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参与产学研交流理论研究
时间:2022-12-16 09:32:25
导语:科技期刊参与产学研交流理论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期刊是刊登学术观点、报道研究发现、展示学术成果、反映科技进步的载体。作为科技期刊中刊载、报道前沿研究成果的学术类科技期刊,其也具有学术期刊的基本属性,即面向特定的学术共同体,使共同体中的学者能够以一种正式的、规范化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争鸣,并以此相互启发、相互促进[1]。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学术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论文的发表得到加快;读者范围不再局限于纸质订阅者;论文在线检索更是使交流的范围和效率大大拓展。以学术会议为代表的各类学术活动,是学者与学者之间、学者与其他团体之间开展主题化的、面对面的、深入的、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实时互动交流甚至洽谈合作的最佳方式。进入21世纪后,已经有不少高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在举办学术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3]。从“十二五”期间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业经济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因此,全国性科技期刊,特别是与工业界、产业界紧密联系的工程技术类中文期刊,除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学术交流平台外,还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努力探索期刊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新角色。该文首先分析了国内产学研交流的基本态势,接着针对我国科技期刊中占比较大的工程技术类期刊,探讨了期刊出版单位参与产学研交流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对期刊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最后介绍了《材料导报》编辑部近年来在此方面开展的相关实践,期望为科技期刊同仁们提供借鉴。
1科技期刊参与产学研交流的可行性
1.1我国产业发展对产学研交流的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整体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夯实基础[4-5]。产业升级发展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领域的产学研会议,往往能够融合政策、产业、科研、工程、技术等多方的需求和成果信息,为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难得的交流机会,从而为技术水平提升和成果转化带来助力。因此,学术会议和科技、产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级科技部门的关注,被纳入发展规划并配有相应的项目及财政预算。自2016年起,西方传统发达国家面对高速跨越式发展中的我国,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企图掀起“去全球化”浪潮,加上近两年肺炎在全球的大流行,使得国际形势愈发纷繁复杂,本就存在的技术限制和技术壁垒也有大幅强化的趋势。此外,我国自2017年开始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层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因此,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作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具体任务的一部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高校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参与甚至主导产学研合作、交流、研讨的意愿明显加强,产业界对于国内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需求持续活跃,科研学者也有更大的意愿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贡献智慧,这些都为期刊出版单位立足国内参与成果转化、甚至举办产学研交流活动提供了有利环境。
1.2科技期刊参与产学研交流的特殊优势
一方面,目前尽管不少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如地方科技局等)和产业部门(如地方工信局等)希望通过产学研交流活动带动自身优势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但往往由于历史、经济等种种客观原因,各地区教育科研实力与其自身产业地位不相匹配,导致相应专家资源的缺乏。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基本都设有编委会,少则几十人,多的达上百人,他们与编辑部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除编委之外,我国科技期刊有不少都是一级学会或部属高校主办[6],编辑部还能直接接触到许多国家级高水平专家学者。因此,一流科技期刊的学术品牌和专家学者资源,是科技期刊参与产学研交流合作的落脚点。科技期刊编辑在长期的办刊实践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较宽的知识面,对科技产业政策、科技前沿热点等科技动态有较好的把握。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几乎每年都会与期刊编委会一同开展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7],共同确定该领域的各个热门课题,组织出版相关的专刊、专栏等,对这些热门课题加以追踪和分析,基本就能够得出较为系统客观的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同时,科技期刊日常的同行评议、审读和编校工作,也为编辑部掌握和了解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也意味着科技期刊编辑部有能力规划研究成果转化交流活动或者项目,能够为产学研交流的深入进行甚至产研合作的落地提供智力支撑。此外,科技期刊本身具有媒体属性,其期刊页面、网站以及移动阅读端,均可作为宣传产业需求、推广科技成果的平台。
2参与产学研交流对科技期刊发展的积极作用
