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内部审读问题及对策措施
时间:2022-11-13 09:50:04
导语:学术期刊内部审读问题及对策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审读工作贯穿于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术期刊内部审读工作中,一般对于论题、专业内容、插图的重视度比较高,而对于一些细节方面没有引用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错误从眼皮下溜走[1],这样很多细微的错误就会直接影响期刊的整体质量。为了降低学术期刊出版后的差错率,避免期刊传播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提升清样的内容审读工作效率变得越发重要。本文指出了期刊在出版前内部审读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加强期刊审读工作的措施,希望能为期刊审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合理的思路,降低期刊编辑中的差错率,为期刊质量的快速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一、学术期刊内部审读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期刊内部审读中,除了要认真审读文章的观点、结构、论述逻辑和语言表达是否准确之外,还要认真审读稿件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如中英文目录、正文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数据统一、公式和计量单位、参考文献规范等细微之处[2],确保审读工作的全面性。
(一)标点符号问题
(1)目录与正文标题标点符号不一致。在对目录与正文标题进行审读加工时,编辑一般主要看目录与正文标题、副标题、作者、页码的一致性,容易忽视其标点符号的存在。如正文标题“守正创新:大别山红色文化话语研究”,而在目录中标题“守正创新大别山红色文化话语研究”,正文中标题的符号“:”,在目录中变成了“空格”。(2)关键词之间的标点符号不统一。因作者使用习惯的不同,关键词之间的符号使用较多的为“、”“,”“;”“空格”,编辑在校对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一下此处标点符号的统一性。关键词之间的标点符号都应该用“;”表示。(3)破折号用法不统一。破折号不管是出现在副标题或正文中,总能发现不统一现象,有的用“--”,有的用“——”,标点符号半角、全角没规范使用。特别是有副标题的论文之间的字体、字号及破折号也不统一,在审校过程中一定要多留意这些细小的问题。(4)参考文献年、卷、期、页码之间的标点符号不统一。如参考文献中“薛惠元,舒怡,万诗雨.海外养老保险研究进展与启示[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5):48-67.”,由于全角字符占两个标准字符的位置,半角字符占一个标准字符的位置,“薛惠元,舒怡”这两个作者之间标点符号用了全角,而“舒怡,万诗雨”这两个作者之间用的是半角;“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出版物与年之间用了半角,而“2020,35(5)”年与卷之间用了全角。用半角的才是正确规范的,在审校过程中,这样的细节也得注意,所有符号必须规范使用。
(二)字母大小写问题
(1)目录与正文标题的字母大小写不一致。如正文标题“基于Deform的汽车前轴热处理工艺研究”,而目录中则是“基于deform的汽车前轴热处理工艺研究”,正文中也可能出现两种拼写法。虽然仅是一个大写“D”与小写“d”的差别,但必须前后一致。(2)摘要与正文的字母大小写不一致。如摘要中“C-Bus智能照明系统总体框架包括了主控中心”,而正文中“C-bus即智能照明系统总线”,“C-Bus”与“C-bus”不一致,微小的细节,反映的却是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表达。
(三)数据问题
(1)摘要与正文数据不一致。有的论文摘要与正文中的数值内容不符,摘要中“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抗肿瘤药物防护知识的学习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文中同样的论述内容却变为“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抗肿瘤药物防护知识的学习兴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到底是小于0.05还是0.01?数值不一致。(2)图例说明与图中曲线数据不一致。很多情况下图例说明与图中曲线不一致问题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也是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部分之一[3]。例如:“DG单元孤岛运行负荷功率变化”曲线图中可看出,当时间达到1.0S时,微电网与配电网之间的链接断开,可在正文中,作者却写成了“当时间达到1.5S时,微电网与配电网之间的链接断开”,这是文图数据不一致的问题。(3)论文表格中的数据与论文说明的数据不一致。有的论文表格中的数据,编校核算公式或一步步推导后,发现结果与论文说明不一致。如表格中“Y地区生产总值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X1:0.424,X2:2.671,X3:1.094,X4:0.185,X5:0.897”,在文字说明中“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总和为5.274”,将表格中的数据重新运算后,结果为“5.271”,在论文说明中应将“5.274”改为“5.271”。因计算有误而产生表格指标数据与文字说明中数据不一致问题,很容易被忽视,有时又很难被发现,若能对论文数据前后做对比检查工作,可减少此问题出现。(4)数据不完整问题。数据不完整主要表现在表与表之间的关联数据不能得出文字说明中的数据结果。如表1中“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大模块标准差”数据,表2中“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英语知识掌握情况成绩变化对比”数据有最高分、最低分、标准差,但在论说文字中“全班平均提高了34.2分”,表2中没有平均分的数据,无从验证“34.2分”的正确性。因表2中数据的缺失,而导致文字说明中数据的正确性存疑。
(四)中英文作者信息不对称现象
(1)中英文作者姓名、单位顺序不一致或拼写错误。如中文“聂思芹,邓锐,李军”,而英文中“NieSiqin,LiJun,DengRun”。仔细看后发现“邓锐,李军”的中英文顺序不一致,应改为“NieSiqin,DengRun,LiJun”,同时“邓锐”的英文拼写“Run”应改为“Rui”。英文中正确的信息应为“NieSiqin,DengRui,LiJun”(2)中英文作者单位数量、邮编数字信息部分缺失。如中文“高科华1,2,刘小郧1,王灿2(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0;2.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英文为“GaoKehua1,LiuXiaoxun1,WangCan2(1.WuhanPolytechnicCollege,Wuhan43060Hubei;2.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Nanchang330013Jiangxi)”。英文作者高科华单位少了2,应改为“GaoKehua1,2”,作者单位1的邮编“43060”,与中文对照后发现漏掉了“0”,应改为“1.WuhanPolytechnicCollege,Wuhan430060Hubei;”。另外,有时还出现同单位中英文邮编不同。
