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电影期刊的历史价值
时间:2022-12-02 10:04:55
导语:民国时期电影期刊的历史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声》是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上海的出版物,它是电影杂志的前身,是电影期刊的权威,素有“民国时期第一刊”之称。作为民国时期的电影刊物,《电声》在当时具有内容最为丰富的特点,历史与后人都赋予了它重要的地位。至于《电声》期刊的内容,当时的编辑或许想表达所谓的正义之声。而事实上,该杂志的内容是以名人八卦为主导的,甚至与后来的《花花公子》杂志风格相似。自古以来,大众娱乐的标向从未改变,即使该杂志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人们对它的好奇心并未减少。因为,在娱乐八卦之余,该杂志详细地捕捉了过去电影业的方方面面,它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电声》作为“民国时期第一刊”,不仅可以丰富人们对于民国时期基于社会风尚以及电影产业的学术研究,还可以为其他电影期刊的发展提供启示。
一、《电声》的创刊背景及发展轨迹
(一)《电声》的创刊背景
在电影产业进军上海并在上海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之后,电影刊物作为电影产业的衍生物随之出现。民国时期的第一本电影期刊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目前学界还没有定论。普遍认为,121年2月出版的石刻版《影戏丛报》和稍后出现的铅印版《影戏杂志》是开端,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合编且能看到实物的《影戏杂志》影响最为深远。倪万指出:“自《影戏杂志》(创刊)至14年的近三十年间,共计出版了约六七百种电影刊物(包括戏剧刊物、戏剧电影综合刊物、电影副刊、电影专号、电影特刊、年鉴等)。”(1)它们的类型有电影公司自我宣传的特刊、侧重于理论研究和评论的专刊和以明星趣事为内容的娱乐刊物。中国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刊发电影信息的期刊越来越多,很难有准确的统计。20世纪30年代,《电声日报》出现了。为了更具竞争力,作为老板和编辑之一的林泽苍改“日报”为“周刊”。在对现实的有力探索下,由于篇幅扩大,图片质量提高且更便于随身携带,《电声》实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上海销量最高的电影刊物并逐步确立了“民国时期第一刊”的历史地位。《电声》期刊的发展是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有力补充,是电影产业与新闻事业繁荣的象征。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时上海特殊的社会环境,同时,《电声》期刊的发展也从某些层面丰富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内涵。
(二)《电声》的发展阶段
1.坚持舆论公正为目标的日报时期作为《电声》的前身,《电声日报》于20世纪30年行,主要内容包括影评以及电影行业的奇闻逸事。随着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它从小报变成了周报,从电影以及广播报纸变成了以电影为中心并结合其他娱乐内容的电影以及娱乐杂志。《电声日报》创立后,它便宣告了自身的立场:真诚探索电影艺术,绝不屈服于压力。为了规避舆论的压制,始终坚守初心,《电声日报》主创团队在第一期的卷首语中就表示:“我们绝对不接受来自电影制片厂或电影院的广告投放,也不接受他们的馈赠,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花钱看电影。无论第二天播放哪部新电影,我们都要确保读者能够收到关于这部电影最为详尽以及准确的评论。我们决心为观影者提供指导。我们没有组织公众舆论的雄心,欢迎大家发表意见。”这充分表明了《电声日报》团队为电影观众服务的诚心以及决心:他们不接电影广告、不电影广告,努力为观众推荐高品质的电影。《电声》评论电影的态度是公正、客观的,而且还基于大多数人的观点。正是由于这种态度,《电声日报》迅速占领了市场,受到了公众的好评,并被各大刊物所模仿。这当然与当时上海电影以及广播的统治地位是分不开的,但与此同时,《电声日报》的内容设计以及风格也为杂志添加了很多亮点,并为将其转型为“每周一更”创造了条件。后来,随着《电声日报》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加入其中。它与《体育日报》以及《妇女日报》共同出版,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娱乐版块,将电影以及广播与娱乐、女性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切换到每周一更,并进入了发展阶段。2.