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在国际司法的位置对比
时间:2022-10-23 04:58:46
导语:个人在国际司法的位置对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赵海峰吴晓丹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
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地位的上升是国际法院与法庭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传统的国际法上,国际司法机构是一个只有主权国家才具有诉讼权利的领域,但近几十年国际司法机构的快速发展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现在,国际审判已经不再仅仅是由国家所垄断的事务,因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法院与法庭允许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个人的参与。在一些国际司法机构,与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有关的案件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这既是国际法治的突出成就,也反映了国际法的新发展。本文拟对这一新的发展进行分析。
概说: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的几种情形
笔者认为,在广义上,目前世界上运行中的国际司法机构有100余个,而狭义上的即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司法机构则只有数十个。1本文将集中对狭义上的国际司法机构进行分析。在门类繁多、规则各异的国际司法机构中,个人的地位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之开端。1.国际捕获法院。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迈出的第一步,是1907年第12号海牙公约规定个人可以对本国捕获法院作出的影响其权利的裁决在国际捕获法院提起上诉,或提起其他诉讼。这一规定虽然涉及的领域狭窄,但也构成了国际法中的一大变革。然而,这一努力最终在实践中失败了,一是因为该公约从未获得批准,二是因为那时国家可以禁止其国民提起个人诉讼,或者代替个人上诉,表明在国际程序中国家仍占主导地位。2.中美洲法院。根据多边条约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投人运行的常设国际法院是中美洲法院。1908年由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等5国建立的中美洲法院有权受理个人对其本国之外的其他缔约国提起的诉讼,不论个人所属国家是否支持,该人在证明已经用尽当地救济或有证据表明没有获得公正司法的情况下均可起诉。这是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迈出的第二步,即针对国家提起诉讼并向国际司法机构直接起诉。中美洲法院在其运行的10年中共审理了10个案件,其中5件是纯粹的国际争端,另5件是由个人提起的,但其中4件被宣判为不予受理,1件在实体审理阶段败诉。
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主要情况大概有以下
几种:一是作为享受国际权利的主体,在国际诉讼案件中作为申诉人或者原告出庭。突出地表现在4类法院中:在欧洲人权法院等区域性人权法院和国际组织行政法庭两类国际司法机构中,个人作为申诉人或者原告,主要是要求国际司法机构保护其权利。个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法院中也多具有起诉权,某些超国家的司法机构如欧盟法院体系是此类法院的突出代表。在国际海洋法法庭的海底分庭中,个人所具有的诉讼权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是作为承担国际责任的被告人。对于个人所犯的某些严重国际罪行,应当追究其国际责任并对之予以惩罚。如个人在前南法庭、卢旺达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等均作为被告人受到审判。三是个人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国际法庭的诉讼,或者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向法庭提交报告,或者向法院提供情况等。接受个人诉讼的国际司法机构主要有:欧洲人权法院、非洲人权法院;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行政法庭;欧盟法院体系、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法院、安第斯共同体法院、西欧联盟法院、中美洲法院、东南非共同市场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海底分庭等。在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以及国际和国内法院混合的国际刑事性司法机构,个人是作为被告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比较传统、不接受个人诉讼的司法机构有:国际法院、WTO争端解决机制上诉庭、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核能机构法庭、独联体经济法院和美洲人权法院等。以下将分述个人在不同的国际司法机构中的不同地位。个人作为区域性人权法院的申诉人具有中心地位二战以后,联合国宪章关于人权的规定,由(世界人权宣言》和人权两公约所构成的“国际人权宪章”的深人人心,极大地改变了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而对国际入权宪章执行最有力的,当数区域性的人权机制。与传统的国际司法机构不同,建立区域性人权法院的目的不是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争端,而是作为个人面对其国家对其特定的个人权利的侵害而寻求人权」的国际保护的一种机制。诬在此类案件中,通常是个人诉其本国政府。个人在区域性人权法院中的地位是最为突出的,其中又以个人在欧洲人权法院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因为在该院,个人有直接提出申诉的权利。
