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出版与发展分析
时间:2022-04-14 10:35:01
导语:学术期刊出版与发展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信息存储、加工、交流、应用方式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一次次推动人类政治经济文明的发展。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见字如面[1],再到今日的万物互联,历经数次信息技术革命,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推开了智能文明的大门。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增强型移动带宽(EnhanceMobileBroadband,eMBB)、海量物联网通信(Massiv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mMTC)、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ItraReliable&Low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三大特点[2]。但5G并不仅仅是通信技术的一次更迭,而是一次全面彻底的产业变革,突破人与人的联接,构建的是人与物、物与物,随时随地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5G应场景而生,也必将基于场景而长[3]。全面重构的5G网络拥有全新的容量和性能,可助力各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大量的数据与行业深度融合,传统的行业形态被颠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力、车联网等行业等有了突破性的进展[4-5],传统的期刊出版行业也开始变革,以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期刊的出版发行学习和与作者、读者、学者的交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办公室和印刷厂、电话与邮件之间,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获取期刊内容、互通互联。这就促使期刊寻求与5G时代状态和环境匹配的出版模式,以提供匹配度高、即时性强、体验感好的知识服务[6-8]。因此,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革命性重构是当前期刊出版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
1.1框架固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从文本到影音、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多维,出版物的方式早已丰富多样。虽然已有诸多学术期刊有了创建了APP或者微信公众号[9],但也只是“老酒装新瓶”,纸版文本内容仅是照搬转移,传播效果的视觉化、动态化也有所欠缺[10]。期刊主体思维还停留在纸媒时代的老旧框架,缺乏技术支持。1.2数据孤岛。期刊出版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以纸质出版物文本、图像内容为主,还包括发行数据、读者数据等,均非基于互联网的用户实时行为数据,无法快速生成和更新,无法进行用户行为分析。这些数据多为静态数据,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合纵连横,发挥效用[11]。5G时代数据的收集、处理、深度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对期刊获取优质内容、把握学术前沿大有裨益。
25G时代与学术期刊的对接
2.1增强型移动带宽eMBB提及5G,第一个特点就是eMBB增强型移动带宽提供的高速率性能,已达4G的十倍之多。4G时代还停留在视频社交与传统UGC相结合的模式,随着“5G元年”的到来,PGC(专业生产内容)、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技术的相互结合发展,期刊知识服务内容的生产形态将出现巨大改变。之前期刊主要以纸质出版物为平台与学者、读者等,主要是人和人的互动。由于传播内容、形式、途径的单一、学术期刊覆盖面减小、影响力降低。5G时代,用户数据消费成本大幅度降低,接收终端集中到移动设备上,期刊纸媒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云图书馆、VR出版、AR出版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为用户群体带来形式多样化的体验,为期刊出版平台实现跨界融合、整合获取提供了可能[12]。万物互联虽然对传统期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是不破不立,高网速、大带宽也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13]:(1)期刊内容传播方式、渠道的多样可以扩宽用户市场;(2)增强了期刊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表达观点、体现个性需求、提高主体性,同时期刊也能接收更多元的信息数据;(3)节约成本,同时增加广告或其它媒体形式的收入。2.2海量物联网通信(mMTC)海量物联网通信提供低功耗、低成本、海量联接服务。更多设备可以互联,实际应用场景也会更多。首先,传统学术期刊版面固定,容量有限,扩版或者增加页码需要主管行政部门审核和批示。而媒体形式多样的期刊出版平台则可以利用其庞大的数据资源,扩展无“无形”的版面,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以检索的海量信息资料库,以文字为主、影音同步、动静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送信息,满足用户的求知欲[14]。其次,传统学术期刊产品形态固定,内容载体无法分割,出版物之间的关联性、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性很低,读者、作者、专家、编辑之间相对封闭。mMTC下,联接不再受到限制,多方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术交流及时性、深度、广度的增强必然促进科研的发展创新和学术影响力。