立场坚定的商业化周刊时期毫无疑问,《电声日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刊物。当它将电影与广播相结合并增加了娱乐、女性等版块内容,发展进入繁荣期后,才真正成为周刊杂志。4年1月,《电声日报》正式更名为《电声》,并发表了《重要启事》:“《电声日报》自今日起将改名为《电声》,排版模式为图文兼重,每逢星期五出版一大册。”在该周刊的第一期中,《电声》解释了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每天出版《电声日报》空间太小,不能容纳更长的手稿。第二,与普通期刊相比,及时性对于电影出版物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每周都有大量出版物,这比每日出版物要好。编辑在序言中提到爱好电影的观众仍然缺乏足够的电影阅读材料,并指出《电声》是为读者创造的电影材料。从此,它以电影刊物的形式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舞台。电影批评是《电声》杂志颇具亮点、极具权威的内容。它的电影批评除了有对电影的简单介绍,还会发表对电影的一些感受和观点,作为观众观影时的参考。《电声》坚持了批评的公正和严明,面对优秀影片会加重笔墨赞美,高度评价,对待具有辱华倾向、制作粗糙的影片会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随着期刊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读者的更多需求,《电声》在内容的设计上不再仅限于电影。除介绍电影的内容外,还增加广播、舞蹈、体育、文学、娱乐、女性等相关内容,页数也从原来的18页调整为28页。广播部分的内容与日报相同,娱乐部分的内容是有关音乐、戏剧、舞蹈以及娱乐消息的简短文本,便于读者阅读电影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编辑们为了使该杂志成为一本纯电影杂志,还试图取消娱乐新闻,体现了《电声》想要实现电影出版专业化的决心。在明确定位为致力于电影的大型娱乐杂志后,《电声》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该杂志的栏目是相对统一的,内容相对稳定,销售额创历史新高。有读者称赞:“相比其他诸多电影出版物,《电声》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价格合理,电影评论又及时又准确,这是一部罕见的电影出版物。”
二、《电声》的办刊特色
(一)坚持始终的批判风格
刊物的办刊宗旨对刊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刊物的受众群体、传播内容、刊物质量、刊物风格和口碑。《电声》日报时期,刊物的老板之一林泽苍就明确了办《电声》的宗旨是“我们以善意批评电影艺术,为法律所许,绝不向任何压力屈服”(2)。20世纪30年代,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电声》做到了创刊时的誓言,不屈服于派系的压迫和权威的威胁,始终不结党营私,始终有理想信念,不向任何人低头妥协,始终维护电影行业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努力做到消息准确、观点鲜明、公正严明。例如,《电声》在面对电影、影人及政府的电检制度时,立场极其鲜明,曾经严词炮轰当时的电影检查机构——“电检会”: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低,监管存在不妥当或处理不合适的地方,工作权限不明晰。如《电声》第三卷第十四期发表的《很严重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经过中央电影检查会检查准许的片子,常常在租界内不许开映。即使得到开映,也是经过了一番剪的工作才行。在中国人的地方,中央电检查会的政令不行,这实在是很严重的问题。”第三卷第十七期《不是应有的行为》中,提出:“电影检查会禁止用方言拍影片,虽然不是怎样妥善的办法,可是用两种不同的拷贝去蒙混一时,借以图利,也不是从事影业者应有的行为。”这样的文章既让读者及电影受众多了看待电检制度的角度,也对当时的电检会和电检制度起到了监督作用。《电声》卷首语“我们的话”版块是周刊的“灵魂”所在,是杂志鲜明地表明立场的主要阵地。“我们的话”由周刊的编辑分别执笔,对当时电影行业发生的重要事情发表评论,还对一些知名影人的逝世表示哀悼。《电声》十年的历史中,有上千篇卷首语“我们的话”,不畏强权,针砭时弊,充分体现了周刊的态度立场。例如,在第三卷第二十四期《蒋委员长与〈姊妹花〉》一文中,《电声》对当时利用职权,劳烦电影公司赶印《姊妹花》新片一事做犀利评价,认为:党国中有权势、有功劳的人很多,如果所有人都打个电报就要鉴赏影片,是不是明星都要像对待蒋委员长一样,连夜赶印新片,第二天邮寄到手?可谓极其耿直公正,充分体现了周刊始终如一的批判风格。再如在米高梅公司拍摄辱华电影《大地》、派拉蒙拍摄辱华电影《阿比西尼亚》影片重映等辱华事件中,《电声》多次为民族大义发声,不留情面地批判,牢固树立起其在行业内专业与权威的形象。
(二)独具特色的内容编排