(五)参考文献有误
参考文献出现嫁接问题。例如:“[14]杨佳峰.湖北8所高职院校入围‘双高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6-06-29(1).”看上去参考文献著录的所有要素齐全、格式规范,似乎没有问题,但通过查证发现,文献前半部分(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与文献后半部分(连续出版物题名、年、页码)不对应[1],通过文献题名查证到的文献如下:“[14]杨佳峰.湖北8所高职院校入围“双高计划”[N].长江日报,2019-10-29(1).”。这种表面看起来没有问题的文献,尤其不容易发现它的问题,要特别加以注意才行。
二、加强学术期刊内部审读工作的几项措施
学术期刊出版前的每个细节之中都渗透着审读和校对工作的作用,如果审读工作不够科学和规范,那么就会给论文留下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从而影响到期刊的可读性以及期刊的声誉[4]。因此,笔者针对审读工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从审读工作的重视度、审读方式及加强编辑业务学习和培训等方面提出几项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重视期刊出版前的内部审读工作
期刊出版前的内部审读工作,是对论文差错率、编排规范、图表和文字匹配等方面的再次审视和查补缺漏[5],是“鸡蛋里挑骨头”,从源头上把好学术期刊的质量关。是在审稿、修改之后,又增加的一道程序。对容易忽视的问题再进行检查,尽量在出版前将差错全部消灭,从而减少出版后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因此,期刊出版单位领导要重视出版前的内部审读工作,确定审读重点、丰富审读形式,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审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审读工作的有关制度和责任体系,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审读工作合力,确保审读工作管理办法落地见效,推动期刊质量不断提高。
(二)采用层次和归类法的交叉审读方式
为了提高期刊的审读效率,笔者提出了采用结构层次、元素归类和交叉审读方式,采用从论文整体到局部的审读思路及审读模式。这样审读,更容易发现不易察觉的问题。1.结构层次和元素归类相结合的方法审读过程中为了更容易发现问题,对论文的结构层次和内容按类别进行细化归类,每次只关注一个类的知识点,就一类元素进行审读。具体如:将论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分成一级6个层次;页码、标题、公式、图表、参考文献分成二级5个层次;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分成三级4个层次;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分成四级3个层次。审读时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顺序检查论文是否具有上述所分6、5、4、3层次,从宏观掌握论文层次的完整性;每次只瞄准一个类进行微观审读,就容易查找出疏漏之处。这样既保持论文内容宏观上(层次)叙述的连续性,又保持论文微观(同一类元素)上表达的连贯性,从而使审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2.交叉审读审读的目的是减少论文中的差错率,不同审读者因所学专业不同、审读习惯不同,发现问题的类型也不尽相同[6]。审读遍数越多,发现问题和错误的概率就越高,那么集合多个审读人的综合能力,就尽可能多地发现论文中错误的问题。同时,由于每个审读者对论文标准的理解不同,而在审读过程中对规范方面的要求也不同。为了更好地统一审读标准和质量,可以召开审读会,开展审读意见专题讨论,达成共识后[7],制定《编辑部内部审读规定》,并不定期地进行更新,尽最大努力达到审读的真正目的,有力地保证期刊的出版质量。
(三)有效融合审读工作提升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
学术期刊内部审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编辑们的手中,要靠编辑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来保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是挑战也是机遇。学术期刊编辑要顺应时展,找准自身优势,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结合审读工作努力提升编校业务能力。学术期刊编辑同行之间可以将审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汇总,制作成简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利用网络工具广泛在同行之间传播。这样的问题反馈方式,同行们可以取长补短,使审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主办单位要定期组织编辑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按照相关专题来进行,比如编辑业务方面,可以对审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编辑之间进行深入地交流与研讨,直接提升编辑本人的业务能力。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提高和普遍应用,不少校对软件已经开发出来并投入了应用,学术期刊编辑单位也要顺应科技发展形势,引进相关软件、对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结语
内部审读工作是学术期刊出版之前一道重要的质量保障关口,需要审读者和编辑人员投入很大的智力、精力、心力,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业务能力融于审读和校对过程之中。它是落实前期审稿意见、延续审稿工作和提高后续编辑工作质量的保障,对提高期刊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期刊编辑队伍,要能够熟悉并掌握论文审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好地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审读和编校工作,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在审读和编校过程中,审读者和编校者要采取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信息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范畴方法、美学方法等编辑方法[8],做到各种审读方式交叉使用和优势互补。以“大到整篇论文的论点、论据,小到一个公式、一个图表、一个字符,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的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尽可能地发现问题和改正错误;同时顺应时展要求,掌握相关科技和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期刊质量,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
- 上一篇:电子控制器3D打印燃油冷板设计研究
- 下一篇:发动机怠速熄火故障诊断与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