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效果

时间:2022-08-25 09:40:13

导语: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效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效果

“互动”就是发生在(传受)两者之间的行为或行为的可能性[1]。在传播中,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在科技类期刊的采编过程中,也需要运用新媒体的手段,运用互动的方式,增强与受众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科技类期刊的采编、排版等许多环节都能使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拓展期刊的多通道传播,这样能够优化科技类期刊的传播效果,增强科技类期刊传播内容的表现力,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更好地普及科技思想。随着新的技术手段的层出不穷,加强科技类期刊的传播互动,也必然会让科技成果走进更多普通受众的视野。做好互动传播的方式,是科技类期刊编辑一个重要的工作职责。作为编辑,除了掌握一定的科技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科技的前沿阵地,对信息有一定的辨别与鉴赏能力以外,还要掌握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手段,将新技术运用到科技类期刊的编辑和受众互动环节,让科技类期刊焕发更为强盛的生命力。

1科技期刊编辑利用媒体增强互动性的必要性

1.1实现传播到达率的内在要求

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指的是媒体所的信息内容,对其接受对象信息需求的可用程度和影响功效。一般来说,传播信息的到达率表现为媒体对于传播覆盖面内的影响力、控制力。这样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直接体现在受众对于媒体的选择上,对于公共事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推动上。“传播与接受,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关系。”[2]而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和传播上,这种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更体现了科技信息的准确和实用,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显现科技类期刊在当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科技信息以一种新形态向受众传播信息内容。而“新媒体互动传播”这样的概念,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它所体现的以用户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是众多传播方式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传播气氛,从而使得信息能够较为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3]运用互动传播的这一理念能够大大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将信息传播由过去单向的传播方式,改变成双向互动的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立体感,实现传播内容的准确到达。

1.2建立反馈,加强改进的重要手段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其特有的反馈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对信息传播的反馈方式也变得丰富。“反馈的价值在于能够对后续传播决策产生作用。”[4]通过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能够提升传播者的工作效率,改变传播者的工作思路。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受众角色由过去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今天主动的搜索者、浏览者、对谈者或者诸多角色中的一个,注重追求传播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日趋明显。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传媒传播和反馈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元。受众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将反馈变成一种常态化的表达,大量的出现于各种互联网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的评论和意见,形成了庞大的反馈信息集群,而这些反馈信息又会不断被拉长或放大,形成一种永无止境的信息循环链条。网络新媒体时代,是科技类杂志遭遇强有力挑战的时代,科技类杂志要想在这样的挑战面前立足而不败,除却借助新媒体技术开拓新的传播空间之外,还应该去开辟更多让受众适应的互动渠道,以向受众贴近,了解他们的需求,以此为科技类杂志编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性的自身准备

2.1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

互动传播的领域不断扩大,其原因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日益紧密。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受众带来了无尽的体验,也让受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对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变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传播模式,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捕捉最新的技术手段,努力掌握新媒体互动的手段用于自己的编辑业务中,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元素在编辑过程中的应用,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结合手机应用程序、网页设计等新方式进行重组或交互式的传播,优化编辑效果,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

2.2加强专业学习和研究,成为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渊博的专业知识还是编辑和作者、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和媒介。”[5]面对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冲击,科技期刊编辑要做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技能等功用性的专业性的素养固然不可或缺,但越来越多的时候,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文化修养等显得更为重要。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具备深刻的辨析能力,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学会用互联网思维理解问题,敢于尝试,大胆创新。

2.3提高语言的交流水准,树立针对性传播的理念

新媒体技术为传播打开了一扇更为宽广的大门,技术手段日益提高,受众的眼界和视野也迈上新的层面。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不断扩展,改变了人们的交际习惯、消费习惯、求知习惯等,新技术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传播领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播的新特征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媒体传播方式,针对性强的传播新方式也应运而生。通过借助的新媒体工具,编辑与受众可建构成一个双向互动的新模式,运用特有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与反馈方式。对于科技类期刊编辑来说,也可以通过使用多种新媒体手段将人们日常接触不到的科技文化知识,以一种更有亲和力的方式让受众接受和理解,并增加其对此类讯息的识读兴趣和关注。

2.4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受众的可信度和依赖感

对于科技类期刊,内容的专业性十分重要。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媒体行业的从业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完善非常重要,且对于传播信息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传播者在信息表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主观倾向,在其与受众互动过程中难免存有一定偏差,对信息传播带来不利影响,所以,编辑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很有必要。此外,作为编辑,自身加强学习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让受众在接收信息和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念。

3科技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增强互动性的方法

3.1运用评论功能,激发受众参与

“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6]因为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本身就带有交互式的特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实现互动的日常化和便捷化。这种传播方式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让参与和互动成为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广泛的网络化讨论、交流和分析都会加强大众对新闻本身的关注度。”[7]评论功能的有效利用,能够让受众对科技信息有更多的主动参与性。科技类期刊在编发过程中,如果能够使刊物和受众之间构架起一道桥梁,增强受众对于刊物信息的主动探求心理,由此即可拉近刊物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一种互动机制下,能够强化受众对于期刊的信任度,增强编辑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让受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满足。借助新媒体平台运用评论功能不仅能促进编辑和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而且也利于推动媒体行业发展。

3.2巧妙设置议题,增强互动效果

在设置议题方面,首先要明确文意主体的含义和内容所想要体现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在议题的设定方面,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很好地把握原意,和受众形成具有时效性的对话沟通。议题应该由浅入深,应该给予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受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以此扩大参与刊物互动和讨论的受众的辐射面。很多自媒体与受众互动时,形式多样,如投票、请受众提出讨论的选题、请受众选择有趣的版块等等。对于科技类的期刊来说,可以立足于受众的视角,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了解受众的真实需要,为自身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科技一词听起来并不接地气,对于一些对此接触不多的受众来说,很难让其提起兴趣,但如果用这种讨论和互动的方式,让他们参与进来,受众将进一步释放自身的热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期刊编辑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受众参与的热情,增进双方交流,让受众感受到充分的被尊重感,捕捉双方交流的趣味点并将此放大,增强信息互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3建设受众集群,进行专项互动

对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刊物和受众的互动方面,科技期刊编辑若能组建明确的受众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互动,毫无疑问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向。由于当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人们对于信息的专业化需求增加,整齐划一的信息传播可谓众口难调。人们如果能在一个媒体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胃口的信息,那么这样的媒体平台自然能拥有自己的受众群体。“电视竞争在本质上是对电视观众的争夺,现代人们越来越强调个性化,追求对自我的一种满足,这就要求电视人在进行电视传播活动时要针对观众的不同喜好传播特定的内容,对目标受众进行特定的划分”[8],对于科技类期刊而言亦是如此,在通过新媒体与受众互动时,尝试建设受众集群,对于凝聚目标受众和编辑刊物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4探索线下互动,促进有效传播

虽然当下网络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也同样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网际互动具备了一些与现实交往所不同的特性,通过这些特性,人们构建着新的亲密关系并进行着自我认同,线下互动的增加,使得网民的自我认同向真实、整体性和深度化发展。”[9]互联网时代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在提高。增强线上与线下的互动能够进一步优化传播效果。适当的线下互动方式,可以增进受众对刊物的理解。在进行网络线上互动的同时,要给线下的互动方式提供道路,由此给予受众更多的选择空间,能让受众在本就感兴趣的范围内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4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媒体的发展必须开拓全新的道路,以适应时代的步伐。科技类期刊的发展可以立足于受众的视角,寓教于乐,增强科普性的同时,讲求对内容信息的多元传播,由此可以使科技类期刊得到受众持续稳定的关注。

作者:张树锋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