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类期刊OSID码使用现状
时间:2022-03-03 08:24:15
导语:冶金类期刊OSID码使用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OSID(OpenScience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是2018年由国家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面向学术期刊行业的一项公益计划,主要用于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诚信,帮助学术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发展[1-2]。期刊出版机构加入OSID计划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会给期刊出版机构分配一个小程序二维码,作者只需要扫描该二维码即可建立本篇论文独有的OSID码,然后通过电脑或手机上传语音、视频或文字,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资料,立体化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本领域的其他研究者交流互动,提升本篇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和引用率,提高论文传播质量,扩大作者本篇论文的影响力,达到科研过程可追溯的目的,保障科研诚信。当然,这更会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效塑造期刊的学术品牌。2020年12月,中国金属学会公示了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金属学与金属工艺)”领域分级目录(简称冶金类分级目录),有65种中文刊被该目录纳入。因此,这65种期刊的osid创建和应用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是,在被冶金类分级目录纳入的65种冶金期刊中,只有4种期刊加入了OSID计划。因此,笔者主要分析这4种期刊加入OSID以来的情况,分析在应用OSID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促进和提升OSID码的应用提供参考,对我国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起到促进作用。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截至2021年8月,加入OSID计划的冶金类期刊分别是《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钢管》。因此,笔者先调查这4种期刊所刊发论文是否全部都创建了OSID码;然后利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识别OSID码,待进入文章界面后,逐一查看每篇文章的语音介绍、开放科学内容、学术圈和在线问答等情况;最后,分析学术圈的学术交流情况(作者问答)。因《钢铁钒钛》是这4本刊物中最早加入OSID计划的,而学术交流需要时间积累,因此再调查《钢铁钒钛》已经发行两年的2019年1期(29篇)的作者问答情况。
2OSID应用情况
2.1加入OSID计划的时间及创建情况
《钢铁钒钛》从2018年1期开始加入OSID计划,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从2019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黄金》从2019年5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钢管》从2021年1期开始加入,OSID码在摘要右下方。通过中国知网下载这4种期刊最新一期的所有文章,《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已对所刊登文章都创建有OSID码,《钢铁钒钛》30篇,《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6篇;《黄金》《钢管》有部分文章仍没有创建OSID码,《黄金》16篇(当期刊登19篇),《钢管》13篇(当期刊登17篇)。因此,调查文章总数为92篇(未包含《钢铁钒钛》2019年1期的28篇)。《钢铁钒钛》刊登了30篇文章,29篇创建OSID码。识别这29篇文章的OSID码,5个码无任何内容,仅24个码含有内容;24篇含有语音,作者都已开通学术圈;都无学术问答;11篇有开放数据(有两篇直接上传的文章);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钢铁钒钛》2019年1期刊登了29篇文章,已全部创建了OSID码,该期虽已刊发了两年,但学术问答仍没有一条。《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刊登了26篇文章,都已创建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6篇有语音介绍;26篇都无学术问答;20篇的作者开通了学术圈;14篇有开放数据(有2篇直接上传的是文章的PDF文件);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其中没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黄金》刊登了19篇文章,16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1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个OSID码中没有上传任何资料;15篇文章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全都已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含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且投稿须知中含有关于OSID计划的介绍和OSID的创建方法。《钢管》刊登了17篇文章,12篇文章创建有OSID码。识别这26篇文章的OSID码,其中11篇有语音介绍,都无学术问答,作者都未开通学术圈,5篇有开放数据,没有刊物介绍和投稿须知。由此可见,创建OSID码的文章有83篇,占文章总数的90%。在创建OSID码的83篇文章中,OSID码中无内容的有6篇(占7%),语音介绍有66篇(占80%),作者开通学术圈有60篇(占72%),开放数据的有35篇(占42%),都没有学术问答内容。