《电声》在日报时期版面有限,而进入到周刊时期后,采用了多版块的方式,让刊物内容丰盈、看点颇多。内地电影方面,相同影视新闻的不同角度报道方式让影迷喜闻乐见,且较为侧重于对影界及影人的生态报道;其中的好莱坞影讯部分,力求与国内不同,走品质路线迎合高端读者;同时《电声》对香港影界也颇为青睐,对粤语片及粤片明星报道也多见报端。《电声》另有不少梳理总结的内容,从一定的高度看整个国内乃至国际电影节,并为电影行业及影人提出发展建议。如《对上海电影界的一点希望》(第七年第三十一期)、《明星制度与影业前途》(第八年第二十八期)、《电影制片家应有的觉悟》(第八年第三十七期)、《莫待自食其果》(第九年第十六期)等文章,明确提出行业发展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对得起观众,“中国电影如果只靠了这些‘生意眼’与‘轰动性’才能苟延存在的话,那么它的前途是真值得我们的担心的了”(3)。办刊有坚持有底线、对电影行业有责任感,从中可窥一斑。《电声》对待女性的态度,在日报和周刊存在的十年间,是在发展中有一定变化,又矛盾统一的。周刊初期,《电声》为旧道德发声,批判舞女,宣称贤妻良母符合道德标准。例如:第三卷第九期《舞女是女星的出路》中,《电声》写到明星公司的女星宣景琳被跳舞场以0元的月薪聘请为舞女队长一事时,语重心长地提出,希望她能考虑此事的后果,不要因为金钱而动摇。不要因为做演员的生活清苦,就意志薄弱,抵抗不住外界的诱惑。在劝女性以贤妻良母为标准的同时,却可以从《电声》中随处看到物化女性的做法。周刊时期的封面基本上都是女性,广告内容无论男女性用品,绝大多数由女性明星出镜展示,在报道篇幅上,女性影人也大大超过男性,等等。从这样的做法不难看出其用心,都是为了博众男观众的眼球。在《电声》开办的第七个年头,刊物中增加了漫画和摄影画报,更加关注舞女的话题。当时间来到了《电声》开办的第八年,杂志不但加入《玲珑》《良友》等杂志版面,还凸显对女性的重视,对妇女地位、健康等问题较为关注。比如《二十八年度的电声》(第八年第一期)中,明确表示:杂志在新的一年要增加中外电影的篇幅,能“最快,最新,最准确”地报道消息;在外国电影方面,除了好莱坞以外,关注英国、法国、苏联以及其他各国影坛的动态。另外综合一切娱乐刊物,把所有的三和出版社的刊物,包括《快乐周刊》《娱乐杂志》《家庭良友》《玲珑妇女杂志》《滑稽画报》《摄影画报》等熔于一炉,使读者买一本《电声》,等于买齐市面一切同类刊物。
三、《电声》期刊的历史价值
(一)《电声》期刊的历史地位
对于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尚无考证方法。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是创办于121年的《影戏杂志》,它是历史上第一本印刷的专业电影杂志。在某种意义上,《影戏杂志》可以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电影杂志”,因为它确实是电影出版物中最早的一本。然而,公认的“民国电影第一刊”不是《影戏杂志》,而是《电声》周刊。“第一刊”并不意味着它是民国时期发行的第一本电影刊物,更多的是对《电声》期刊地位的高度赞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杂志的发展并不落后于电影业的发展,二者都发展迅速。当时的电影杂志有三种类型:一类是电影公司出版的广告出版物;一类是由剧作家以及评论家赞助的以评论为主的专业出版物;最后一类是娱乐出版物,它出版有关电影业与名人秘密的有趣事件。在那个时代,电影杂志繁荣发展,在数百种电影杂志中,为什么给予《电声》如此高的评价?从创刊时间与总发行量的视域出发,从2年到1年,发行时间为年。这是当时最畅销的电影刊物,描述了当时电影界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电影业保存了宝贵的史料。可以说,《电声》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以及电影事业发展的史料库,诸多人仍在引用其详细的内容进行学术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有关上海电影的文章中,《电声》的史料很多,足以显示它在史料方面的权威性。比如当时出现的一些反华电影,《电声》发表了一些公开评论,被认为是电影以及舆论界的“风向标”,引领了后来很多杂志的舆论。当代学者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杂志进行的研究中,对《电声》周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说,“民国电影第一刊”这个称号,《电声》当之无愧。
(二)《电声》期刊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启示