个人在强势和有效的欧洲人权法院中的地位。
个人在欧洲人权法院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在欧洲理事会框架下1950年通过、1953年生效的欧洲人权公约建立了由欧洲人权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和欧洲理事会部长委员会三机构组成的监督机制。根据公约的规定,欧洲人权法院只能受理由欧洲人权委员会和缔约国所提交的案件,而个人的申诉只能提交欧洲人权委员会。委员会受理个人申诉须以被控缔约国声明其承认委员会受理该申诉的权限为条件,因而属于非强制性管辖。1994年生效的公约第9号议定书修改了有关法院管辖权的条款,规定除委员会和缔约国外,个人、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团体也有权向法院提起申诉,但个人仅限于已向人权委员会提出申诉者。1998年ro月31日生效的公约第11号议定书对公约的监督机制进行了彻底改革,取消了欧洲人权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部长委员会在裁决人权申诉方面的职能,将原来的非常设的欧洲人权法院变为常设的新的欧洲人权法院。修订后的公约规定,任何自然人、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团体认为自己根据公约所享有的基本人权或自由受到来自国家公权力的侵害时,均有权直接向欧洲人权法院提起诉讼,缔约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妨碍此项权利的有效行使。因此,欧洲人权法院在个人申诉方面的管辖权逐渐扩大,而且越来越具有强制性。当然,法院受理此类申诉是有一定标准的,如用尽一切国内补救办法和在最后决定之日起6个月内起诉等等。人权法院作出的判决是最终的,并具有拘束力。不过,由于涌至法院的个人申诉大量增加,而法院办案能力有限,以至于积案上升,办案速度减慢,从而引发了欧洲人权机制20(抖年的新一轮改革。法院受理个人申诉之后,要求个人必须由法定人出席庭审。欧洲理事会为此设立了法律援助方案,以帮助无法聘请法定人的个人申诉人。法院还可允许任何与案件的结果有关系的人员(包括非政府组织)作为法庭之友参与案件,并向法庭提交书面意见。个人在非洲和美洲人权法院中的不同地位。个人在即将成立的非洲人权法院的地位类似于欧洲人权法院在公约第9号议定书生效后的情形。在缔约国声明接受非洲人权法院对个人控告国家的案件的管辖权的情况下,个人有权直接将对缔约国的控告提交给非洲人权法院。法院的管辖权是任择性的。同时,个人提交的申诉状还必须满足有关条件产实践中,各缔约国在接受法院对个人申诉的管辖权问题上态度并不积极,到2以又年l月1日,只有布基纳法索一个国家作了接受法院对个别诉讼管辖的声明。于1979年开始运作的美洲人权法院无权受理个人申诉。只有缔约国和美洲人权委员会有权向法院提交案件,个人在美洲人权法院不享有诉讼主体地位,也不享有直接起诉权,但可以通过美洲人权委员会间接地将案件提交给人权法院,个人申诉者的人可以出席法院的审理,而且法院也通过修改诉讼规则等方法,不断加强个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个人也无权请求法院作出咨询意见。不少学者认为,个人诉诸国际司法是有效地执行国际人权法的关键所在,美洲人权法院在此方面既远远落后于欧洲人权法院,也与即将建立的非洲人权法院存在差距。个人控告国家,特别是个人直接与其所属国就违反人权的情势对簿公堂,是欧洲人权保护机制在国际人权法治化和司法化方面迈出的一大步。个人在欧洲人权法院的显赫地位是其他国际司法机构所难以望其项背的。法院虽然具有对国家间指控和个人申诉两种案件的管辖权,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间指控案件实际上极少发生,法院所受理的绝大多数案件均为个人诉国家的个别诉讼。在法院审理的大量个人申诉案件中,有相当数量的案件以个人胜诉告结。法院不仅判决谴责有关缔约国违反公约规定的人权,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判决缔约国给予受害的个人以“公正的补偿”。对于法院作出的裁决,各国的执行率很高。通过这种途径,法院极大限度地加强了在整个欧洲理事会46个成员国中的人权保护。个人与国家处于完全平等的诉讼地位,以及该管辖权的强制性,也使得欧洲范围内的国际人权保护机制成为其他区域人权机构,包括美洲人权法院和非洲人权法院努力的方向。欧洲人权法院作为强势和有效的国际人权保护司法机构是成功的,而个人申诉管辖制度不能不说是其取得这些成就的关键原因之一。国际公务员在国际组织行政法庭的出诉权主要国际组织行政法庭的建立是允许特定类型的个人直接进人国际法庭的重要步骤。在给个人以出诉权的国际司法机构中,具有70余年历史的国际组织行政法庭既是其中较早的,也是实践极为丰富的。1927年建立的国际联盟行政法庭和1932年建立的国际农业协会行政法庭居于先行者之列。其他向个人开放的法庭,极少有像国际组织行政法庭这样发展时间长、法庭数量多、司法连续性强、成案丰富的情况。»目前建立的国际组织行政法庭有近20个,主要有联合国行政法庭、国际劳工组织行政法庭、世界银行行政法庭等,以及亚洲发展银行、国际货币基金、非洲发展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理事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洲国家组织、欧洲航天局、美洲发展银行等的行政法庭等。有权利用国际组织行政法庭的国际公务员数以10万计,而且不断增加。这些行政法庭普遍给予有关国际组织公务员和其亲属以起诉权。有的国际行政法庭还允许法庭之友,即与案件结果有实质联系的个人或者团体等向法庭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但处理行政事务,而且开始审查可能影响工作成员权利与职责的基本因素的行政政策并对其予以限制,并对带有歧视和其他不规范情形的立法予以审查。