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在科技期刊的应用

时间:2022-01-18 03:40:48

导语:条形码在科技期刊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条形码在科技期刊的应用

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为条形码共同发明人乔治•劳雷尔设立的纪念网页上,如此评价条形码的意义——革新了世界上几乎每个行业。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具有唯一性、永久性和无含义等特点,用户能够使用特定的设备识读。技术影响显性化、传播效应立体化是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主要态势[1],条形码因可靠性高、采集信息量大、灵活实用、易于制作、识别设备操作容易、几乎无成本等优点,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新媒体技术、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纸屏互动已经成为出版的主流发展趋势[2],从一维码到二维码、三维码及多维码,编码技术的创新在给科技期刊带来发展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多重风险。笔者对条形码在科技期刊应用中的风险进行分析,探索规范化管理和风险控制途径,以期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

1条形码在科技期刊应用中的发展历程

1.1一维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率先发明一维码,并于20世纪90年代推广普及。目前,科技期刊普遍应用的一维码是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仅用于识别出版物,不含出版物内容及其他信息。1.2二维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1994年,日本人腾弘原发明了二维码[3]。2011年5月27日出版的Cell以一个QR码作为杂志封面图案,读者扫描该QR码即可观看疟原虫感染的2个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4]。自此,二维码开始应用于科技期刊。除了能够识别科技期刊,二维码还可以将期刊的更多描述信息以及其他命令纳入其中。当前科技期刊中的二维码应用,主要集中于传播科技期刊内容、识别官方网站、社群互动、宣传推广发行等方面[5]。1.3多维码的发明和应用前景。21世纪,韩国率先发明了三维码(colorcode),其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更易识别,且安全性强。三维码除了可以被机器设备读取外,人眼也可以获取部分乃至全部文本信息。在三维码的基础上,加入磁感应、射频、蓝牙及时间等更多维度,便可以构成信息量更大、安全系数更高的多维码。目前,我国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码技术,与二维码相比,该技术在防伪、设备识别要求等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因而在人机交互、防伪溯源、科技期刊及媒体等诸多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2条形码在科技期刊应用中的风险

无论是纸刊、期刊官网、期刊微信公众号,还是期刊集群平台,最终都需要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来提升用户黏性,进而完成科研成果的高效传播[6]。条形码是实现泛媒体连通的桥梁,其可靠性高、应用灵活、储存信息量大等特点,为社会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7]。但目前,公众广泛应用的条形码仍存在管理和运行漏洞,这给科技期刊和读者带来了多重风险。2.1侵权及违法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科技期刊将未经作者授权的内容保存在二维码链接中,会侵犯文章作者的发表权、署名权等相关著作权。目前,部分科技期刊仅在投稿须知上注明“在该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版权归科技期刊所有”,就将未经作者授权的电子版文章通过网络链接与二维码连通。在未获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一些科技期刊将科研成果在约定的范围外使用,这属于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此外,《广告法》对纸质版广告的规定同样适用于二维码广告链接,链接内容如果刊登了《广告法》禁止的内容,则具有违法风险。目前,科技期刊广告商提供的二维码广告链接由其自行设计,编辑部审读过程中容易忽略,缺少严格审查和定期查阅环节。2.2错误识别风险。规范和准确使用科技期刊条形码,有利于期刊建立发行信息网,并进行信息化管理,但条形码使用存在印刷质量偏低、尺寸不规范、对比度不足、位置不易识别、条形码不唯一、错误率高、超期使用等问题。上述问题,给期刊管理带来多重风险。条形码质量问题造成期刊识别困难,甚至无法识别,加大了期刊管理规范化的难度;一个条形码对应多本期刊,造成自动识别系统管理混乱,弱化了期刊管理系统化发展;逾期未参加复审造成的条形码与期刊解除关联,阻碍了期刊管理有序化进程。2.3条形码可视化风险。科技期刊中的一维码制作简单,编码码制较容易被不法分子获得并进行条形码伪造,存在可视化风险,易引发一维码攻击。目前,随着二维码在科技期刊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风险也逐渐凸显。二维码均由黑白相间的点阵构成,用户很难通过观察分辨内容上的差异,无法判断二维码的真实性、是否被植入病毒、信息是否会被窃取和泄露等。以二维码为入口,便于用户快速获得科技期刊的内容、官方网站、互动留言及评论、宣传发行信息及广告内容等,但如果二维码携带病毒,便会导致用户手机通讯录、短信以及各种账号中的信息被盗,进而危及用户整个交际圈的账号信息安全[9]。此外,因二维码本身技术要求不高,制作和都较为简单,易被钓鱼网站或非法软件和程序利用,二维码一经扫描进入,读者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即被盗取或篡改。对科技期刊来说,二维码的盗用和篡改,会使用户浏览恶意广告,接收非法集会通知、谣言,甚至卷入金融诈骗等,不论是对科技期刊,还是对用户,以上情况都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且往往无法锁定责任主体。2.4二维码解码软件应用风险。由于QR码是开源的代码,它的结构层次、数据编码流程等信息都是公开的,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模仿、伪造、篡改[8]。科技期刊大量应用二维码软件时,易出现病毒二维码、引发黑客入侵等风险。具体来说,一旦不法分子利用解码软件生成二维码,或将木马病毒嵌入二维码,即可窃取用户名、密码以及其他隐私信息,还可能拦截、篡改数据,而用于收集数据的服务器一旦被侵入,会导致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科技期刊读者常用的扫码终端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一般来说,读者在扫码之前不具备识别二维码安全性的能力,未经严格审查的二维码一旦存在安全隐患,可能诱导读者打开有安全风险的App、网页,或自行安装恶意软件,这都会给科技期刊的公信力和读者信息安全带来多重风险。2.5技术专利风险。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只能应用日本QR码和美国PDF417码,二者存在费用高、技术垄断、标准化程度不易控制等问题。目前,我国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且需求量大,国外码制在汉字支持以及应用效率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3条形码应用的风险管控对策

