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时间:2022-11-10 11:39:37

导语: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一、引言

竞逐经济利益,是编辑主体意识式微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以来,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打乱了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互联互通、免费、共享等现象的产生,一系列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导致诸多新老读者读屏,甚至借助声频听读的习惯广为流行,阅读介质的丰富,使传统的书报刊纸质阅读不再是阅读的唯一方式。新闻出版业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欣欣向荣的时代。有学者阐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纸媒应该对自身的优势与弱势进行重新审视,并且正视自身的短板,用积极向上的形态迎接新媒体时代,实现互动经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的目标”。[1]与势头正旺的新媒体相比,很多传统期刊不但发展遇到瓶颈,甚至因亏损面临停刊的窘境。日渐式微的局面,让人感叹往日不再。更关键的是,传统媒体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一些从业人员对书报刊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把关意识。一些人(包括新媒体)片面追求眼球效应,追求短平快,打破原则,不仅纸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出现问题,新媒体的内容质量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许多新媒体甚至连最基本的文字编校程序都省略或忽视了。2019年5月,有新媒体在网上刊出一则信息,题目是《伊朗被美国全面封锁第4天,真有国家敢力挺他吗?现实惊人的残酷》。文章不但题目出现错误,“现实惊人的残酷”中的“的”,应为“地”字,而且文章中这样一段文字也十分雷人:“伊朗是中东石油大国,亚洲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石油生产能力世界第四,石油出口量第二,2015年时石油产业纯利润就超过2500元。”如果编辑稍细心一下就会看出其中的谬误: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年产石油纯利润只有2500元?如果说纯利润有2500亿美元,或许还说得过去。《仅仅17分钟!俄国和伊朗就彻底明白》也是这家媒体刊登的信息。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其实也和我国一个优势有关,就是东亚人在手速,反应等两个方面的基因优势。人口众多,选材面比较大,还有高训练强度都有关系。”笔者认真琢磨了半天,也没看出这段话到底要表达什么。编辑是什么?关于对编辑工作的认识,迄今仍有不少人觉得编辑就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剪刀加糨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践早已证明,今天的“编辑工作并非简单地修修改改、补补贴贴,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对社会精神文化产品‘再创造’的过程”[2]。错误的思想认识严重影响了编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实,编辑工作从来都是高尚而神圣的,它不只是稿件材料的“收集与诠释”,更不是简单地裁剪与拼贴,它承接文化,承接历史,编辑这个职业是有文化品性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应该是有情怀、有品性的。市场经济时代,编辑无须避讳追求经济效益,但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也不能让利益至上原则玷污了编辑的情怀和境界。“面对潮起潮落、不断变化的出版业态,面对虽无枪炮声却见狼烟起、竞争惨烈的出版市场,编辑能否坚守文化追求,保持职业尊严,为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世界文明掬一份心力,这在当下,是一个十分现实而重要的话题。”[3]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编辑还是传统媒体编辑,都要把握好自己,不断学习,充分了解新技术在各种媒体上的广泛应用,依据读者群体阅读习惯的变化和细分,坚持,坚守,深耕,苦练内功,强化编辑的主体意识,强化出版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于具有不同需要的读者。

二、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责任感

从孔子的“韦编三绝”,到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列传•刘苞传》中“编辑”一词的出现,再到今天,编辑工作似乎着实如人所讲是舞文弄墨、专注于文字工作的案头工作。殊不知,当社会进入信息产生价值的信息时代,传统的编辑已成为“媒体传播产品的把关者,社会精神产品的提供者,人们精神食粮的选择者”。“编辑要有强烈的政治意志、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准确地分辨出各种理论主旨的思想意图和政治倾向,保证出版物在政治上与208编辑出版党和国家的利益高度一致,符合政治性标准和出版原则。”[4]现在的编辑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它关系着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向,关系着社会的安宁与稳定。编辑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来不得半点虚伪。从事编辑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编辑工作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一个入职编辑行业的人的基本工作准则和要求。近几年,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新媒体迅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编辑的思想和认识受到了巨大冲击。关注度的高低、获得经济效益的速度成为目前一些新媒体评价读者用户接受度和认可度的市场衡量标准。不错,新媒体能通过虚拟共享网络联结读者、聚集人气,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用户和人气值一日间就可能超越传统媒体几十年的积累,这确实令人惊叹于新媒体的发展。但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新闻出版工作者,要坚定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成为社会主义公民爱国、爱家、爱他人的良好风尚的传播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坚持正确的思想,坚持宣传科学的理论知识,坚持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新时代的编辑要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肃的政治态度、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到时代变革的大潮当中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新闻出版工作当作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把新闻出版工作的责任承担起来,做好服务导向工作。这是每一位媒体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是编辑政治灵魂的反映,也是媒体工作者的第一责任和义务。当今社会,阅读方式呈现出广泛性、普及性的特征,阅读方式变得快捷化、碎片化,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以及手提电脑得到普及和大量应用,新的精神文化形态逐渐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面对一日千里的社会变化,编辑一定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担起责任和义务,坚定信念不动摇。

