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之学术性研究

时间:2022-06-12 05:24:07

导语:学术期刊之学术性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术期刊之学术性研究

[摘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内蒙古期刊中,《绥远旅平学会学刊》是一份由在北平求学的绥远籍学生们创办的研究内蒙古地区尤其是绥远省问题为主的综合性社科期刊,其办刊宗旨为传播文化、砥砺学问,并设立《学术》《论著》专栏,刊登了大量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的学术论文,故《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应属于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

[关键词]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学术期刊;萌芽

随着的兴起和发展,内蒙古的一批知识青年和省外求学的内蒙古籍学生,纷纷依托同乡会、同学会及学会组织,创办了《蒙古留平学生会》《绥远旅平学会学刊》《蒙古月刊》《励志月刊》《蒙古向导》《新蒙古月刊》等进步刊物。如《绥远旅平学会学刊》(以下简称《学刊》)系在北平的绥远籍学生约于1919年成立的刊物,是以传播文化、砥砺学问、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改良社会为宗旨,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及新思潮、新学说,研究内蒙古绥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实际问题的进步期刊。该刊除设立《评论》《会务报告》《文艺》《书报介绍》等栏目外,还设立《学术》《论著》栏目,用较大篇幅登载学术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兼具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很成熟的学术论文,故《绥远旅平学会学刊》应属于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在内蒙古期刊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起到了砥砺学问、传播学术的作用,其内容涉及绥远省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如在政治方面,有《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绥远政务的概观并对于当局者的希望———就吏治与自治而言》《所谓(帝国主义)》等文,这些文章关注绥政,评论制度,既批判监督,又建言献策,为绥远的政治改革开出良方。对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章如《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发展绥远农业的刍议》《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这些文章对绥远的经济现状进行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诸多操作性很强的建议。在教育方面,有《几个中国教育行政问题的讨论》《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等文,对绥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严密充分的论证,并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弊病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在《学刊》发文的有些作者在文学历史领域造诣很深,所发表的作品如《常平仓、义仓、社仓,清苗法之沿革》《魏晋南北朝之学校状况》《词的演变》《五言诗起源考》等,都是基于对大量古典文献进行研究而总结出的学术成果。除此之外,所刊发的学术论著还涉及管理学、哲学、法律、心理学等很多领域,选题切合实际,论证充分,在思想性、逻辑性、行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很成熟的学术论文,使刊物的质量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内蒙古期刊。