第三,由于策划、组稿、审稿、加工、出版、发行等环节的独立封闭,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互容度低,文本内荣没有聚合性,学术成果分散,缺少系统的平台接入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15]。5G时代网络覆盖可以实现从编辑到专家、从读者到作者,每篇文章、每本期刊的互联互通,所有数据都可供处理、分析、、阅读,信息数据可以按照用户反馈制定个性化需求重组。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用户在查询某知识点或内容时,可获得所查询知识点或内容的全貌及相关文献信息,同时按照需求对大量知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处理等,输出尽可能贴近需求的有效信息,以契合用户个性化和深度的知识需求。2.3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成年人对针头扎入皮肤的感官时延是80~100ms,5G的理论时延是1ms,现实场景中实际时延大约是5ms,相比3G和4G时代,网络实时响应能力提高,信息传输变得十分流畅,用户即点即读、即点即闻、即点即视,无需等待。近年来,为了增强信息传播的互动化,VR/AR相关的出版物应运而生,之前VR/AR出版物的呈现形式较单一,而5G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的特点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视听都给用户越来越好的体验,虚拟和现实得以完美结合。学术期刊作为传播科技信息、发表科研成果的平台,必须立足于内容,着眼于形式,提高内容传播的效率和影响力,阅读体验的改善,也必然给期刊带来用户和流量的改善[16]。
3高速通信背景下的出版业
在5G时代网络信息传输更为高效信息,获取也更加便利,信息引入、存储、传输渠道更加多样化。我国出版行业也将在5G引领下进行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获得新生。过去我国出版业主要依靠纸媒传播,4G网络时代开始出现VR吸引了众多用户的眼球。5G时代,宽带的提速视频清晰度的加强以及术等的引入使期刊出版形式及内容日趋多元化[17]。但是由于巨大流量,5G在带来上网便捷的同时也会在安全方面造成隐患,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出版市场也将迎来一场网络信息监管的全方面升级。因此出版业必须完善行业的监管体系工作条规,充分利用5G技术红利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期刊服务,塑造一个健康的出版产业链。
4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
第一,高速移动通信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基础设施有待构建。学术期刊没有成熟的通用平台,机器联网、平台布设、数据采集等技术方案的应用都是一种尝试和挑战。第二,应用场景和终端的特殊性。学术期刊因其学术性特点,智能传播除了依赖内容包装的好坏和用户群的活跃度,还应关注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不同于常见的点赞、转发、收藏等,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是在一定的学术环境中发生包括读者的阅读对话、读者的信息反馈、学术文献的引用、成果的转化应用,以及学术批评和争鸣。学术期刊的用户群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内容要求更高。第三,平台模式尚不成熟。传统纸媒向平台的转化并不仅仅是内容的转移,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平台的媒体形式多样且传播方式多元,需要找到物联网与内容的契合点,并确定模式,才能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第四,人才是瓶颈。人是经济活动的根本,5G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造成出版行业的变化,也造成这个行业人才结构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已不能满足需要,出版企业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兼备,擅长内容和技术的融合型人才[18]。特殊的应用场景、复杂的联接、全新的变革,加上海量数据、海量计算、快速的传输需求等交织在一起,对行业变革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5结语
5G时代,传统媒体利用大数据、AI、云计算,向全媒体、智慧媒体转变,重新焕发生命力。学术期刊同样不应忽视与大数据、AI、云计算的结合,应当优化和完善不足之处,同时力争实现出版全流程的智能化,最终实现出版质量和效率的双向提高。高速通信技术的应用催生了出版业的多种形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图像,还有VR、AR、手机出版、网络视听的多种形式,如何利用好新的技术,适应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是学术期刊出版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多形式复合发展并不是为了替换纸媒,而是要利用5G强大的技术建立期刊出版多媒体矩阵,通过优势互补,达成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这些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背后传递的内容和思想,是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对于期刊而言,在智能化高速通信技术所引领的信息自由流动的时代,内容和思想依然是永恒的追求。
作者:陈晓云 李庆军 单位: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中心 2.潍坊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上一篇:壮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究
- 下一篇:电子商务时代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