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学术期刊传播价值
时间:2022-05-27 09:33:28
导语:5G时代学术期刊传播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5g重塑了人、物、环境彼此的关系,制造了崭新的信息传播场景,使信息呈现的场景更加多样,为传媒业创新产品形态、优化用户体验带来了更多可能。场景与内容、社交形成的新的“价值组合”成为传媒产品出版创新、服务方式创新以及业态创新的新驱动要素。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服务属性愈加凸显,学术期刊实现从知识生产向知识管理、知识服务的出版理念与出版方式转变是时代新要求,[1]“互联网+知识服务”成为提升学术期刊服务功效的重要方式。学术期刊要将技术转化为知识服务的生产力,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应用好新的信息传播场景,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知识信息的精准化和精细化传播,提升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和传播力。本文就5G背景下学术期刊传播中的场景应用进行探讨。
一、5G引发的传播场景变化及其对学术期刊传播的价值
场景,通常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任务行动或因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画面,是由人、事件、时间、地点等多重维度构建出来的一个小世界。场景有现实场景(包括有形的现实场景和技术支持下的现实增强环境)和虚拟场景之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传播原有场景的迭代以及新的传播场景的出现,现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边界日益模糊,[2]人、信息与媒介技术的关系愈加密切,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环境支持。4G时代移动互联网主要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5G网络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的特点所创造的新型连接方式为万物互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5G技术保证了用户在移动过程中和热点区域内数据传输的高速、连续和无缝的体验。移动端设备正从随身变得贴身,将日常生活场景不断切割细分,同时又在有限时空里努力开放扩张,用户能够通过日常的生活场景感知信息和快速高效解决问题。5G催生出的“场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场景的全连接性。海量的机器设备、自然物和人工制造物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都有可能成为智能终端,构建出一个端到端的全连接社会。二是场景中人与物的共生关系。通过终端与终端的链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成为信息交互节点之间并建立互联互通的共生共在关系。三是场景的融合。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人与技术的融合、传播媒介的融合,各种互联网硬件终端、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和使用场景越来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融合成为互联网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场景中信息传播的传受之间、信息内容、传播环境的融合使“线上”与“线下”行为的区隔进一步模糊甚至消失。四是场景的智能化、在线化构筑人们全新的生活场景。人机交互从目前的触摸逐步过渡到智能交互,肢体语言(如语音和手势)会成为最主要的方式,信息交互更加自然、方便。传感器延长了人类的感官,也延伸了人们的感知力,由于定位系统不断提升各种基于位置的场景服务功能,VR/AR/MR的信息在线让场景重构“在场”效果。在传统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时代,学术期刊普遍将用户设定在特定的学习和研究场景中,不但传播的场景固化,而且关注的焦点是内容本身而不是场景,致使学术信息传播不关注用户体验,忽视用户对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环境、科技等多样化需求。5G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移动化则打破了这种固化的场景,使得期刊内容与用户实际生活场景发生关联,并产生基于不同移动场景的内容传播逻辑变化。[3]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场景思维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信息传播格局的新变量,内容媒体、关系媒体和服务媒体围绕的都是“场景”这一新的核心要素。[4]可以预见,场景将成为洞察受众对知识信息阅听需求的重要考量和知识产品设计与服务的核心要素。在信息传播渠道价值日益彰显的当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的提升需要实现由“做内容”到“玩内容”的转变。场景成为提升内容价值的有效载体,为实现在场景中的有效传播,学术期刊在生产流程和内容适配方面也要相应地做出变化与调整。基于场景的学术信息传播就是以定位技术为支点,在特定场景中为用户提供适配的信息与服务,这不仅意味着对用户的理解与识别,更包含着对场景的洞察、应用与营造。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取决于在特定时空环境下为用户提供贴心的信息与服务的质量,就是要实现知识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与相应场景有效适配,造就最佳用户体验。在“传播碎片化,关注瞬间化”的现实背景下,学术期刊必须紧跟时代特点,与信息传播时代特征密切融合,从而增强自己的传播力。一直秉承“内容为王”立足的学术期刊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有着特定且稳定的受众,合理充分利用场景,将信息精准推送到目标用户群,实现学术期刊信息发送与受众的有效链接,这是新时期提升学术期刊知识传播力和实现知识价值的重要环节。
