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路径

时间:2022-10-18 10:48:52

导语: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路径

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了攻坚冲刺阶段。作为研究成果和科技创新的主要传播途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3]。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我国出版行业与国际接轨所带来的挑战、实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成为我国出版工作者关注的重点[4-6]。本文从8种典型的能源类刊物的出版周期、编委学科及地域分布、引用情况分析国内外同类刊物特点,以期为中国能源类科技期刊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和发展参考。

1能源类SCI刊物的概况

2019年,能源类SCI收录刊物共112种,影响因子排名最高的为《NatureEnergy》(46.495),而总引用次数排名位列前三的依次是《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PowerSource》,被引次数分别为12万次、11.8万次、11.6万次。2019年,能源类SCI刊物Q1区、Q2区、Q3区、Q4区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9.959、3.652、2.251、0.928。以下分别从主办国家、出版商、刊文量等方面分析能源类SCI刊物的办刊情况。1.1国家分布。能源类SCI科技期刊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但是绝大多数来源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科研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的能源类SCI刊物数量排名第一,占能源类全部SCI刊物的33.98%;美国紧随其后,占全部的26.21%;中国有6种刊物入选SCI,占总数的5.83%。在办刊水平方面,英国、荷兰所办刊物以Q1区、Q2区为主,整体办刊质量很高;美国、德国的能源类刊物分布得较为均衡;中国和日本的能源类刊物主要集中在Q3区、Q4区,水平相对较低,简单来说,这是文章外流、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出版商情况。能源类SCI刊物中,由国际三大出版商(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威利)运营的占全部刊物的55.34%。其中,爱思唯尔运营的刊物最多,共出版了37种能源类刊物,33种位于Q1、Q2区,整体办刊水平很高。此外,各大学会创办并运营的刊物数量也较多,占总数的14.1%,主要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美国化学学会(AC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以及美国物理学会(AIP)。这些学会创办的刊物水平也相对较高,多集中在Q1区、Q2区。1.3刊期情况。刊期既能反映刊物的刊文量,也能体现刊物所处的发展时期。位于Q1区的能源类SCI刊物多采用月刊或半月刊的模式;刊期为季刊或双月刊的多位于Q3、Q4区。在一定程度上,这体现了刊物的发展时期——季刊、双月刊多处于SCI收录初期,发文量较小,便于冲击高的影响因子;月刊、半月刊大多长期被SCI收录,具备一定的知名度,稿源稳定且质量较高,已进入了良性发展模式。此外,能源类SCI刊物的刊期分布还反映了期刊发展的进程。通常来说,创刊初期为保证稿件质量,大多期刊采用少量发文的模式,多位于Q3区、Q4区;随着曝光度及知名度的提升,期刊稿源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影响因子提升后逐步扩大发文量,最终稳定在一个影响因子和发文量均较高的理想状态。整体上,位于能源类Q1区的刊物,平均影响因子高达9以上,Q2、Q3、Q4区分别在3.6、2.2、1左右。同时,三种引用量最高的刊物均位于Q1区,这反映出本领域排名前列的刊物吸引了多数读者的关注和大量引用。在国家分布方面,英国、美国、荷兰占据较大优势,这样的数据符合科研水平的整体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是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的所在地,因此其能源类SCI刊物的发文量超过了德国和中国,占总数的13.6%。在出版商方面,爱思唯尔、威利和施普林格•自然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占据优势,位列前三。在刊文量方面,季刊数量最多,占比略高,双月刊、月刊紧随其后,半月刊数量较少,同时也有一些刊物采用单篇出版的模式,每年出版1期。