国际组织行政法庭与区域性人权法院相似,都与国际人权法的发展有关,只是在国际组织行政法庭具有出庭权的个人是特定的,即国际组织的公务员或其亲属等,法庭的目的之一在于保障国际公务员的个人权利,并防止出现独断专横。这些法庭通过大量的司法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各国际组织内部法律体制的形成和完善。个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法院中具有重要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在欧洲、非洲、美洲等区域一体化组织中,为了保护共同市场的顺利运行和争端的及时解决,若干组织设立了司法机构。在经济一体化高度发达区域的司法机制中,个人的参与程度较高,其突出的代表是在欧盟的诉讼程序中。
个人在欧盟法院体系中所具有的原告地位。
欧共体最初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现在已走向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一体化。欧共体法院是1952年12月在卢森堡开始运作的,其后历经数次大的改革,目前已形成了由欧共体法院、欧共体初审法院和专门法庭组成的法院体系。其中欧共体法院逐渐具有联邦制下最高法院的特征,其不仅具有民事法院、行政法院等职能,而且具有宪法法院的某些权限。目前欧共体法院管辖的案件可分为三类:针对共同体机构的诉讼,针对成员国的诉讼和先行裁决案件。在所有针对共同体机构的诉讼包括无效行为之诉、不作为之诉、行为合法性之诉和赔偿损失之诉中,个人都享有起诉权。因此,成员国的国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如果认为欧共体机构作出的直接的、专门的涉及其本人利益的行为不符合条约的规定,或者欧共体机构根据条约应该作出某种行为而没有作出,即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且在提出上述两种诉讼时可以附带对欧共体的立法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向法院提出争议。如果欧共体机构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有过错并造成损失,个人还可以向法院提出赔偿要求。。欧共体法院、欧共体初审法院均曾对欧盟公务员的诉讼享有管辖权。最近,根据(尼斯条约》的规定,2仪又年n月2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决定设立专司审理有关欧盟公务员诉讼案件的专门法庭。个人可以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法院作为原告。欧洲经济区协议由欧盟成员国和3个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共同签订。该协议的前言规定了个人享有的权利和保障这些权利的司法辩护权。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法院成立于1994年1月1日。根据1992年《关于设立监督局和法院的协议》(即《欧洲经济区协议》)的有关规定,任何自然人和法人认为监督局对个人怠于履行职责的,均可向联盟法院起诉。即使监督局的裁决是针对其他人作出的,但如果对某个人的影响是直接的和个别的,他也可以就此提起诉讼,也即在一定条件下第三人也享有出庭权。但个人不享有咨询意见请求权。安第斯共同体法院紧跟欧共体法院的模式。个人可以向1979年建立的安第斯共同体院提起违法之诉、撤销之诉、不作为之诉和解释之诉。但安第斯共同体一体化程度较低,该院的作用也较有局限性。东南非共同市场法院审理的案件绝大多数涉及个人。东南非共同市场法院设立于1998年。根据《建立东南非共同市场条约》的规定,任何定居在成员国的个人可申请法院审查理事会或者某一成员国制订的法令、规章、指令和决定是否违反条约的有关规定,但前提是用尽当地救济。法院对共同市场和其雇员之间就雇佣条件和雇佣合同的其他条款、职员规则和秘书处有关规章的解释和适用产生的争端有管辖权。法院对任何人针对共同市场及其机构的雇员履行职责的行为提起的诉讼也有管辖权。该法院较有特色的一点是个人根据有关协议可以向法院申请仲裁。东南非共同市场法院自运作以来共作出了7个裁决,其中6个与个人有关。个人在新的中美洲法院具有广泛的地位。新的中美洲法院建于1992年。该院对于成员国所提交的纠纷,除了少数案件,如边界纠纷等之外,均具有管辖权。法院对于私人当事方之间的争端,以及私人当事方与共同机构之间的争端,尤其是有关撤销影响该私人的裁决的争端,以及有关遵守条约和其他规则的争端具有管辖权。私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可以在若干事项上向法院提起诉讼,包括就不遵守司法裁决事宜提起诉讼。该院也起到了裁决职员和共同机构之间纠纷的行政法庭的作用。上述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司法机制的安排多出于促进与自由贸易、竞争和投资相联系的市场良好运作的需要。正是这一需要,导致了其司法机制的运作中所具有的承认或正在承认个人作用的这一根本特征。这一特征也取决于有关国家的传统和谅解,所以不同的国际司法机构彼此间大不相同。