二、5G背景下学术期刊信息传播与场景的适配
出版业是对新技术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5G背景下,学术期刊亦应与时俱进,走出以往相对“严肃”“古板”的传播场域,走进充满活力的生活和生活场景之中,扩大受众范围,将更多的潜在用户变成现实用户、忠实用户。如今,“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移动互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主流人群信息消费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1.信息传送与移动生活场景的适配5G创造了更多的物联网,建立起一个更智能、更链接的世界。万书互联、人书互动、纸电融合、人人阅读,5G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碎片化生活场景的不断扩增,也为用户提供多层次、专业化、智能化、有声化、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移动化+场景化”将成为时代出版的主题建构方式。如今信息的移动化传播打破了传统固化的信息传播样态,信息传播与用户实际生活场景正在发生着密切关联,信息交互深度地嵌入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传播场景变得非常重要。[5]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碎片化,碎片化信息的传播需要移动场景。在信息传播碎片化的今天,不怕信息被撕得支离破碎,怕的是碎片落在无人问津的地方。今天在移动媒体的标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分钟读懂”“两分钟了解”“十张图让你知道”等字眼,这作为一种信息呈现的“吸睛”方式,在移动终端开始大行其道。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来说,实现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迎合人们快节奏生活下的阅读新需求,也要坚持移动优先的战略,借助移动生活场景的力量实现知识成果的传播和流动。在不影响学术期刊应有的专业、严肃形象的前提下,塑造“别样风格”,为满足不同受众心理开拓空间,[6]使不同移动端内容有形式与风格差异,不同端点有不同的目标用户。总之,实现信息传送与移动生活场景的适配是学术期刊为顺应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必须做出的策略调整。2.内容与场景的适配网络出版时代,内容即传播,内容所具备的流动属性使其正在挣脱传播媒介的束缚而成为平台、流量的共同关注点。用户拥有良好体验的基础是产品本身,学术期刊的价值在于内容本身。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场景适配根本上还是内容与场景的适配。[7]因此,学术期刊一方面要将传统内容进行改造使其适合特定场景下的传播,另一方面根据特定场景推送与场景适配的内容。不论是文字、图片,或者现如今比较流行的视频表达方式,只要场景化的内容描述得足够清晰,抓住用户的痛点和需求,让用户认可这种方式,也需要这个产品,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激起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5G时代,传感器、定位系统等智能设备的使用为收集用户消费数据提供了方便,用户自己所处的场景也传达给了媒体,学术期刊信息的推送需要通过场景来掌握受众群体的阅读特征,经过大数据分析准确地进行受众画像,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出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偏好,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和适配分析进而为受众提供与之需求相适配的知识产品,实现信息的精准传播,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信息接收体验。5G环境下,场景适配的精准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知识产品的发送要以为受众提供具有场景适配性的内容产品为开端,聚集具有相同特征和需求的受众群体,在洞察受众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推送相关知识产品,进而让用户对相关知识产品形成“心理依赖”“消费期待”。学术期刊有着特定的受众,以知识付费的方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仅是提升知识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价值回归的体现。面对信息的繁杂,学术期刊应通过平台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店铺与传播场景,深耕内容价值,逐步沉淀用户变成特定的知识消费群体。深度与广度内容的产出是构建学术品质圈层的基础,学术期刊要以深度与广度的内容促进兴趣人群与目标群体的聚圈,通过圈层影响力传递品牌价值和聚拢用户。3.多元知识产品与传播场景中多种终端和媒介的适配基于5G形成的万物互联的连接社会中,所有的节点变成数据节点,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可能以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形成智能终端。知识产品的形态与终端、媒介有一定的适配性,相互匹配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学术期刊应创新知识服务的产品形态,实现与多种终端和媒介的适配,使产品适应于多场景、多平台、多群体的需求,给用户以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是学术期刊内容生态流量构建的基础。