2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具体分析

21世纪以来,能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大量科研人员投入研究,优秀论文和刊物不断涌现。作为一个交叉学科,能源涵盖了广泛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化学、物理、材料、生物、机械等。相应地,各方向的刊物各具专业特色,编委及作者的地域分布也各不相同。为深入分析具体办刊情况,本文选取8种具有代表性的能源类SCI刊物,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8种刊物的主办单位涵盖高校、知名出版商以及专业学会,覆盖三大出版商、ACS及AIP两所刊物声誉较高的专业学会;第二,8种刊物分别由中国、美国、日本、德国主办,具有广泛的地域性;第三,8种刊物的刊文方向各有侧重,既有专注于新能源开发(氢能源、生物能源、太阳能等)的,也有侧重传统能源(石油勘探、炼制)以及能源设备(核电设施)的。以下从办刊模式、编委团队、作者分布等方面具体分析中外能源类科技期刊情况,为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的建设努力方向。2.1办刊模式分析。本文选取的8种能源类SCI刊物,每区各两种,具体办刊情况见表1。8种期刊创刊时间从1977年至2016年均有分布,专业特色及办刊模式各有侧重。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NatureEnergy》创办于2016年,为《Nature》系列刊物,延续了《Nature》专职编辑负责学术水平的风格,栏目设置宽泛,包含研究论文、分析、综述、观点、新闻动态、通讯文章、续议、评论文章、书评以及专题文章。排名第二的是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并由爱思唯尔出版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影响因子达7.216。该刊拥有庞大的国际顾问编辑团队,编委由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组成,按学科方向划分,分工明确,参与度高。据了解,《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办刊,主编为IEEE会员,同时设置栏目主编,编委会也由IEEE会员组成,人数较多,整体协同度高。《InternationalJournalofEnergyResearch》创刊于1977年,自1997年开始,其影响因子和发文量持续增长,该刊编委会设有6位副主编,分别负责不同的方向,以加强针对不同稿件的专业评审。《EnergyandFuels》是美国化学学会(ACS)的会刊,共11位副主编,2019年刊文量排在此8种期刊首位(1256篇)。《PetroleumScience》由中国石油大学主办,2009年被SCI收录,刊文量常年稳定在70篇左右,自2019年刊文量有所增加。该刊编委人数众多,主要由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组成,共22位副主编。《Journalof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编委会设1位主编,2位副主编,14位副编辑及一个由出版发行主管、执行编辑和编辑助理3人组成的期刊发展团队。该刊2010年被SCI检索,年刊文量维持在200~300篇,影响因子在0.9~1.6浮动。《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由日本石油学会主办,编委会由日本学者组成,作者也大多局限在日本,年刊文量在180~300篇,影响因子随刊文量增加而有所降低,自2013年起降低刊文量,影响因子回升至1.575。综合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办刊模式可知,科技期刊多采用“科学家办刊”的模式,由主编、副主编带领编委团队负责稿件的学术质量,组织专刊、专题。根据以上数据,专业出版集团表现突出,他们具有丰富的办刊经验,其自身知名度也便于吸引顶尖科研工作者加入;由于分支机构分布广泛,专业出版集团具有国际化程度更高的特点。此外,《PetroleumScience》《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存在共同的问题——编委国家分布较窄,集中在本国学者,这通常会导致刊物的影响力偏低。2.2编委团队及作者分布情况分析。本节分析8种刊物2019年的发文情况,统计编委国家分布及作者国家分布情况,从编委和稿源国际化方面分析刊物特点。为了清晰呈现编委分布是否均匀,笔者引入了国际编委占全体编委的概率(𝑃=编委总数−本国编委数编委总数),此数值越高代表此刊物国际编委数量越多,编委会国际化程度越高,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编委分布率多集中在35%~60%,国际编委占比不宜过低是各刊普遍遵守的原则。其中,个别刊物达到90%以上,也有例如日本的刊物《JournaloftheJapanPetroleumInstitute》的编委全部来自本国。中国的两种刊物《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都拥有相当庞大的编委会,并且编委来源国家相对集中,相较于日本,我国的两本刊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的,但是相比于欧美刊物,这两本刊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也侧面体现了我国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编委团队的国际化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在稿件来源方面,《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逊于欧美,本国稿件占比均超过50%。其中,《JournalofEnergyChemistry》2019年发表的中国学者的文章占比85.51%,仅次于日本刊物的87.18%。综上,一方面,我国能源类刊物编委及稿源的国际化程度均相对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已广泛占据了能源类科技期刊发文量第一的位置,这体现了我国能源科技软实力的增长,也侧面证明了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发展滞后于能源科技进步的事实。2.3高被引文章情况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最近五年高被引文章数排名第一的是《NatureEnergy》,共182篇。《EnergyandFuels》排名第二,近五年仅14篇文章入选高被引,我国的《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以11篇高被引文章位列第三。表3总结了8种能源类刊物近五年的被引情况,其中前7种刊物施引文献占比最高国家均为中国,也反映出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巨大投入和科研潜力。《JournalofEnergyChemistry》施引文献来自本国的比例高达87.72%,侧面反映出我国刊物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主办的另一本刊物《PetroleumScience》施引文献中来自本国的比例为65.15%,也处于较高水平。笔者认为,施引文献的国际化程度对刊物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可以体现阅读和使用此刊文章的受众群体范围。我国的两本能源刊物的施引文献多来自本国,这反映出目前我国能源刊物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因此,提高刊文水平和扩大国际宣传是两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整体看来,高被引文章数与刊物影响力、分区及影响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刊物创刊时间无关。其中,《NatureEnergy》文章质量出色,体现了行业引领地位,同时,由于其强大的宣传能力及创刊初期的高标准定位也提升了刊发文章的引用量。因此,笔者认为,吸引本研究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在刊物上发文、全方位打造旗舰平台是提升刊物影响力的关键。以上从刊物运营模式、编委会和稿源国际化、引用情况等3方面分析了8种典型能源类SCI刊物的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在办刊模式方面,《NatureEnergy》区别于其他7种刊物,采用了专职编辑负责学术水平的模式。这种运营模式广泛应用于《Nature》系列刊物,对刊物的把控度较高,但是此模式对专业编辑的要求极高,其他刊物难以效仿。第二,编委会和稿源的国际化程度是决定刊物整体发展情况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三大出版商占据较大优势,它们凭借分布在各国的分支机构以及覆盖广泛的推广渠道整合了全球的学术资源,在国际化方面领先于高校和学会刊物。第三,文章引用量是评价刊物的关键指标,体现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及受众范围。在这方面,8种SCI能源类刊物中施引文献占比最高的国家为中国的有7种,这体现出我国在能源领域极大的学术活力。同时,《JournalofEnergyChemistry》《PetroleumScience》在稿源和国际化方面表现略有不足,来自本国的稿件和引用量均超过50%,在国际化方面仍有努力空间,可以通过扩大宣传、定向约稿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水平。

