现是:地方法院由同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地方法院的法官由同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法官管理由本地党政部门负责;法院的财政预算由地方编制与管理。司法权力地方化的另一个表现是法官任用的本土化,其特征一是法院中本地人居多;二是法官长期任职于同一法院或同一地区法院,即使是外地人也本土化了[4]。司法权力地方化使司法权成为办理地方事务的保障,法院便成为保护本地方利益的法律工具,司法领域中必然会出现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在单一制国家中,司法权的地方化严重影响了法制的统一,破坏了法律的权威。现行司法体制的这一弊端,致使法院在审判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司法利益化已成为法院自身无法克服的体制性病态。另外,在对司法职能的特殊性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建立的司法制度,所比照最多的就是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而将行政机关执法活动的规律适用于司法领域,必然导致司法活动行政化。法官不能向法律负责而不得不向长官负责的司法权行使上的行政化正是导致司法不公正的原因之一[5]。司法权力地方化、行政化使得法院的审判活动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性,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也就无法形成确保司法公正所必需的抗干扰机制。2.法官素质问题。写在纸上的法律与行动中的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差距。很多人对法治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只要法律一出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事实上法的实施与法律文化、法治环境、执法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法官素质达不到法治要求时,法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在人类走向法治的旅途中,法官履行着桥的职能。一方面,法律借助法官而降临尘世[6];另一方面,法官又将法治推向天堂,推向信仰。法官是法治的化身,法官之于法治的意义,甚至远远超过了任何法律规范本身。如果说传教士的品质影响人们对上帝的信仰,那么法官的品质将直接影响人类的法治理念的建立,影响人们对法律的情感。从目前情况看,一些法官不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公正的司法品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不牢固,经不起人情、金钱、权利、美色的诱惑,漠视当事人的利益,滥用职权,枉法裁判,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3.法院内部管理问题。一些地方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得不到保障,主审法官没有案件的最终决定权;法官的政治待遇和裁判力高低取决于法官的行政级别;审判职称的评定基本上是论资排辈,与审判工作实绩脱钩;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执行得不好,处罚措施不力;司法的终裁性得不到充分保证,领导的批示可以左右法官的判决,等等。4.当事人的问题。在司法活动中,尽管最终作出判决的是法官,但推动判决形成的却是当事人。正是当事人的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等活动,为判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7]。但是,目前我国的一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治观念不强,当事人的诉讼能力低,不能有效地推动公正判决的形成。5.监督机制问题。各种监督的作用发挥得不好,尤其是法院工作透明度不高,公开审判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许多案件实行暗箱操作,公众对法院的审判工作缺乏了解,社会各方面对法官的监督不力。

三、保障司法公正实现的法治构想

判断司法公正与否有一个标准:一是判决是不是法官独立作出的;二是判决是不是依法作出的;三是判决是不是符合法律程序。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应当成为我国建立实现司法公正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虑到导致司法不公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方案也应是多元的。联系现实司法,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司法体制,努力实现司法自治。昂格尔认为:法治的重要标准在于机构自治,而机构自治就是要求司法独立。[8]其要旨在于司法活动只服从于非人格的法律,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任何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为了确保司法独立,应当对现行司法体制进行改革。首先,要改变现行的组织人事制度和法官产生方式,使法官的任免、晋级、奖惩与行政部门、地方政府脱钩,由法院系统自主掌握,按一定标准进行,避免地方行政对司法的干涉和控制以及因人员调换所产生的人事波动,从而实现司法人员的专业化、稳定化、独立化,提高司法效率和办案水平。其次,要实行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改变现行司法经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和拨付的做法,转为由地方人大决定财政经费和福利待遇及装备设施的拨付,政府财政部门只履行特定的形式程序,从而防止地方行政对司法的控制,确保司法系统的相对独立和稳定公正。再次,由全国人大负责对现行法院设置进行改革,将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分开,打破行政辖区对司法辖区的统辖关系,建立独立于行政的司法管辖系统,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司法审判系统,同时可考虑增设申诉法院。总之,通过这些改革,彻底改变案件审理的地方性,弱化法院地方保护主义。2.进行法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的法院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司法自律。现行法院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行政化,因此要着重消除法院中的行政管理色彩,取消案件审理中的领导审批制和审判委员会制,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起新型的法院内部管理机制。改变过去根据行政级别确定法官政治待遇的做法,完善法官奖惩制度,法官级别与实绩挂钩,强化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法官淘汰制,强调司法的终裁性,特别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杜绝领导干部对具体案件随意批示的现象。3.强化法官素质,提高司法水平。法官在法治社会中的理想形象,体现在其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适法性的人格和禀性之中。罗马法学家认为法律是一项认识神和认识人的事业。法官的司法行为不仅是个案正义的判断行为,同时也是实现法律理念的意志行为。除了法律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法官必须具有法律理想。在我国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由于诉讼的胜负决定于法官的职权行为,所以司法人员在整个诉讼中始终存在着被当事人贿赂的可能性,他们的法律认识能力、法治信念、职业道德和执法勇气常常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社会失范或腐败成风的环境中更是这样,司法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事司法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良好的法律、设计精良的制度也会走样,形同虚设。因此,应严格按照5法官法6的条件公开选拔法官,加强现有法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法官职业所需具备的良好的法律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思想品质和持久的敬业精神的培养。要坚决清除政治、道德素质差的法官。另外,今后应借鉴德国、日本选拔法官的做法,规定很高的任职资格标准,在很高层面上对法官进行经验、学识及品行的要求,并通过严格程序挑选法官[9],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将最优秀的法律人才选人法官队伍。4.高扬程序公正理念,通过程序实现司法正义。法治社会的最终表现是按严格程序建立起来的公正合理的秩序。程序使法律保护具有可操作性,亦即法律能通过确定的途径和方法进入司法流程,获得司法救济,否则法律正义不可能实现。而且,司法公正首先应当是程序公正,因为程序公正既反映了司法活动中的规律,又是法院权威赖以树立的关键。当代中国应当把法律程序作为法治的基础,并通过程序实现法制的现代化。长期以来,我国在诉讼实践领域一直存在着非程序化的倾向,不少法官对程序法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轻程序的问题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这对司法实践是极其有害的。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及其作用在于它的司法正义性,亦即肯定严格遵循程序公正要求作出的审判具有正当性的基础,对违反程序公正要求的审判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使程序法对法官真正具有硬的约束。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态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1],所以,只有真正使程序法约束硬化,才能够制约法官的审判行为,消除审判中的肆意、无序现象,树立起法官依法审判的公正形象。5.加强法治观念教育,提高当事人依法应诉能力。权利意识和诉讼意识是构成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应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既要懂得实体法,更应熟悉程序法,掌握一定的诉讼技巧,在自己的实体权利遭到不法侵害时,完全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程序加以保护,而且在自己无法胜任某一复杂的诉讼活动时,应通过聘请律师来帮助完成。当事人诉讼能力的提高,对法院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是极有帮助的。6.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发挥整体监督合力。由于权力在客观上存在扩张性、易腐性、变异性和侵略性的特点,因此,对权力加以制约是非常必要的。防止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坚决贯彻公开审判制度,除法律允许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决不允许实行暗箱操作,要增加透明度,使审判活动处于公众的直接监督之下,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在尊重司法权威的前提下,拓宽新闻舆论监督的广度。同时,要加强人大监督、检察监督、社会团体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