为应对信息传播的多种终端和媒介,学术期刊的知识产品打造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多样化。技术进步提升了原始数据的收集、挖掘和分析能力,知识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更加容易生成。5G背景下,由于多种呈现终端的存在,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偏好都有所不同,用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渠道、多终端,实现多元化传播与多种终端的适配,以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链接扩大受众面。同时也关照到多种终端的联动性,如可用二维码进行终端阅读转换。学术期刊信息传播内容包括论文和相关支撑材料、学术前沿与活动资讯、科研工具和方法等,在产品形式上有文、图、视频、音频等更丰富的选择和组合,[8]使优质内容实现多样化、立体化、可视化传播,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既有思想又有温度,既有“高大上”要求,又适于屏媒的“小微活”展示。二是特色化。特色就是品牌,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每个期刊都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学科优势。学术期刊的知识产品构建应体现自身的特色、优势,基于具体传播场景,在“小(小入口)、专(专业性)、精(精细化)、优(优品质)”方面着力,由点进入,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种知识网络的联动与共进。三是社交生活化。社交信息在今后将拥有更高的关注度。互联网催生出众多的社交媒体,都具有深度介入生活的性质,学术与生活时常是紧密联系,生活中学术信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裂变式传播给其他的学术研究者,对学术信息的传播有很好的导流作用。四是可视化。知识日益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形象直观、饱含丰富内容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信息来接受知识,迎合了信息传播碎片、即时、场景、移动的发展趋势,是与5G传输技术进行适配的产品样态。如学术期刊利用抖音等短视频进行信息传送,与图文相比视觉更利于学术场景氛围的塑造、知识信息的传达和阐释,更有利于增强用户的阅读黏性。4.“学术场景”营造与知识服务的适配场景是连接产品价值与消费者需求的媒介,营造学术场景是为了把知识产品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更好的适配,促进学术传播。5G网络的广带化、泛在化、智能化、融合化解决了4G移动互联网时期VR的发展难题,为情景创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未来知识产品推送应依靠智能技术为用户创造和匹配多元的具体场景,将知识产品与服务以各类介质包装,并精准抵达用户。学术期刊所服务的用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特定或潜在用户偏好的“变现”要由特定的外部情境因素激发,构建具有“学术味”的场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学术虚拟社区能极大激起用户的阅读兴趣与围观。[9]5G时代,由于圈层多重叠加、无限细分的特性,每个圈层不仅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有独特的文化内核,它能够跨越平台、跨越个体、跨越代际而聚拢同样兴趣的人。学术场景创设,就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学术色彩氛围的具体应用场景,使用户产生对学术知识信息了解的动机、兴趣,或有意愿接受其服务,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关注与接受学术信息,并在业缘关系驱动下形成与拓展用户群。学术期刊的受众主要是科研工作者,这个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的用户所在的场景是相对容易把握的,根据所属学科或领域的科研工作特点创设“学术场景”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当然,网络环境下所构建学术场景是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以虚拟场景为主。学术场景的营造是图像学、交互仿真、人工智能、多传感以及力、声、光等技术的组合。就学术传播来说,这种场景除了注重知识的逻辑编排、观点提炼、辅助材料链接以及知识的延伸,也要注重融进技术与艺术的成分,在增强场景美感的设计上着力,提升现场的体验感与沉浸感。
三、结语
无论媒体传播的内容、关系还是服务,在信息传播的移动时代,“场景”的价值大大强化,成为信息有效传播的一个新核心要素。对学术期刊来说,知识的场景化传播可实现学术期刊在品牌打造、扩大受众、知识变现等方面的“赋能”,学术期刊应在精准识别场景、关注用户需求,打造多元知识产品、创设学术场景等方面着力,使知识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场景有效适配,提升学术期刊传播效率、效果。当然,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形成与社会效益的实现都要建立在学术内容优质原创的基础上。毕竟,无论传媒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产品形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依然是“硬通货”、是核心影响力。创新不忘守正,“内容为王”依然是学术期刊出版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 上一篇:水利工程测量内业工作软件数据研究
- 下一篇:数据流技术对汽车维修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