个人在全球性的国际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获得起诉权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仅设立了对解释或适用公约的争端具有管辖权的国际海洋法法庭,同时在海洋法法庭中设立了由11名法官组成的、专门处理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争端的常设国际海底争端分庭。公约规定一国可自由用书面声明的方式选择适用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法院、仲裁法庭或特别仲裁法庭解决有关公约的解释或适用的争端。因此海底分庭不属于可自由选择的程序,也即除非缔约国就此作出保留,就接受了海底分庭的管辖。海底分庭的管辖权包括:作为合同当事各方的缔约国、管理局或其企业部、国营企业以及自然人或法人之间关于下列事项的争端:对有关合同或工作计划的解释或适用;或合同当事一方在海底区域内活动方面针对另一方或直接影响其合法利益的行为或不作为;管理局同缔约国、国营企业或由缔约国担保的自然人或法人之间关于指控管理局应依有关规定负担赔偿责任的争端。据此,自然人和法人获准成为国际诉讼当事方,享有完全的国际诉讼能力,有权主动开启诉讼程序并获得国际赔偿。海洋法法庭作为世界性的专门国际司法机构,其海底分庭允许个人把有关区域内活动的争端提交给它,这在国际司法实践中是一个创举。但是,个人在分庭上并不能取得与国家同样的地位。如自然人或法人被起诉,其担保国有权参加司法程序;如自然人和法人起诉他国,被告国可以请该自然人或法人的担保国出庭,否则,被告国可以不出庭而由具有被告国国籍的法人出庭,以保证在分庭上进行诉讼的当事方之间的对等。。牲国际海洋法公约中明确规定国家以外的实体,尤其是自然人和法人成为分庭的当事方,在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卿旦只有国际海底局大会或理事会可请求海底分庭作出咨询意见。目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有149个,批准公约第n部分(即海底区域开发)执行协议的国家有122个。虽然截至目前海洋法法庭海底分庭尚未受理案件,但公约有关个人诉权的规定仍值得高度关注,因为分庭是第一个在全球层面向特定个人开放的司法机构。通过国际刑事司法机构追究个人的刑事责任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个人不但享有权利,而且负有义务,并应对其所犯罪行承担直接责任。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战争罪应受刑事处罚。二战以后1945年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都明确规定,犯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者应负个人刑事责任尸垂之后进行的纽伦堡和东京审判首开以国际司法机构追究个人刑事责任的先河。但由于两个法庭均为二战的战胜国所设立而非国际社会所建立,其合法性屡遭质疑。1993年和1994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分别在荷兰海牙和坦桑尼亚阿鲁沙设立了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对在前南境内和卢旺达领土及其邻国犯下战争罪、灭绝种族罪和危害人类罪等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自然人进行调查和审判。这是国际社会设立的追究个人包括国家领导人刑事责任的特设国际刑事法庭,其设立和运作是国际刑事司法的新开端护卢旺达法庭与前南斯拉夫法庭的建立结束了纽伦堡和远东军事审判后大约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的罪犯不受惩罚的历史,¾再次肯定了犯有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应承担个人责任并受到惩罚的原则。劲两法庭通过其密集的审判活动,促进了国际刑事法院的设立和国际刑法的发展。1998年7月18日通过、2002年7月l日生效的《建立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罗马规约》)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设性的国际刑事法院。法院有权调查、起诉和审判那些实施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的行为人。法院的管辖对象仅为犯有严重国际罪行的自然人,并且在国家不愿或不能对这些犯罪行使管辖权时,法院才能行使补充管辖权。国际刑事法院对传统的国际法和国际司法机构规则在诸多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在接受法院的管辖权方面,规定缔约国批准规约就使法院自动获得相应管辖权,无需缔约国另行同意或接受,这与国际法院的那种需要由国家另行声明接受管辖权不同。其次,在行使管辖权方面,它将可能对非缔约国国民进行调查和起诉。第三,法院检察官自行起诉的权力很大。¿国际刑事法院的最终建立,填补了国际法律体系的空白,是国际刑法、国际人道法尤其是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的历史性突破,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法的重大进展,对于改变犯有严重国际罪行的犯罪个人逍遥法外的状况,威慑潜在的甚至身居高位者的严重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结束武装冲突。法院也弥补了特别法庭在地域和时空方面的局限性,弥补了国内刑事司法机构不愿或不能作为的弊端,是保障人权和个人基本自由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前法院已经接受了有关方面提出的情势,开始办理案件。
与上述国际刑事司法机构相类似,国际和国内法院混暴合的国际化刑事审判机构的对象也是犯有严重国际罪行的个人。在过去10年中,联合国设立或帮助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国际化刑事法院与法庭,以处罚个人严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包括根据条约按照特别颁布的国内法律设立的柬埔寨混合法庭;根据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的法规在科索沃法院中使用国际法官和检察官;联合国东帝坟过渡行政当局设立的对严重罪行拥有专属管辖权的特别分庭;作为条约法院设立的塞拉利昂混合法院,及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法院以特别分庭的形式设立的混合法庭等。‘卫普遍性的全球国际司法机构严禁国家以外的实体成为法院的当事方第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国际司法机构是于1922年由国际联盟建立的常设国际法院。