2.2OSID码中的问题
OSID码中包含作者语音介绍、学术交流圈、开放科学数据和关于本刊。其中,语音介绍是作者以语音的形式向读者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或结论,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帮助读者快速、清晰、多角度地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交流圈,专家、作者和读者可通过OSID码对论文进行评价、探讨与交流,在此可拓展学术圈,发布与论文相关的学术话题。对于在线问答,当专家或读者对论文某部分内容感兴趣或者产生疑惑想再深入了解时,可以利用OSID码的在线问答功能,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采用文字、语音等在线与作者进行实时交流互动;此外,呈现的学术交流精华内容,可作为论文的补充,扩大论文知识传播深度和范围,实现学术研究的实用性延展[3]。关于开放科学数据,作者可以提供一些证明科研诚信的佐证材料(比如视频、动画、源图表、源数据、PPT、获奖证书等),给审阅专家提供辅助材料,帮助审稿专家快速地对论文进行评价,实现审稿质量和审稿速度的双提升,从而有效地帮助期刊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提高出版效率;此外也为作者提供了解论文核心与难点的素材,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给读者带来直观、深入、透彻的全新阅读体现。关于本刊,可以将刊物介绍、网站、投稿须知等放入其内,读者或作者即使是第一次接触本刊物,也能获取正确的投稿方式。4家期刊的语音介绍,主要介绍的是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存在的不足。但都存在以下问题:只有极个别作者提供多段语音,大部分作者都只提供了一段语音;提供的语音含有杂音,质量不高,听不清楚;语速太快;音量太低,不清晰。这些都影响了读者的收听效果。还有部分作者直接照着摘要或文中引言部分朗读,无扩展内容。开放数据方面,《钢铁钒钛》的6篇上传了试验图片,3篇提供试验数据,2篇提供Word文件;《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上传的资料最多,5篇文章上传了试验原始数据,6篇文章提供了试验照片,2篇文章提供了文章PDF文件,1篇文章上传的是文章摘要;《黄金》的4篇上传了试验图片,1篇提供试验数据;《钢管》的2篇上传了PPT文件,1篇提供试验数据,1篇提供试验图片,1篇提供了4条视频。这4本期刊提供的开放内容多为试验图片、试验数据,缺乏试验过程等的相关资料;部分图片为论文中的图片,且像素不高,对图片没有任何介绍,读者有可能不能理解;视频也不够清晰,且拍摄视角不是一个方向,不方便收看。可见,作者上传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阅读价值不高;资料上传不全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对开放内容上传工作不了解或重视度不够,存在应付的情况,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学术交流圈方面,《钢铁钒钛》《黄金》做的较好,作者都全部开通了学术交流圈;《钢管》因2021年刚加入OSID计划,目前没有作者加入学术交流圈。但这4本期刊的学术交流圈都很不活跃,没有产生效果。在线问答方面,4本期刊都没有读者、作者参与,深度互动交流没有实现,在线问答成为摆设。在关于本刊方面,《钢铁钒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黄金》都含有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但只有《黄金》在投稿须知中介绍了OSID计划和如何创建OSID码;《钢管》没有任何内容。
3OSID应用时的建议
3.1宣传推广力度要加大
OSID计划的准入门槛是比较低的,凡是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的学术期刊,能确保连续按期出版,不存在违法、违规和学术不端的科技期刊都可以申请加入;而且此计划是公益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这对经费紧张的期刊出版机构来说,不会增加任何经费负担。期刊加入OSID计划后,OSID的公益属性决定其免费为期刊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非常适合我国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4]。目前我国已经有1727家期刊社加入OSID计划,有79720位作者,121536篇论文创建了OSID[1]。乍一看,数据还挺多,但与我国期刊总数10171相比[5],加入OSID计划的期刊仅占我国期刊总数的17%,可见绝大多数期刊并没有接触到OSID,或者说并没有意识到OSID计划给出的新出版模式可以实现期刊从纸版向网络的数字化转型增值,没有意识到OSID可为传统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对期刊编辑做了一些培训,但OSID计划是公益项目,培训还是相对比较少,且主要是针对北京地区,其他地区也做过一些,但总体来讲覆盖面不广。对于非北京地区的期刊编辑来说,能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虽然现在能通过网络实现培训,但网络培训受网络和工作的影响很大,并不能及时参与,极大地降低了培训效果。出版从业人员每年都要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编辑面授时对OSID进行推广宣传,让期刊从业人员全面、深入地了解OSID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作用,从而重视OSDI计划。另外,OSID机构也可以与期刊学(协)会联合举办一些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探讨全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并对OSID开放科学计划媒体融合工具包的特点和功能、建码过程以及OSID为期刊带来的增值服务等进行介绍,并介绍一些典型的、优秀的案例,先使编辑人员对OSID有个直观的认知和深度的理解,为加入OSID计划做好基础工作,将对我国科技期刊加入OSID计划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2019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心和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联合举办了“吉林省科技期刊OSID媒体融合研讨会”,就OSID计划的相关问题做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这标志着OSID项目在吉林省的正式启动,也是吉林省学术期刊媒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