3.1依法获取作品知识产权。科技期刊应与作者签订授权书,约定原创文章使用范围及报酬支付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章的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以避免侵犯作者原创作品的相关权益。对于广告的二维码链接,科技期刊应遵守《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3.2深入了解条形码知识,强化校对规范。科技期刊编辑应将条形码学习纳入业务范畴,加强对其唯一性和一致性的管理力度,强化自检,确保条形码每年从ISSN中国国家中心申请更新,并于中国版本图书馆网下载,确认条形码的正确使用,如发现应用错误,应及时纠正,避免造成期刊信息错误,以此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3.3定期自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首先,科技期刊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制定期刊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对条形码应用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从条形码的产生、更新、运维、服务等方面明确规定(例如信息链接指向被恶意篡改、信息内容被未授权修改等各种情况)应急处置预案[10]。科技期刊应对条形码进行安全测评,严格审查条形码内容,选择信用度好的企业进行条形码制作,建立条形码生产者追溯制度,读者和其他用户扫码时,可以了解相关生成机构和责任人,做到可查可控。其次,应建立严格系统的监管模式,设立条形码的日常维护工作责任制,由责任编辑和信息安全负责人共同对条形码进行审读,链接内容的审读标准应与纸质刊物相同,而不应单纯将条形码作为一张插图处理。在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空链、盗链以及非有效链接问题,或者恶意网址,应及时告知读者,取消交互功能,防止危害读者的阅读安全。再次,条形码链接内容应与期刊内容相关,不应随意调整,以免影响期刊的可读性和读者阅读的连贯性。最后,应利用技术手段让每一个条形码的安全问题可追踪,可锁定违法者,从源头上杜绝隐患。同时,读者及其他用户应谨慎使用非官方二维码,增强智能终端维护意识,完善手机硬件和软件功能,扫描二维码之前,应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扫描。此外,切忌“见码就扫”,对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用户应核实二维码来源后再进行扫描,取消手机默认安装设置,避免因扫码使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在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时,用户可在智能终端上安装二维码检测软件,或选用具备监测功能的扫码工具,检测二维码中是否含有恶意网站、木马病毒等,避免手机自动运行软件,一旦发现安全风险,应及时采取措施。3.4发展条形码防伪保密技术。防伪保密技术是维护科技期刊条码应用安全、保障读者和编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目的。①二维码防伪技术。二维码具有多重防伪特性,它可以采用非对称密码防伪、软件加密及利用所包含的信息,如指纹、照片等[11],主要包括成本较高的隐形和激光二维码技术,以及运用密码学原理加密处理的二维码防伪加密技术,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扫描和登录网址查询等方式辨别真伪。②三维码的应用。三维码采用闭源的生成制作方式,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每一张三维码均采用用码备案制,可在中国编码中心查询,它不仅可以与数字、图案等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技术壁垒,还可以通过三维码核心算法及软件系统的结合,实现多重防伪功能,这一方面增加了造假成本,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管理维护成本。3.5自主创新条形码标准。近年来,为了积极应对条形码应用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国家标准,汉信码填补了该项空白。汉信码于2011年9月成为国际自动识别与移动技术协会(AIM)国际标准,2015年9月成为ISO国际标准项目。汉信码的标准能力、技术水平等均不低于国外标准[12]。目前,汉信码在我国图书物流、重要物资质量跟踪追溯系统等多领域得到应用,因其具备信息容量大、汉字编码能力强的特点,在我国出版发行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亟须加强政策扶持和驱动,以及有效的监管指导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此外,相关信息技术监管部门应设立安全标准和二维码制作准入门槛,严格限制准入资格,为我国科技期刊用户营造二维码安全应用、有序可控的环境。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条形码会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面对条形码应用带来的新问题,科技期刊应完善和改进相关管理规范和技术要求,力求拓展条形码知识体系,消除认识盲区,将条形码审读纳入工作流程,促进条形码的技术完善与健康发展。

作者:高超 段春波 单位: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期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