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探讨

时间:2022-08-11 09:31:18

导语: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探讨

一、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困局

(一)期刊的发行量呈下降趋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出版物更加普及,具有数量大、内容多样、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是传统纸质科技出版物所不具备的优势。数字媒体用户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以全国综合性医学期刊发行量为例,医学期刊发行量持续下降,新的信息传播媒体的建立对印刷型期刊的发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对于电子期刊的发行来说,2019年其用户规模就在18.25亿左右,用户广泛且具有更大的发行优势。

(二)期刊的传统优势不复存在

在传统期刊领域,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受众固定的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运作和发展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其在经营权方面的独特性为例,科技出版物具有主导地位,根据《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规定,出版必须明确标明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但在数字媒体平台上放宽科技出版物的出版条件,允许科技产业以外的机构甚至个人出版,电子出版物的经营范围放宽,这样也令整体的期刊优势不复存在[1]。

(三)期刊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

大多数科技期刊出版历史较为久远,因此随着工作时间的不断积累,在期刊内部逐渐形成了一套专门的工作方法,加上科技期刊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点,其文章的种类和模式也相对固定。尤其是一些老编辑,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准确表达和专业化语言的运用,将全部精力投入专业学术知识动态的研究上,但他们对新媒体平台认识不足,并且对掌握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缺乏热情。中国传媒大学等一些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名校始终走在新兴人才教育的前列,培养了一大批大数据和出版专业的人才,为出版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然而,科技期刊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够,或者即便是吸纳了人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工作效能及其专业价值。

(四)期刊稿件存在泄密风险

大数据时代,期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法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安全风险。无论是科技期刊用户投稿,还是编辑审稿工作的网络化,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轻则因为账号盗号等问题,让编辑和作者存在沟通困难、稿件的流通效率降低,重则因为稿件管理的信息化安全水平不高,可能导致保密审查不严甚至泄密的问题发生。因为在信息化发展之下,科技期刊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一些科技期刊编辑仅凭借自身的能力很难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而产生对技术的畏难心理,导致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方式难以得到有效改革。

(五)期刊转型发展的意识不强

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一旦期刊有了刊号,期刊只要规范工作,不触及政治红线,不出现违反国家出版管理政策法规的问题,就不会被纠察甚至出现取消序列号、停刊等情况,因为整体上管理较为松散,因此也可能出现改革懈怠[2]。科技期刊建立在知识经济链条之上,实现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办刊宗旨单一且明确,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下的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展示和发表平台,必须瞄准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因此需强调期刊的时效性。而科技期刊本属小众,属于专业化的读物,出版市场狭窄,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相对固定,这就导致学术期刊大多由主办单位出资,少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期刊也依靠收取版面费和同行评审费来维持期刊的经营,转型发展的危机意识不强。

二、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对期刊编辑的规范,提升期刊传播品质

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较强的学术背景、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科技期刊编辑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职业,编辑人员需要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每个编辑都应该随时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学习中,编辑既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传统期刊和科技期刊的差异、版本前后的差异,又要积极走出去,开阔视野;在编辑部举办学术沙龙交流心得,开展编校交流活动,也要积极参加同行业举办的编辑业务交流培训活动;既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活动,也需要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提升自我,积极提升自身效能,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总结工作经验,做好选稿和栏目策划的准备工作。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稿件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走向和生存。科技期刊工作的核心取决于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而编辑水平也会影响到期刊后续的发展路径规划,甚至决定着出版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落实学术规范,提升科技期刊的规范性

学术期刊的组织者要提高认识,积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与优化,期刊的优化管理也能为数字化出版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内部看,科技期刊要根据当下的热点和发展重点,加强内容优化,也要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格式管理。数字和符号的使用、编辑注意事项、著录标准等的规范使用往往让许多编辑对数字与单位的使用感到头疼,期刊编辑要有一定的排版、写作能力,可以规范调整论文的写作格式,对于单位、数字、字母、公式等有较强的编辑能力,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提升投稿的科学性,满足读者的需求。期刊编辑不能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主观判断,而是要通过信息检索来消除工作疑虑,并规范自己的写作格式,使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所有文件的描述都符合标准规范。

(三)优化传播渠道,做好信息化运营

建立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平台是提高期刊编辑水平的关键。建立多功能的大型数据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打造集中化、便捷化的编辑流程,打造集成化的编辑工作模式。在原有纸质传播途径的基础上,要努力实现纸质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并呈现形式的丰富性[3]。利用数字技术平台,统一协调征集、评审、编辑、加工等工作,通过网络社区的形式与读者、作者交流,在自建网站、微信、微博、APP等平台上联系方式,定期期刊征稿内容和相关数据,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传播平台,打造一个全方位、多点铺设、串联性的编辑制作流程体系。借鉴OA开放存取模式,提交论文后,只要在内容、表述、逻辑等方面没有实质性错误,就可以直接在网上。论文质量的评价留给读者和学术界,通过网络即时评论对论文提出意见和建议,打造无障碍传播和交流渠道。

(四)加强与作者的协同沟通

科技期刊编辑要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并对作者的实际研究内容有所涉猎,这样可以起到主导和引导作者写作的作用,使作者的研究更加顺畅,成果更加充实,更严谨更有说服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些稿件会存在标题宽泛的问题,作者论述内容全面却没有主体,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沟通和互动渠道与作者互动。在疫情期间,众多期刊主办单位摸索出线上化的办公模式,利用远程办公软件优化与作者及客户的联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如钉钉、飞书、企业微信、Zoom等,排除了与工作无关的人、组织和信息,使工作任务和文档更加清晰。此外,还支持音频和视频会议,很多人可以一起推动一个学术研究项目,加强了客户和编辑之间联系的紧密性。

(五)辩证看待信息化的期刊转型路径,开拓工作新蓝海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枯竭,各大平台开始探索“知识付费”模式。事实上,近年来,许多科技期刊拓展了业务领域,高质量的内容是不缺的,但完全有发展知识服务产品的基础却不能有很好的转型应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缺乏规划和营销。在实际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期刊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一点,即开拓全新的工作方式和发展策略[4]。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电子化和数据化的发展应当是针对平台和设备的具体形态开展的,而不是单纯将内容照搬到平台上。例如,纸质刊物的尺寸为大16开,一版大概在1600字到1800字,但在电子化设备上,为了提升阅读体验,就需要重新排版和管理,而为了保障作者和科技期刊的权益,也需要给予电子期刊版权保护。

三、结语

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带动之下,科技期刊的转型势在必行。编辑人员需要认识到电子期刊是一种必然趋势,尽管其不会完全取代纸质期刊,但这种阅读方式最终会走向主流。大数据技术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环境下,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