3.2出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
科技期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编辑人员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组织者”和“把关人”的双重身份[6]。因此,编辑工作变革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编辑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态度必然会影响期刊融合发展的步伐。编辑是监管OSID开放数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监管者,更是最直接的管理者;因此,在加入OSID计划后,编辑需对作者上传的内容和资料进行审核,下载文章OSID码并匹配文章,将OSID码提交排版交付印刷,还需维护学术圈、作者和读者交流互动内容。因此,编辑更应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完成OSID开放数据的上传和审核等工作。期刊每期刊登的文章较多,文章作者的年龄、单位、工作性质等都有很大差异,对OSID的接受程度高低不同[6]。这时,就需要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新知识,通过期刊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作者群(QQ群、微信群)、学术会议等展示优秀案例,向作者和读者宣传和介绍OSID计划,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或对创建OSID码困难的作者,编辑要主动帮助他们创建文章OSID码,以提升作者的配合度和参与度。另外,在OSID码的创建和资料上传过程中,编辑依旧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严把质量关,保证上传资料的质量。期刊刚加入OSID计划时,读者对扫描OSID码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若上传资料的质量不高或参考性不强,读者的兴趣将逐渐降低,甚至不复存在。稿件刊出后,编辑要充分利用OSID平台的互动功能,及时、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关注情况和论文对读者的影响;收集OSID平台中的数据、资料,并将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有效利用;利用OSID中的学术圈管理功能对学术圈动态进行监管,及时撤下不当言论。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也应该给编辑人员创造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在业绩考核时,不要只将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要考虑到出版工作的特殊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调动出版人员的积极性。
3.3作者参与OSID计划的意愿要尽快提升
目前很多作者对创建OSID码还未完全接受。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作者都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完成单位考核而撰写的论文,在传统出版模式下,作者只需要撰写论文即可,论文的传播、下载、引用等都不是作者关心的问题,论文发表后也很少有读者与作者就论文中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沟通,不想因加入OSID计划而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另一个原因是,作者不愿或不能将自己的一些科研数据公布出来,担忧加入OSID计划对自身造成不利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需要相同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为迫切,更需要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OSID开放科学内容能立体化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质载体的局限性,满足新时代的科研发展需要。因此,作者也应该充分认识到OSID计划对推广其科研成果的积极作用,不要怕麻烦,要积极参与到OSID计划中,并配合出版单位做好OSID码的创建和资料上传工作[7]。作者的配合是实现OSID计划的前提条件。
4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主动与新技术、新平台融合,才能更高效、及时地传播科技成果,从而促进科技的创新发展[3]。目前,手机已经是融媒体时代的主要阅读工具,科技论文也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群、朋友圈等进行定向传播,移动阅读越发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重视。以OSID为代表的二维码,具有更为优质的传播力,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学术期刊利用OSID二维码,可将传统纸质版和手机紧密连接起来,丰富读者阅读形式,并提供便捷的线上扩展功能,实现“读者—作者—编辑”之间的实时无障碍沟通。因此,OSID机构和期刊学会要加大OSID的宣传力度,使期刊出版机构尽早接受并创建和使用OSID码;另外,出版人员也要转变思维,督促作者上传相关资料,并严把质量关;此外,也要耐心与作者沟通,增强作者参与OSID计划的意愿,从而提高OSID码的价值,促进期刊的融合发展。
- 上一篇:林业局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 下一篇:幼儿园线上共育活动问题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