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
时间:2022-10-30 08:55:54
导语: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期刊是科技传播与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术交流平台,是各领域专家传道授业和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发展青年人才的教育基地,体现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存在国际传播力及影响力有限、集约化程度低、学术规范化程度不足等短板。2019年8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2019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有29种科技期刊进入国际学科排名前10%,12种进入前5%,一批优秀期刊已跻身世界一流阵营。我国正处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时期,如何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工作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华血液学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建设项目,标志着《中华血液学杂志》由“中国一流期刊”向“有一定国际影响力中文权威期刊”的迈进。现就本刊近10年来在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方面的举措与思考进行总结,供其他科技期刊参考与借鉴。
1依托编委力量,用好优质资源
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编委会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聘请学科内领军人物及行业精英为编委及审稿专家,拥有一位视野宽广、眼光长远、热心期刊发展的学术专家为主编,是期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必要条件[2]。《中华血液学杂志》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编委队伍,包含国内血液学各领域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在学术把关上发挥重要作用,且可利用自身人脉组织重点号,将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获取优质文章[3]。本刊开设的“标准与讨论”“专论”“名家谈诊疗”栏目均由本刊编委会专家讨论与撰写,上述栏目所刊登稿件的被引用率及受读者欢迎程度远高于其他栏目,是本刊获得高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总编是发挥编委会职能作用的总策划及带头人,对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2011年,《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王建祥教授提出创办“《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和“临床思维大赛”等活动。《中华血液学杂志》论坛大会发言均来自本刊已发表的优秀稿件,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现场到会代表超过700人,实现了稿件内容的二次传播。血液临床思维大赛已举办4季,大赛以血液领域知识竞赛、典型/疑难病例解析并答辩为主要形式,专家点评,寓教于乐,注重培养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挖掘优秀人才,同时也优化了杂志在青年血液学工作者中的品牌形象。上述活动在扩大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青年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及学术水平,推动了血液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2015年,《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黄晓军教授确立了以总编扩大会为期刊决策核心的体系,总编扩大会参会成员主要由杂志的总编、副总编及编辑部全体成员组成,会议主要讨论上一年度工作总结、本年度重点选题方向及杂志的中长期规划,在讨论中最大程度地凝聚编委会和编辑部的智慧。总编扩大会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同时,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计划,将任务细化到个人,极大地激发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期刊获得持续性发展。科技期刊要始终把内容质量作为第一生命线,把人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做强办刊队伍。高水平的稿件是科技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关键,期刊的学术水平直接决定其影响力[4]。科技期刊需鼓励和号召编委积极组稿,不断将自己优秀的原创稿件投给期刊,改变高质量论文外流的状况。编委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发挥编委群体的智慧才能达到理想办刊的目标[5]。
2深化办刊理念,促进学科发展
《中华血液学杂志》依据学科发展及期刊发展方向,将自身定位为“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权威期刊”,将目标设定为“为国内血液学工作者创造一个高水平、易获取的交流平台”,为期刊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清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后,《中华血液学杂志》始终坚持对血液学领域重大关键问题及学科关注热点主动及时报道、深度有效引导,刊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稿件。《中华血液学杂志》每年根据血液学专业的研究热点,策划组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淋巴瘤”“贫血”“细胞治疗”等重点号。重点号内容由编辑部提出,在总编扩大会上讨论并通过,编辑跟进约稿,刊登了许多高质量稿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课题组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建立、完善了国际原创的单倍型移植技术体系——“北京模式”,达到了与人类HLA相合同胞和非血缘供者移植等同的疗效。本刊约请黄晓军教授团队撰写的“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入选了第一届中国科协优秀论文,助力了“北京模式”向国内外推广。2009—2020年本刊发表血液病各领域相关共识、指南83篇,刊登于“标准与讨论”栏目,对规范血液病的临床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打造品牌栏目,突出期刊特色
科技期刊的栏目应根据办刊宗旨、学科特点设置,打造精品栏目是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举措[6]。品牌栏目的设置要以读者为中心,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与兴趣,此外,品牌栏目名称要切中热点,且有固定的风格,在目次及内文相对固定的位置出现[7]。2009年本刊开辟了“标准与讨论”栏目,对国家制订相关疾病临床路径提供了参考。同时,本刊高被引、高访问量文章主要集中在“标准与讨论”栏目,成为本刊的旗舰栏目,对期刊影响力的扩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本刊在黄晓军总编辑的策划与指导下开辟了“名家谈诊疗”栏目,该栏目强调临床实战性,每篇邀请一位该领域权威专家以临床医师的角度从诊断依据、治疗思路、治疗结局、经验及失误等方面分析一例典型病例,重点介绍自己的临床实践和治疗观点,至今已有40余篇,涵盖临床常见血液系统疾病,篇均访问量远高于其他栏目,深受读者喜爱。科技期刊打造品牌栏目是增加期刊曝光度,提高期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上述品牌栏目不仅促进了血液学领域的学术传播,而且展示了《中华血液学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知名度奠定了基础[8]。
4增强服务意识,拓宽宣传手段
当前,科技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迫使传统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国科技期刊要主动适应上述学术交流新特征,由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数字经济转型。《中华血液学杂志》官网于2012年开通,为使本刊刊载的学术内容更大程度地惠及读者,本刊实行开放获取,线上发表随纸质版的刊发同步更新,逐步进行过刊回溯,并利用PubMed提供的LinkOut服务为期刊PubMed条目建立LinkOut全文链接。2014年开通《中华血液学杂志》微信公众号,2020年度微信订阅量11345,篇均阅读量933。2020年度《中华血液学杂志》官网总访问量811039,连续5年在193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蝉联榜首,累计用户数53456,近1年平均活跃用户611人/天。2020年11月,《中华血液学杂志》完成了官方网站对1980年创刊至今的全文数据回溯,实现了期刊内容的完全数字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血液学杂志》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科技期刊要强化开放办刊理念,扎根科技共同体,增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了“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并开设了英文界面[9],《中华血液学杂志》多篇文章入选,单篇阅读量破万。除此之外,本刊官网在线优先发表多篇病毒肺炎相关文章,其中《合并肢端缺血表现的危重型病毒肺炎七例临床分析》一文在Scopus数据库中被国内外学者引用181次,在血液学界传播广泛、反响良好。论文被有效引用的前提是可被检索到并获取全文,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多数读者已习惯利用网络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期刊应尽可能被传播力及影响力较大的数据库收录,凭借此方式提高自身影响力[4]。2020年4月,《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PubMedCentral(PMC)评审,以中文全文的形式被PMC数据库全文收录。2020年7月,本刊完成了2015年至今期刊全文数据上线,实现了中文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平台与国际通用权威数据库平台互连,扩大了本刊的传播力度及国际影响力。为进一步塑造期刊品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本刊主办了“中华血液讲堂”“HowITreat”大型在线直播讲座、血液病相关肝损伤规范化诊疗与临床实践巡讲、血液病实战大赛等活动,利用在线直播远程教学的模式,为血液科医师搭建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可于线上免费观看。上述活动在拓宽宣传渠道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免费传播了我国血液学领域的进展,增大了知识的传播效率及覆盖面,也有助于青年医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及学术水平。
5结语
提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前提之一,当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等国家,国内期刊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国内部分一流期刊已快速与国际接轨,传播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向上发展态势已经显现,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提升学术影响力,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
- 上一篇:经开区攻坚四季度坚定保安全实施方案
- 下一篇:高校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化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