三、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引领意识

随着互联互享共通免费模式的风行,转变思维模式,在更新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互联网思维,始终坚持服务读者原则,以重新获得新老读者和用户的认可,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现在很多传统媒体的迫切任务。重视市场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坚持两手抓,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从来就是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的出版商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职责,讲求服务意识,保证编辑工作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图书的学术水准,坚持科技成果转化,把作者或发明创造者的成果变为社会的成果,使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技的进步服务。”[5]事实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获得双丰收的例子不胜枚举,关键是能不能在浮躁的社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初心,以更加勤奋和踏实的奋斗精神,遵循市场规律,认真调研,精心策划,精心编排,甚至积极参与宣传和发行等工作,踏踏实实地投入。不论外部大环境怎样变化,只有坚持初心,不受干扰,不慕繁华,思考落实,勤而奋进,才能把最优秀的作品呈现出来,才能做到为读者服务,受到读者的欢迎。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市场需要的,市面上流行的,读者喜欢的,一定是好的、对的。这种理解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有读者、有订户,才能获得经济效益,获得经营资本。但满足市场需要,保障经济效益,始终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持遵纪守法为前提,为读者、为市场提供优秀合格的精神产品,引领读者,服务读者,甚至提高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满足读者的探索欲望,反过来促使编辑不断扬弃,不断从低层次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移,两者并不矛盾。央视频道曾经热播的《人民的名义》电视剧,虽说题材严肃,充满正义感,但整部剧立足人间正道,弘扬正气,剧目精彩,导演与演员倾力配合,尽心协作,精心处理每一句台词,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整部电视剧为观众奉献出了一幕幕精彩片段和发人深省的情节,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同时,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事实证明,不乱蹭热点,不随波逐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有能力,有水平,有境界,勤于思考,精心策划和编排,认真努力打造精品,即使是严肃题材,仍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价值,获得读者和观众的认可。

