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在科技期刊的作用
时间:2022-02-18 08:19:23
导语:编委会在科技期刊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拟通过梳理期刊在编委会参与办刊期间所取得的成效与编委会被弱化、虚设甚至缺位期间的发展走向,分析两种情况下期刊在论文内容质量、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呈现的不同结果,分享《航空制造技术》在调动编委会积极参与办刊方面的具体做法,探讨和研究编委会如何有效参与办刊活动。
编委参与办刊成果梳理
期刊编委会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学术期刊专业编辑人员极少,绝大部分编辑业务是由编委会承担,老一辈科学家从选题组稿到编辑出版,付出了很多精力,为办好刊物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老刊复刊和大量新刊的出现,专业编辑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编委会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航空制造技术》第一届编委会创建于1988年期刊公开出版发行之际。1994年、2001年、2016年分别组建了第二、第三、第四届编委会。2007年《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升级为中航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期刊全面市场化,编委会工作处于缺席状态。2016年期刊重启编委会参与办刊职能,成立第四届编委会。1.首届编委会1988年4月15日《航空制造技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同年成立第一届编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特邀委员6人、委员17人。同年9月1日首届编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编辑委员会条例、办刊宗旨与方针、主办单位工作汇报等进行详细讨论,并就期刊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具体意见。编委由来自本学科领域的23家相关单位和部门的35位专业资深技术领导、专家组成,为期刊发展发挥了学术导向和支柱作用,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综合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从这一时期来自各方的评价得到佐证。如1991年期刊获国防科工委审评的“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在268种正式期刊参评的“1992年北京优秀科技期刊四通奖”评比中,以编辑质量、期刊效益、编排规范、装帧出版、办刊条件5项全优,获得“北京全优科技期刊”奖,时任期刊主编艾庆华荣获“老编辑银奖”;1992年在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组织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同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1993年获“第二届航空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奖项。首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29篇,总引948次,总下载16010次(注: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截止日期2020年8月17日,以下数据同)。2.第二届编委会1994年《航空制造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委调整,成立了第二届编委会,设名誉主任1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特邀委员9人、委员31人,较首届编委会在人数、职责岗位及质量方面均有提升。同年10月召开第二届第一次编委会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编辑部提交的8个文件和规定。1996年9月7日,编委会在云南昆明市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编委一致通过编辑部的工作报告,对期刊今后如何扩大读者范围、增加与其他行业的交流以及更好地开放搞活、增加经营渠道、逐步朝信息产业化方向努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二届编委参与办刊所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1996年期刊获“第三届航空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八五’期间优秀国防科技期刊”等荣誉;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等奖项;1998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PageOne)检索。第二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91篇,被引3217次,下载46268次。3.第三届编委会2001年11月7日,《航空制造技术》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广东珠海召开。第三届编委会设名誉主任3人、主任1人、副主任6人、特邀委员22人、委员48人,2004年增设4位国际编委。第三届编委成员由本学科领域的一批顶级科研人员组成,较往届编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质的提升。《航空制造技术》在这届高质量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2001年和2002年再次被美国《工程索引》检索;2002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入选“双百”期刊;2004年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并获“集团公司科技期刊一等奖”“航空科技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入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为当年航空工业系统唯一获得此奖的期刊;2006年被连续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第三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371篇,被引3558次,下载73139次。4.第四届编委会2015年《航空制造技术》及时调整办刊方向,重启编委会办刊职能,并于2016年成立第四届编委会,明确了编委会在期刊办刊中的学术指导地位、对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以及编委的职能、权利、责任和义务等。编委会设名誉主任1人、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45人、国际编委4人。同年9月20日,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年会在武汉召开。在第四届编委会成立后的4年里,专门组织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3次,提出创办一本与《航空制造技术》相配套的英文期刊。编委为期刊撰稿、组约稿、审稿、推荐稿源,聘请专家担任客座主编,合作举办论坛及期刊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四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315篇,被引5177次,下载120658次。在编委会的指导下,期刊影响力总体呈持续向好趋势,在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中国知网的57种期刊中,《航空制造技术》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影响力指数(CI)排序分别为第13位、第11位、第9位、第5位。2021年3月8日,《航空制造技术》接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编委会通知,《航空制造技术》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
借力编委办刊成效评价分析
通过梳理期刊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数据,检测科技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届编委会为期刊贡献的论文数据和公开出版期间期刊总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其中1998至2020年8月发文总数为4091篇,总被引49186次,总他引47290次,篇均被引在21.62至4.76之间,篇均他引在21.09至4.44之间(见表1);编委参与办刊发文等数据如表2和图1所示。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到,2001至2007年(第三届编委任期)期刊在发文少于2008至2015年(无编委期间)3.32倍的基数上,篇均被引和篇均他引分别为21.62和21.09,高出无编委期间9.14和9.39,位居期刊历史最高点;1994至2000年(第二届编委任期)期间,在发文低于无编委期间28.31倍基数上,篇均被引和篇均他引分别为13.43和12.61,高出无编委期间1.24和0.91(备注:中国知网1999年成立,1988至1999年期间数据收录不完整,因此第一届和第二届编委贡献论文数据存在准确性不够的问题)。四届编委贡献论文共计834篇,占总数的20.39%,总被引11047次,占总数的22.45%;其中院士编委贡献论文52篇,占编委的6%,被引1017次,占编委的9.2%(见图2)。综上可见,编委会参与《航空制造技术》办刊期间,单从为期刊直接贡献的论文总数来看,其各项评价指标略高一点,整体成效并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院士编委贡献的论文质量整体较高,特别是第三届编委会期间的篇均被引和篇均他引远高于其他时期,值得深入研究。此外,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除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指标,还有本学科领域的认同及业界权威组织的评价。通过梳理历届编委会对《航空制造技术》的学术影响,可以看到编委会参与办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特别是15位院士担任编委期间,《航空制造技术》的学术影响力达到了创刊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发表论文的科学价值稳居航空期刊前列,受到国内外文献检索数据库重视和收录。如成为EI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双百期刊等,同时还取得“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北京全优科技期刊奖”“老编辑银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第二届航空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第三届航空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八五’期间优秀国防科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集团公司科技期刊一等奖”“航空科技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等奖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航空制造技术》自身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刊理念和积极努力发展外,编委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为期刊在业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语
编委会作为科技期刊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功能作用对办好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实践证明,编委会为《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在借力四届编委会期间,期刊的整体论文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均得到提升,特别是15位院士作为编委期间,期刊达到了创刊以来影响力的最高点。由此可见,组建一支高质量编委队伍,对期刊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期刊应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借力编委力量审定期刊编辑方针、办刊宗旨、编辑出版计划,定期检查指导,并对期刊学术质量进行把关,共同为我国科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期刊阵营做出努力。
- 上一篇: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信息共享报送制度
- 下一篇:网络教学平台和约束机制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