3对我国能源类期刊的启示

3.1突破现有办刊模式,加速平台发展。本文选取的8种能源类刊物涵盖了目前广泛采用的3种办刊模式——高校办刊、学协会办刊和出版商办刊。这3种办刊模式均有优质期刊创办先例,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首先,目前我国能源类刊物多采用依托高校学术资源的模式,相比于其他刊物具有稳定的稿源和读者群,但这种办刊模式也具有地域及圈层的局限性。其次,出版商办刊适用于商业运营模式,这种模式分工与职责明确,由出版商整合学术资源,编委、作者及读者分布广泛,且流程标准化,便于管理和统筹。但是,出版商办刊的缺点也相对突出——创刊前期资金投入大,以盈利作为最终目的,社会服务属性较弱。此外,学会办刊的特点是专业性很强,稿源和读者基础强大,整体协调能力弱于出版商办刊。考虑到我国能源类期刊目前的办刊需求及整体环境,高校与出版商合作办刊的情况较为多见。这样的办刊模式利用了出版商的平台,虽然能够更快的进入国际视野,但是不利于期刊全产业链的规划与建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稿源外流、资金外流这种“两头在外”尴尬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出版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平台整合国内资源,接轨国际主流科研交流网络,以高水平的出版平台吸引高水平文章的回流,同时培育本土刊物,再通过本土的高水平平台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国际,一方面可以保证科技成果的渠道畅通,一方面也可以服务于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发展。3.2提振科学家办刊热情,回归学术期刊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主编及编委团队不仅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也掌握着刊物的发展方向。因此,调动科学家办刊的热情、完善科学家投入办刊的评价机制是推进学术期刊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把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同科学家的学术贡献评价体系挂钩,才能从根本上提振学者服务本国期刊建设的热情。就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我国每年投入到期刊建设的经费大多流向了海外出版商。笔者认为,或可把这些资金以项目申请或重点资助的方式纳入学者评价体系,或用于扶持有志于建设优质能源类期刊的青年学者,以此推动我国能源类期刊的建设。这样既能提升编委团队工作的热情,又能吸引能源学术界及全社会对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的关注。此外,科学家在办刊工作上的投入很难被量化并纳入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者办刊热情不高、投入精力不足的情况。如果每年的审稿工作量和在国内刊物发表优质论文的数量,担任国内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的工作成绩能被纳入评价体系,无疑能够从根本上让我国学者重视能源类期刊建设,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力量。3.3期刊结合新媒体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的平台,首要关注的是如何被更广泛的认识和使用。上文提到我国能源类科技期刊存在作者、读者、编委团队来源单一、国际化不足的情况,这些正是我国能源类刊物难以走出国门并占据国际科技主流平台的现实原因。科技期刊归根结底仍是传播媒介,因此,专业编辑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如何把优质的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广泛的介绍给受众。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便捷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个性化订阅模式、全覆盖媒体推广成为争取读者的关键手段。能源类科技期刊也应该摆脱出版周期长、呈现形式单一的局面,探索适合能源领域创新成果交流、科普能源知识的新的媒体形式。在这方面,《TransactionsofTianjinUniversity》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对刊物进行视频介绍,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推介交流平台。同时,为了回归高校办刊的社会服务属性,推出系列论坛、讲座,邀请能源领域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成果、介绍经验,并在国内外各大视频网站直播,这种方式不仅服务了国内能源领域的学者,也对外展示了刊物。此外,为了缩短出版周期,对已上线文章单篇推送,以电子书的形式及时、高效地与读者分享最新成果,这种个性化的推送,提升了读者黏度。通过以上手段,《TransactionsofTianjinUniversity》的下载率提高了190%,吸引了来自印度、摩洛哥、俄罗斯等国家的优质稿源,提升了国际知名度。

作者: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