1.电影期刊需要具有“王牌专栏”每一份电影杂志都应该有自身的“王牌专栏”。《电声》中的“王牌专栏”是卷首语“我们的话”。电影杂志市场竞争激烈,如果没有“王牌专栏”,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各类影视杂志都应利用其特点形成“王牌专栏”。2.电影刊物需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同的电影刊物有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标以及不同的市场定位,因此应当根据自身的特征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事实上,各类杂志都有自身的生存空间,需要建立一个没有冲突的读者群体。《电声》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它一方面具有专业的电影知识,另一方面也不乏名人逸事,可以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如今,市场上的一些影视杂志对自身的市场定位并不明确。一方面,它们希望创造高质量的电影杂志。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电影刊物质量不够稳定。对于高层次的读者而言,会觉得刊物过于浅显;而对于低层次的读者而言,又会觉得刊物过于深奥。如此一来,导致了大量读者的流失,不利于电影刊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电影刊物尤为需要注重自身的市场定位。3.电影刊物需要做到“通俗”的同时屏除“媚俗”如今,影视杂志以各种形式、内容不断蓬勃发展。有些内容虽然是娱乐八卦,但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趣,也很难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电影刊物需要“人气”,但电影刊物的人气不是由晦涩难懂的电影专业知识带来的,它更多的是各种内容的结合,点缀着名人趣闻,可以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诸多电影刊物都是带有“流行”属性的,所以它们是“媚俗”的。不少影视刊物都用放大镜看名人,不断夸大一些名人的行为,用粗俗的话语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短暂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对于真正能够实现发展的刊物,例如《电声》期刊,我们看到的是,虽然它是“流行”的、“通俗”的,但它绝不是“媚俗”的。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刊物为了吸引眼球引入色情元素,在描述名人新闻时,用轰动性标题来吸引读者。当《电声》制作这些内容时,试图用简单、公正、幽默的形象来征服观众,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当时的《电声》杂志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幸存了下来,这与它的政策与出版风格密切相关。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今天电影刊物发展的重要启示:电影刊物虽然要“雅俗共赏”,做到“大众化”,但也要保留其自身的风格。毕竟“媚俗”的内容虽然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但这种吸引是短暂的,即使能够短暂地获得市场份额,最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读者所淡忘。
结语
报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百姓生活中,而且对当代社会意识和公众观念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电影引进中国之初,观众的观影偏好受到美国情感歌舞片以及犯罪片的影响,形成了看电影的低俗趣味。电影刊物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试图通过提升电影的精神意义来改变观众的口味。此外,电影杂志还利用较为权威的影评,引导受众科学观看影片,欣赏其价值。在转变女性观念方面,《电声》通过报道名人、婚姻等,并发表自身的看法,打破了传统的女性观念,倡导女性追求艺术进步。随着战争爆发,《电声》展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战争片”进行了大量评论,并对中国电影产业寄予了厚重的希望。面对外国电影占领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它试图说服国内电影从业者团结统一来应对外来电影。《电声》报刊作为一种非官方的话语,会及时回应官方的话语,并共同反对制作以及放映令人反感的电影。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电声》报刊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时代的忧虑,当时,电影报纸以及杂志的类型很多,《电声》报刊只是其中之一,然而它以独特的方式履行了自身的社会职责。
- 上一篇:集团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应对措施
- 下一篇:快乐体育在小学体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