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道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时间:2022-10-23 04:54:19
导语:小议道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王新明工作单位:湖北省荆州市中级人民法
一、法官道德的基本标准及其所规范对象的行为特征
所谓法官道德,亦即法官的职业道德,也称之为司法道德或司法良心,指的是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自身职责的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以及调整审判工作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º法官是国家法律的执行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法律的形象;法官是社会矛盾纠纷的终局裁判者,在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中起着最后一道屏障的作用,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公正的守护神。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官道德的高标准,一般来讲,法官道德的基本标准是八个字、四个方面,即:忠诚、公正、廉洁、文明。忠诚是法官道德的灵魂。法官必须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于事实。忠诚是法官的本能,只有在灵魂深处烙上忠诚的印痕,法官道德的建立才有了可靠的前提。公正是法官道德的内核。之所以探讨法官道德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是因为法官道德要求从事审判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置人情、关系和金钱于脑后,必须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事事平等的原则。从理论上讲,司法不公的本质就是法官道德内核的破损和缺失。廉洁是法官道德的基石。审判活动是由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司法活动,法官借助的国家强制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的。如果将这种力量用于个人牟取私利,得到的是非分之财、非法之利,失去的则是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审判人员的廉洁自律在法官道德中起着基石作用。文明是法官道德的华表。作为外在表现,人们从法官身上首先接触到的是着装仪表、言谈举止等日常行为,通过这些行为展示出审判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形象。忠诚、公正、廉洁、文明,在法官道德标准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于每一个法官个体,这些基本标准是具体的、严格的、全面的。法官道德反映的是法官的操守、品行、素质、修养,反映的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毫无疑问,法官个体与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层次差异。初步分析,法官道德行为大致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标准型行为。即具有着强烈的法律意识和以民为本的法官良心,以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维护着法官形象,维护着人民法院形象,有着深厚的法律思想和对公平、公正的执著追求。清正发自内心之中,现于细微之处,不为功利所动,淡薄名利交往。第二个层次是大众型行为。即有作为法官的基本良心,在各种制度管理和工作环境压力下,能努力维护法官的形象,有着基本的审判水平,能做到公平、公正,能注意清正和廉洁问题。但有时迫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会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为。第三个层次是松懈型行为。只是把审判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个渠道,在利益和人情的驱动下,往往作出一些有悖于法官良心的行为,不注意维护法院的形象,审判水平不高,在清正廉洁上存在一些问题,甚至破坏法院的管理制度。第四个层次是放任型行为。缺乏法官的良心和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对道德修养问题抱无所谓的态度,违法违纪,枉法裁判,严重破坏法院的形象。标准型道德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张司法公正的正面协调效应。此类型的法官是人民法院的脊梁和中坚,代表和左右着法院形象变化与前进的方向。大众型法官是有效扩张司法公正正面协调效应的一支潜在力量,如果教育引导有力,他们都将成为标准型法官。对松懈型法官,如不加强教育管理,他们将是产生司法公正负协调效应的潜在因素。经济管理学上的木桶原理认为,最低的木条决定着木桶的最大容量。因此,放任型法官的人数虽少,但却能够最大限度地破坏司法公正。我们必须本着有序引导、分层管理、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培植第一层次,大力引导第二层次,积极提高第三层次,严格遏制第四层次,为司法公正奠定坚实的法官道德基础。
二、司法公正的内涵和司法不公的法官道德因素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司法活动的合理性、正义性、科学性的一种评价。»法官在审判活动中要做到司法公正,就必须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就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必须严格适用实体法,严格遵循程序法,准确认定证据,努力发现客观事实,做到裁判结果的公正。¼司法公正体现的是公信、公平与公允。司法不公是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究其原因,司法体制问题、司法环境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等都可以影响司法公正。从法官道德来看,法官道德水准不高,无疑是影响和阻碍司法公正正面协调效应有效扩张的重要因素。现代司法强调法官的主观判断,即法官本人在自己的法律价值观念指导下对案件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进行判断,并且这种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存在会因为司法主体的差异而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法官必须经常对相互冲突的利益加以权衡,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在逻辑上可以接受的判决中作出抉择。½在作这种抉择时,法官必定会受到自身的本能、传统的信仰、后天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之观念的影响,面临着受道德意识支配,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决定的思维活动过程,即司法道德行为的选择过程。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面对缰死的法律条文,法官们无论是出于正义的目的还是出于私利,往往会通过裁剪事实来制作案子,使之表面看来符合法律。作为理性的个人,法官们会根据自己所受的约束条件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他们不仅能够选择一定解释规则下的解释方案,而且能对解释规则本身作出选择,即无法选择更改解释规则,也能选择规避这些规则。