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9 08:47:34
导语: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百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随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持续发展。专业期刊是指刊载并传播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新思想、新理论、新进展、新经验的期刊类型。[1]本文所讨论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是指以新闻传播学科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涉及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研究、实践探讨等类型的期刊。大致来看,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发展经历了诞生、发展、兴起、腾飞、繁荣五个发展阶段。
诞生:近代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出现
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数量和质量获得空前发展,中国报刊正式开启全面专业化进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1919年创办的《新闻周刊》是最早将新闻学列为刊载内容的期刊,但其中仅有部分涉及新闻学研究[2]。当时,北京平民大学还发行了新闻学“系级刊”。虽然这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新闻学研究类刊物,却为新闻传播专业刊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27年至1934年,新闻学者黄天鹏主编了数本新闻学研究刊物,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1927年,由他主编的《新闻学刊》在北京创刊,成为真正意义上我国最早的新闻学专业刊物。后来黄天鹏前往上海,《新闻学刊》暂时停刊。北京新闻学会于次年出版《新闻周刊》,而进入《申报》后的黄天鹏将原《新闻学刊》改组扩大为《报学杂志》。上述杂志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新闻学的专门学术刊物,水平和质量较高。如《新闻学刊》刊发的文章皆由徐宝璜、邵飘萍等新闻学专家及名记者所写,杂志本身成为当时新闻学研究的前沿战线,凝聚着当时最为先进的新闻学思想[3]。在新闻学理论研究大潮之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期刊开始萌芽发展。1932年,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创办新闻学杂志《集纳批判》,该刊强调阶级性,宣传革命思想,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虽然仅出版4期便停刊,但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指导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此时期,复旦大学新闻学会、燕京大学新闻系等著名院校创办了一批专业刊物。自此之后,新闻传播学科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理性发声空间,为处于摸索状态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阵地,弥补了过去发言主体非专业化等问题,推动新闻学研究走向专业化道路。然而,此时刊载的文章多为理论、业务、经营等方面的混合体,学术研究的界限仍待进一步明晰。
发展:战时新闻学成为研究中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开启序幕,抗日救亡呼声有效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此时期的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年均创刊量超过5本[4]。《战时记者》《新闻学季刊》《战地记者》等刊物先后创刊,将新闻传播的研究重点转向战时新闻学。主要由共产党人创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的机关月刊《新闻记者》创办于1938年,作为一本新闻学术刊物,主要服务于“抗战建国的宣传、教育和组织等工作”,是抗战时期战时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之一。延安时期,新闻业务刊物《通讯》陆续刊登新闻研究文章《略谈战地新闻工作》《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等,对于提升通讯员新闻业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的新闻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对新闻报道动员、新闻从业人员等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做出深入探讨,对于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在战争时期的短暂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在新闻界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专门开设新闻研究室开展新闻学研究,并在1942年开展无产阶级新闻观教育运动,促进了新闻学研究的发展。兴起:引入国外经验的内部刊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新闻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特点和要求,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党和政府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在顶层设计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另一方面,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建设的重要指引。“冷战”时期,苏联经验中的计划化和规范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新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王中认为,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做法,应多总结自己的办报规律,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在王中的主持下,1956年初,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了两份刊物:《新闻学资料》和《新闻学译丛》。前者以总结新中国成立前部分著名报纸和解放区办报斗争经验为目的,后者则以学习外国新闻业成功做法为宗旨,介绍苏联和西方的新闻理论。但“反右派斗争”一开始,两份刊物便被停刊[5]。某种意义上,1978年7月创刊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是《新闻学译丛》的延续,翻译了美、日、苏等国的书刊约几十种,内容主要是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外国新闻事业现状与历史等,对于大众传播等西方学术理论的介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6]。当时,多数新闻学业务刊物未实现公开发行,只有新闻系统内部人员才能购买,发行量和影响力存在局限。由王中倡议创办的《新闻学研究》在出到第30期时,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新闻思想的介绍性文章大幅增加,重专题讨论的组织,如第4期为“党性和人民性”讨论专辑。在1981年公开刊物《新闻大学》创刊后,《新闻学研究》作为内部交流刊物的性质更为显著。
腾飞:学术刊物量质齐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众多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经历停刊后回归大众视野,如《国际新闻界》在1979年5月恢复出版。同时,还有一批刊物在1979年先后创刊,包括《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新闻研究资料》《新闻理论与实践》。其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现代传播》前身)与《新闻研究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前身)长达14年不间断持续出版;《新闻理论与实践》在学术理论问题探讨上追求不破不立,具有改革意识,除发表文章外,还发挥了新闻学界活动总汇的功能。各地新闻学会的成立及全国性研讨会的举办,对期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80年3月20日,北京新闻学会会刊《新闻学会通讯》第1期出版,内部发行,内容“通讯”与“理论”并重,主要贡献在于对新闻法的探讨。黑龙江省新闻研究所出版的《新闻学研究资料》是内部发行的学术刊物,1981年第1期为1980年底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召开的“全省新闻学术讨论会”开设的专刊,探讨主题为“论报刊广播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在当时引发较大反响[7]。1984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刊《新闻学刊》成为当时唯一的全国性学术期刊,集纳了1980年代中后期我国新闻改革研究的理论成果。此后,全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交流会等活动的举办,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重要性。
繁荣:新闻传播专业期刊体系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迎来新发展。此阶段,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总体数量趋于稳定,《中国新闻年鉴2020》“新闻专业期刊”专辑中共列出53种期刊[8],与《中国新闻年鉴2012》所列出的相比,仅多了2种[9]。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期刊成为社会科学期刊中的重要分支领域。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共入选17种。另一核心期刊评价系统最新版“中文核心目录总览”中,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入选的有24种。期刊数量增加的同时,各类刊物的研究方向、主题渐趋多元。根据主办机构的不同,新闻传播专业期刊可分为两类:其一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主办的刊物,此类期刊以学理性研究文章为主,关注新闻传播史论、大众传播理论、广播电视、编辑出版、广告、网络信息传播等领域,对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框架的借用较多,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并行;其二是新闻媒体及新闻协会或学会主办的期刊,这类期刊数量多、影响力大,能从宏观、中观层面探析新闻媒体的发展等。此类期刊以业界实践作为基础,选用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的文章,探讨贴合新闻业界实际的前沿话题[10]。作为新闻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闻学术期刊在经历从出现到繁荣的历史演变后,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新时代,新闻传播专业期刊的研究重点将不断转向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呈现更多立足本土实际的新闻传播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得以不断完善,持续增强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 上一篇:学科竞赛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应用
- 下一篇: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