产学研交流活动,特别是线下会议活动,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助力期刊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声誉和口碑是期刊的生命线,直接决定着期刊的稿源数量和质量。通过举办产学研交流活动,能够多方位、多渠道地对期刊品牌进行正面宣传,大大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同时增加与会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对期刊的了解程度,强化期刊在本领域科技共同体中的口碑。借助产学研活动宣传期刊品牌的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会议资料以及各种视觉宣传等常规方式外,还可以在活动同期召开编委会、专家恳谈会等。(2)助力期刊专家资源的维护和拓展。充分发挥学者在办刊中的作用,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键一环。地方性产学研交流活动通常由地方政府科技部门和(或)产业部门牵头主办,科技期刊如能作为承办方邀请与期刊有联系的专家学者参加,可显著提升期刊的整体形象。鉴于与会专家多来自当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加之地方政府部门不遗余力地推广,以及地方科研体系的关键人士诸如高校和研究机构领导等的应邀参加,都会对期刊在当地学者中起到十分关键的正面宣传效应。此外,在产学研活动的筹备和组织过程中,编辑部和编委会能够发现很多新的关注科技出版、支持期刊发展的专家,并且进一步地吸纳这些专家成为期刊审稿人甚至编委。(3)助力高水平办刊人才的培养。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术期刊长远发展的原动力。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是“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子项目之一,具有其特殊意义[8]。筹备和举办产学研交流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能够使主要参与人的领导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等多方面素质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强化对学术热点问题的灵敏嗅觉,以及开阔办刊视野和积累先进经验。对于其他参与者,组织学术活动也是绝佳的锻炼、提高综合能力的机会。(4)助力期刊开拓新的盈利途径。好的期刊不仅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其社会价值,同时也应注重拓展经济效益。然而,科技期刊由于内容较为专业,阅读人群本就较小,而期刊的发行、广告等传统业务收入又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所剩无几,这就导致我国科技期刊对办刊经费和版面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期刊出版单位有必要尝试新的途径来增加其经济收入。不论由政府相关部门,还是由学协会主办,产学研交流活动均能够得到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以抵消其会务成本,而赞助、广告、展位等收入则可以成为期刊出版单位的经营收入。
3《材料导报》参与产学研交流的实践
《材料导报》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发文量较大、影响力突出的学术期刊,在材料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多年来一直位列前茅。在办刊过程中,编辑部积极参与国内学术交流,不仅曾参与协办过包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陶瓷学会特陶分会、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在内的多家学协会和机构的学术会议,还曾依托编委会会议,创办了“先进材料前沿学术会议”“洁净能源材料及技术国际会议”等系列学术活动。从2017年开始,《材料导报》编辑部聚焦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开始了参与产学研交流、服务科技成果推广的相关探索。2017年,编辑部联合重庆大学等高校,抓住中西部建筑建设行业的产业技术交流需求,承接了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上海建工集团等机构的产业研究会议,即在重庆举办的“第一届先进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交流会”。该交流会以建筑工业、交通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胶凝性材料、建材外加剂等为主题,并面向西北部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施工、海岛岛礁建设加固、海洋工程结构防护、工业废弃物的建材资源化利用等业界热点问题,开展了十分深入的紧贴工程实际需求的产—研交流研讨。在2020年,编辑部再次成功承办了该交流会的第二届会议,其规模已超过800人,发展成为建筑领域国内知名的专业性行业会议。2020年,《材料导报》主管单位作为联合承办单位之一,参与组织了青岛市人民政府牵头的“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大会”。在承办过程中,编辑部将期刊的全国性高层次专家资源与青岛市智能传感产业领域高技术需求巧妙对接,邀请了诸多国内顶尖专家和青年学者,并组建了相关专家智库。该会议为项目签约、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政产研用交流和成果推广转化起到促进作用,社会价值显著。4结语全国性科技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其中工程技术类中文期刊与工业界、产业界联系紧密,除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学术交流平台外,还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寻求产学研交流、科技成果转化和期刊自身资源优势的结合点,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产业经济发展,践行新时期下科技期刊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材料导报》编辑部在经常性地协办和承办学术活动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将学术交流职能向产学研交流和成果转化职能延伸拓展的新路径。笔者希望《材料导报》的相关实践经历和经验应能够为更多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我国科技期刊深度参与甚至引领产学研交流开创新的局面。
- 上一篇: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
- 下一篇: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