¾因此,当法官的道德选择以及他自身所具有的司法良知同善法标准相一致,符合法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时,就能促使立法道德与法官道德兼容为良性整合,从而构成了法官道德对司法公正的正协调效应。反之,当法官选取同善法标准相悖的道德标准去指导法律适用,致使法官的道德评价同善法标准相冲突,使立法道德与法官道德兼容为恶性整合,导致司法的天平发生倾斜,所形成的是冲击司法公正的负面协调效应。¿从现实情况来看,某些道德素质低下的法官,严重违反基本职业道德,抵挡不住金钱和人情拉拢,徇情、徇私、裁判不公,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办案不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实际是一种典型的对抗善法的道德选取。所以,腐败现象的产生,从总体上看,虽是违反制度、纪律和法律的问题,是法制问题,但从个案看,可以说主要是个道德问题。此外,实践中存在的司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和司法形象不佳的问题,同样可以归结为道德水准不高的问题,同样可以对司法公正产生负面边际效应。
三、扩大司法公正正协调效应对法官道德的客观要求
任何公正性都是道德性,都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无道德就无公正。从司法实践看,公正就蕴涵在法官心里,因为只有法官才能增减天平上的砝码。法律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在乎于人。厚德才能载法。法官道德水平决定着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度。为此,法官们必须深刻认识法官道德对于司法公正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操,力求使我们在审理案件时,自觉做到无邪、无私、无畏、无欲。这是有效扩大司法公正正协调效应的重要前提。(一)有效扩大司法公正正协调效应必须做到厚德无邪。无邪,就是有正气,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这是法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德正方能法严。法律旨在创设一种公正的社会秩序,法官的职责就是通过具体的司法活动,使法律的公正精神在社会生活中得以体现。同时,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法律自制订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于现实,这就需要法官解释法律;法律又总是有其适用中的弹性和幅度,这也给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判案断狱的过程既是法官运用自己精深学识,根据法及法的精神作出公正裁判的过程,更是法官高尚道德情操体现于公正解释与适用法律的过程。法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正气,很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树立公正的观念。公正的理念应当是法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当成为其生命和灵魂中的一部分。只有当法官自身的正义与法律中蕴藏的正义价值相吻合时,法的正义才能够被发掘,进而得到实现。À二是对正义的追求。法官追求正义就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通过公平、公正地裁断是非来体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在执法过程中,法官还应凭着自己的个人良知、理性以及合乎道德的情感来理解法律当中的正义精神,Á充分实现法的正义,使立法的正义价值最终得到完整的实现,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的目的。(二)有效扩大司法公正正协调效应必须做到厚德无私。无私,就是不求私利而损公,不以职权而谋私。西方法学家认为,与自身有关的人不应该是法官,结果中不应含有纠纷解决者个人的利益,纠纷解决者不应有支持或反对某一方的偏见。这就要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应客观、公正,保持中立的立场与态度,不得审理与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的案件;不得对任何一方当事人有偏见或袒护;不得对特定案件的事实采取先入为主的观点。法官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关键,因为审判活动始终是在法官的主持下进行的,法官作为裁判者对司法公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官追求公平、正义,保持中立,是司法公正的应有之意,也是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要做到无私,就是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做到:关系面前不迁就,人情面前不徇私,习惯面前不退让,权势面前不枉法。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有亲戚朋友、同学、老乡。要在审判中保持中立,做到不偏不倚,确实不容易。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存在一个权与法、情与法的较量与斗争。但我们既然选择了做法官,在办案时就只能认法不认人,讲公正不讲人情,讲原则不讲关系,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确保司法公正。(三)有效扩大司法公正正面协调效应必须做到厚德无畏。无畏就是顶住压力,坚持原则,做到威武不屈,以身护法。无畏就是要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在传统观念中,刚正体现的不仅仅是执法者的高贵品格,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法律的严肃、国家的威望和政治的清明。因此,数千年来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一直是我国清官良臣极力崇尚并身体力行的准则。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就必然对人民法官提出了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职业道德要求,当然也为审判人员实践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道德规范提供了可靠的客观条件和法律保证。在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不容乐观的反腐败形势,面对法制不太健全、执法环境不太理想的现状,面对各种执法的阻力、困难与干扰,做到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依然是我们当代法官应有的品格。这就必须坚持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和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等法制原则,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扰,不管面对什么权势和压力,也不管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都不屈从、不迎合、不偏袒、不附合、不讲情面、不避艰险,矢志不渝地依法办事。