该法院1946年正式解散。根据该法院规约的规定,只有国家得为法院诉讼当事方,自然人或者法人甚至非政府国际组织在常设国际法院无任何地位。1946年,作为继任者,联合国国际法院取代了常设国际法院,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常设国际法院的特点。关于个人的地位,国际法院规约基本上忠实地继承国际常设法院规约的有关规定:‘’在法院得为诉讼当事者,限于国家”。这就排除了个人成为国际法院当事者的可能性。个人亦无权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时至今日,作为联合国主要司法机构的国际法院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排斥,滞后于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发展,其不能接受主权国家以外的国际行为体提交的案件也不利于对它的运用。因此,明知对国际法院的运作机制进行改革困难重重,但对规约修改的意见仍纷纷提出。如鉴于目前缺少全球层面保护人权的司法机构,有人建议国际法院在保护人权方面也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草拟了个人可以直接向国际法院起诉侵犯人权案件的动议。侄也有人主张有必要扩大国际法院的管辖权并改变当事方的性质,法院应有权审理国际组织与其官员之间的争端,并不受限制地审理个人对政府的诉讼。考虑到国际法院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司法机构,这些修改也应当适用于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管辖权,等等。结论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证明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学关于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和定义是随着国际法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是否为国际法的主体早在19世纪晚期起就成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又重新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和论争。当今国际社会个人活动越来越频繁,个人的作用也进一步加大,如果不对个人的权利加以适当的保护,个人不履行适当的义务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国际责任,已经不能保证国际社会应有的秩序。实际上,国际法正逐渐由国家间的法演变成为国际社会的法,国际社会越发达,个人的地位就越重要,国际法必将逐渐直接适用于个人。因此,个人是否为国际法的主体问题,实质是国际社会的结构问题。通过本文对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地位的分析,我们必须承认并接受如下事实:个人确在很多国际司法机构中可以向国家提起指控或诉讼,维护自己的权利,甚至获得赔偿。这些都进一步佐证了个人成为国际法主体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发展的客观要求。
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个人是国际法的主体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国家仍是国际法的主要主体,而且是不可取代的。个人在国际法院与法庭中的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依赖于国家的意志,只有国家批准或加人的条约规定个人在司法机构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个人才能取得这种地位。而且,从上文不难看出,个人向国际司法机构起诉往往受到诸多限制,例如很多情况下国际司法机构对个人诉讼的管辖权都不是强制性的,需要有关国家的明示同意,前提是用尽当地救济,也就是说国际司法机构的管辖权经常是补充性的。此外,个人作为国际司法机构的当事方还受到特定领域及特定条件的限制。而且,有关判决的执行也是一个问题,因为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获得的主要是一些程序性权利,这种程序安排的目的是确认被告国一方违法,但随后的救济和损害赔偿大部分仍在该国控制之下。最后,国际司法机构往往更多地是行使监督的权利,而不是具有完整救济手段的全面的司法程序的组织。加强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世纪初,若干令人瞩目的条约引人了个人可以进人一些国际法院或法庭的新观念,当时的普遍规则是由国家独享作为国际司法机构当事方的权利,因此关于个人的规定被视为例外。但也正是由于全球性普遍性的国际司法机构如国际法院不接受个人诉讼,已无法满足个人在国际社会中作用不断加强这一现实的需要,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冷战后各种区域性或专业性国际司法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纷纷接受个人起诉。当例外一个接一个地不断出现,那么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例外本身能否构成普遍性规则呢?虽然目前对这个问题尚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是20世纪的发展已经确立了这样的方向,也许这个演进过程有望在本世纪完成。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小议道德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 下一篇:公正司法与司法公正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