四、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质量意识

重视编校质量是编辑主体意识重构的另一重要内容。现代,诸多新媒体往往以流量、在线人数以及点击率确认用户和市场的需要程度。这确实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却不应该作为唯一的指标。以传统书刊报或视频文学等作品来说,其精彩度,不仅在于情节的生动,演员演绎的有神,声光影电高科技的完美结合,还在于语言文字的简洁凝练、精致准确,以及铺排叙述的有致,在于其中蕴含的意蕴及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假如一则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但是错字别字频出,甚至逻辑不顺,前言不搭后语,那精彩的情节也会大打折扣。某新媒体曾在网上刊登一则引人注目的信息《中国的“天眼”如今锈迹斑斑,真的要沦落为巨型垃圾场了吗》。读者充满不安地读下去却发现,文章说的快要沦落为巨型垃圾场的,不是中国的“天眼”,而是美国的阿西雷博射电望远镜。这则信息看似时效性特强,却闹出大乌龙,不但贻笑大方,更令读者质疑此家新媒体编辑的素质,也对此新媒体的科学管理能力产生怀疑。文责自负虽然是作者长期以来自律的范式,但是,“稿件主旨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稿件内容是否有学术和艺术价值,其表现形式是否符合读者口味,对稿件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并作出评价,是审稿工作最为基本的内容,无论是何种稿件,都应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加以衡量和评估。不能被稿件所标榜的‘新’‘异’或‘卖点’‘畅销’之类的特点所迷惑而网开一面”[6]。“对稿件进行加工时,要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按照作者的思想,按照原作的风格特色等进行加工,切忌强加于人,无论是观点性的,还是其他方面的修改都应征得作者同意,有错必改的地方一定要改好、改彻底,不能敷衍塞责。”[7]编辑应该尊重作者的权利,但编辑也有责任、有义务为每一件作品把关。“从宏观上看,一切有价值的出版物,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综合反映。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工作代表整个社会文化文明的传承。这就要求编辑在工作中不草率从事,而必须有高标准的质量责任意识。”[8]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作为媒体把关人的编辑为了所谓的热点、卖点,为了一点儿经济利益,就忽视了本该坚守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所有的做法都失去了它的意义。2019年5月,某新媒体刊载的一则信息让人读起来哭笑不得:“当中国的五代战机,歼20服役的时候,国际上很多国家都还没能反应得过来,中国已经能够造出代家(什么是代家?分明是五代机)了,要知道,在中国五代机问世之前,国际商业旧主拥有美国的两款五代吉……”仅仅百八十个字的信息,错字迭出,逻辑混乱,令人摸不着头脑。文责自负,作者自律,这都不是编辑放弃自己把关责任的借口。很多行业都遵奉这样一句话:质量就是生命。对媒体行业来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同样是生存发展的底线。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但快捷不等于粗制滥造。质而无文其行不远,粗制滥造的内容和工厂生产出来的不合格产品一样都是废品。市场竞争的目的是优中选优,而不是粗制滥造;抓热点、抢占发展制高点不等于可以毫无顾忌。作为一名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责任意识、细节意识、问题意识和精品意识,在书稿编辑过程中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提高图书质量,就编辑而言,责任意识是前提,细节意识是辅助,精品意识是保障。只有强化这些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图书质量”[9]。不论新媒体编辑还是传统媒体编辑,如果忽视了编校质量,就主动放弃了自己本该坚守的思想阵地、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值守。编辑只有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坚持值守,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以专业素质、以专业水平服务读者、引领读者,重构编辑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开拓创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五、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合作意识今天,随着社会大分工的成熟,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依靠个体力量很难实现更大的作为。例如期刊社一本期刊的出版,首先要做前期选题策划,对选题涉及的社会状况进行调研,然后反馈给编辑部汇总分析;选题进入编辑阶段后,文稿内容需要与作者联系沟通增删修改;排版时需要与美术编辑沟通商量版式设计,甚至与发行部、广告部的人员联系,强调推广宣传的亮点重点在哪里。可以说,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存在比图书编辑出版更多的环节和相关要素,涉及更多的部门和人员调配等集体合作因素。期刊作为一个集合体,需要目标一致,也需要步调一致,散而不乱,散而有致,围绕出版宗旨各司其职,最后完成印刷出版,将内容丰富生动、画面精美的不同开本的杂志奉献给读者。多而琐碎的编辑出版工作流程,有哪一项不是为人之道,有哪一项离得开人与人的配合?我国古代著名兵法家孙武早就说过:“上下同欲者胜。”合作,分工,再合作,统筹安排,精细打造,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下显著的行业特征。有学者谈及合作关系时说,在合作过程中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合作双方都是赢的。合作才能双赢,可谓一语中的。如今,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应该相信,不论技术革新到了什么程度,也不论人工智能、虚拟场景技术为人们能带来何种体验,编辑的主体性是不会发生位移的。有思想,有情感,会主动思考,作为编辑,其属性不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人们始终离不开以真实的自我与社会上真实的他和她,与一个个形形色色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共事、打交道,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不论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放眼世界也是如此,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处于互利互惠的合作发展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无论是出于经济目的还是政治目的,广泛联系,互通有无已成为常态。虽然网络上的虚拟交往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交往方式,但是现实世界中人的真实交往,仍是社会交往乃至世界交往的主流。因为人们早就意识到“人组成团体或某种联合,这既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优良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对于联合的需要不仅仅是出于生活上的相互依赖,还因为人类的自然性情和生活旨趣也依托于人类的联合。由此,人与生俱来是为社会而生的”[10]。诚如前所说,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因素,牵涉各种物件的使用,涉及与不同人的交往和联系,涉及人的情感交流,唯有尊重他人的差异,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秉持合作精神,才能达到共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理念。作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传播者,秉持文明理念,坚持合作发展理念,是编辑的责任,也是编辑的义务。六、编辑主体意识重构之创新意识1921年,美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他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理念。而后,罗伯特和史蒂芬在《创新经济学——全球优势竞争》一书中,又从经济角度为创新制定了准确的测度指标。为了振兴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罗伯特和史蒂芬关于创新的理论引起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关注,而基于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概念也深深地影响了编辑出版领域。我们认为,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创新概念,广义上讲,不仅是编辑个体为突破传统媒体时代的思想观念束缚、应对社会新挑战而作出的积极反应,也包含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对个体编辑而言,着重强调的则是如何触发新思维、新思想,建构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出版新理念,以自己的一系列编辑活动和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手段,实现编辑个体自我的生长和平行扩散,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结合时代变化,架构于时展的基础,组合与时代相适应的发展意识和发展理念。可以说,“创新是编辑出版人的职业之魂”[11]。例如,依靠大数据平台,谋求选题策划的精准定位,谋求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创办符合时代要求的特色栏目,吸引读者,摸索新的出版模式,进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往,编辑选题策划大多依靠经验积累、读者反馈、个人或集体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探讨,以及有目的的社会调研等活动,以确定选题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这种传统方式远不如依靠大数据优势,结合线下的实践活动,整合信息、择取信息更加有利和精准。再如,利用虚拟技术场景实现文本之间的切换,利用声影光电技术,将影像和文字相搭配,与图示相结合,使静态的语言文字跃动起来,改变以往常规静态的读文看图模式,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满足读者的要求,使传统的图文并茂模式变为图文影声光俱在的模式,给读者带来舒适的感受。重构编辑创新意识,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结合市场和读者的需要,强化编辑的主体性,使“期刊编辑作为信息制造者,其观念从传统的关注事实转变为关注价值,进而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策划符合读者需求的选题,并依照需求对象的特点,根据一定的顺序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与加工,借助新媒体技术,凭借自身的创新能力将其构建成有市场价值的数字期刊作品,以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12]。时展要求编辑勇立发展的潮头,不负文化传承人引领人的要求。编辑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做学术杂家,做复合型人才,做出版新技术领域内的行家。

1900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世界电影从此开启了新纪元。21世纪,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最新技术出现并得到应用,有声阅读、全场景阅读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世界各国的新闻出版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代。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一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动向,把握改革发展的契机,重构编辑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性,积极投入时展的行列,不落伍于时代,争取做一个富有时代创新精神,无愧于时展要求的合格编辑。

作者:冯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