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难以用公正维护司法权威,难以做到公正裁判,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终则会动摇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使人们对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四)有效扩大司法公正正面协调效应必须做到厚德无欲。无欲就是能经受住诱惑,淡泊名利,就是要做到清正廉洁,守身如玉。人民法官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在打击犯罪,定纷止争的过程中,又以独特的身份审视着社会的污浊和阴暗面。法官又作为人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社会思想观念的碰撞和变化之中,必然会受到拜金主义、追求享乐、贪污受贿等腐败思想的侵袭,必然会受到物欲、权欲的诱惑,倘若对其行为稍加放纵和滥用权力,后果便不堪设想。有人形容法官是站在地狱门槛上的人,稍有不慎,便会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近年来,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的形象、声誉和社会公信度之所以受到影响,与极少数法官违背廉洁办案的规定,滥用手中的审判权,搞权钱交易,徇私枉法,贪赃枉法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法官清廉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只有廉洁的法官才能成为民众心中可以信赖的裁判者和法律规则的宣示者,才能保证法院的公信力。我们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神圣职业,就应耐得住清贫,淡泊于名利,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己任;就应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做到心不动于利禄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四、法官道德扩大司法公正正面协调效应的有效途径
法官道德的外在形式,虽表现为一定的规范、原则和要求,但这种形式所体现的要求若不能转化为法官内心的信念和自觉的行为,则这种形式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法官道德修养过程所反映的是法官内心的精神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法官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对于司法公正的实践具有引导、调节、控制和激励作用。法官道德也只有统一于司法公正的实践之中,才能有效扩大司法公正的正协调效应。具体来讲,就是准确履行法官的五个使命:第一,坚持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审判人员最基本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期望和终极要求。严格执法是指严格依据实体法作出事实的认定和最终的裁判,整个裁判过程都要严格遵循诉讼程序。严格执法的前提是法官要勤于学习,全面熟悉法律;善于研究,正确领会法律精髓;认真负责,全面检索法律;缜密思维,准确适用法律。严格执法还包括司法审判人员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裁量权,并应依法接受对其裁量活动的监督。法官不得以个人的好恶、私利或心血来潮地作出裁判,甚至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第二,忠实于事实。忠实事实,首要的就是查明事实;就是要准确地认定证据,努力发现客观事实。法官要做到准确查明事实,必须坚持对证据负责,将法律真实做为裁判的标准,将客观真实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努力做到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一致。在这一活动中,法官的道德要成为准确认定证据的平衡点:既要坚持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防止先入为主,偏听偏信;也要善于明查秋毫,谨慎行事,不因遗漏枝微末节而影响案件的定性与裁判;还要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职责调查取证,防止可能由于形式上的均衡而产生实质上的不平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坚持程序正义。审判程序与法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就象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因而,程序公正也是我们审判活动的目标,程序正义是实现实体正义价值的必要保障。法官的道德就在于坚持程序和实体并重的原则,充分体现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所体现的实体正义,实现有效保障当事人民事、行政的实体权益。具体而言,要坚持四个标准:一是居中。即法官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外来的干预。诉讼前不对诉讼参加人和案件事实本身做任何先验的评价或预测;诉讼中不得对任何一方有好恶偏见。二是对等。即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从程序上确保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益。三是公开。程序的公开性、透明化首先要求除法律有特殊规定以外,所有的案件都必须实行公开审判,当事人的证据、理由必须当庭提出,并应在公开程序中进行辩论和质证。四是及时。公正的程序要求提高司法效率,尽量减少案件的延误,尽量降低程序的成本,避免程序上的繁琐和极端形式主义。第四,缜密的心证辨析。裁判要充分说理,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裁判的理性是由法官的心证来体现的。法官的心证就是法官对案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从心证的自然属性来讲,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法官的心证辨析过程要循着严格依照法律、正确认定事实和证据、准确适用法律的轨道来发展,就离不开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有力支撑。这就要求法官要按照理性法则,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崇高的道德观念把握自己的心证辨析过程;必须正确理解法律原则中的道德宗旨,正确地把握法律制度所预设的价值追求,并将自己对法的价值的认识,对社会经验的认识和判断,融于法律的解释之中,以作出符合法的价值精神的公正裁判,努力解决情理与法理的现实冲突,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第五,做到德化于社会。肖扬院长指出:法官道德教育要实现三个目标,即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是实现公正审判的内在要求,德化于社会是司法功能的外在延伸,是实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理想与目标。法官在审判活动中要尊重和发扬社会公德,充分体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和伦理价值,使审判活动成为向社会公众示德、明德的重要途径,使判决所形成的价值判断融入社会价值体系。要通过公正的执法形象、庄严的审判活动、严格的审判程序及其个人良好的职业素养,唤起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增强司法的社会公信度。
- 上一篇:行政司法的行为比较探索
- 下一篇:个人在国际司法的位置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