二、《学刊》刊发的学术文章的学术性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性的学问,学术文章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它的内容是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的特点。(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文章要客观地立足于实际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论证材料充分、准确、可靠,得出的结论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并能据此提出中肯、可行的解决办法。《学刊》中的论文多是学者们立足于所生活时代的社会现状,以社会上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多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和对策。如曾经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者张遐民,十分关注绥远实业,在《学刊》发表的《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从此次的整理说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等文均是针对绥远实业之弊病,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开出了治理良方。《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一文,是张遐民针对当时绥远省钞价格跌落而使民生凋敝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而著,是一篇思想性、实操性、结构性都成熟的学术著作。首先,作者深刻揭示了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原因,即各路军阀退踞绥远后,均以军阀的威力或政治名义向绥省唯一的金融机构———平市官钱局———进行勒索,从而导致平市官钱局资金匮乏而滥发纸币,最终造成省钞价格大跌。加之平市官钱局发行的纸币不与外省流通,在资金薄弱、范围狭小的情势下势必导致钞票价格跌落。其次,作者分析了省钞价格跌落带来的不良后果:运用推理分析法揭示了省钞价格跌落、物价上涨,必然导致民众利益受损、谋生困难的逻辑关系;运用调研法获悉在商会注册的商户由原来的1500多家已缩减至半,走贩外蒙、新疆的驼商由原来的十六七家缩减至不足十家等商业状况,得出了生产力减低、贸易停滞等不良影响。最后,作者对整理省钞、改变经济危机提出了现实的解决办法:(1)筹备现金,包括地方筹划和向中央贷借等途径。(2)变更官钱局的组织,使官钱局的行政与政府分立。(3)用限数兑现和分类兑现两种办法将准备金兑现。[1]以上三点都是依据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局而提出的具体明确的方案,作者还进一步论证了三种方案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强调了政务、财务公开和监管的重要性,可谓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论深刻,对策可行。1931年,绥远当局提出了整理平市票、稳定省钞的具体举措,但该举措诸多方面均不利民生、难以奏效,舆论界纷纷发文指责,对此,张遐民又发表《从此次的整理说到今后平市票的前途》一文,通过分析研究后就当局举措发出议论:首先,作者用采访调查法总结了票价低落给地方民众带来的痛苦,说明了钞票价格稳定的重要性,间接地指出了混乱的政局、腐败的体制是导致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其次,作者对省府颁布的整理平市票的办法提出了三点忧虑:(1)平市的旧账不公开宣布难以提高人民对票价的信用。(2)现存的准备金额较旧票的票面额相差甚远,将来恐难维持票面一定的价格。(3)省内其他不兑现纸币的票面额已经超出新钞票面额数倍,将引起恶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作者从平市的组织、现金的筹备、收兑旧钞及发行新钞的方法三个方面给出了稳定平票的举措。[2]该文从立论上讲是针对绥远当局调整平票的具体举措,在对策方面是对《绥远省钞价格跌落的因果及今后整理的管见》中所提方案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两篇文章可洞见作者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水平,不仅是对民国时期绥远金融局面的深刻阐释,也是绥远学术史上的不朽之作。此外,在《抵制日货声中我们应如何推进绥远的毛织品》一文中,张遐民通过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了绥远省毛织品不发达的原因,如机器不良、产品不精、价格高昂、成品不多、运费繁重等,但主要原因是绥省当局者对毛织业不提倡、不鼓励、不引导,指出了绥远当局者变动频繁,每每上台后都大唱“振兴实业”“开发利源”的高调,却不去落实,揭露了统治者愚弄百姓、吹嘘功绩的虚伪做派。作者继续阐释了毛织品对绥远实业的重要性,并指出现实路径:在积极方面,政府应创办小规模的毛织品工厂,在平津等地设立分销所,量情减免毛织品运费;工厂应改用毛织机器,充实工厂资本,雇佣熟练工人。在消极方面,政府应令地方各官署人员一律穿用毛布,施行奖励办法,聘用专家改善牛羊种子;工厂应该顾及信用不要轻易动摇价格,合聘专家以便随时指导,成立设计委员会和检定委员会。此外,还应该抵制日货,使绥省毛织品得以推广。[3]可见,该类学术文章是建立在对当时的行业现状有深刻了解、有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分析,是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反复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的力作。(二)创新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及学术论文的价值和生命力,需要研究成果有新意,具体表现在: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或者发前人所未发,对前人不曾发现或探讨的问题提出质疑;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维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用最新的实践,针对不同表现,提出新意,填补研究领域的空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分裂混战、列强入侵的局势下,绥远社会动荡,政局混乱,兵匪交加,天灾人祸频仍,实业不兴,民不聊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入中国,冲击和影响着学者们的思想,有志学人对家国苦难深感忧虑,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和丰厚学养让他们纷纷从专业角度对社会弊病进行深入剖析,撰写深刻的理论文章为家国命运谋求治理良方,可以说,此阶段发表的学术论著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多为发前人所未发,其创新性毋庸置疑。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农村推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合作运动,由此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各类农村基层合作社。合作社的类别涵盖较广,分类标准也不同。学界对于不同政党,不同社会团体组建的合作社进行了很多研究,王泉的论著《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农业金融十年计划与绥远合作运动》,选取绥远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一个案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合作运动给与现代经济组织的变动》[4]追溯了合作运动的国际缘起,分析了合作运动历史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合作的定义、性质、法制,并据此对中国现行的合作社进行分类,分析了其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制度、分配制度、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带来的影响。《农业金融十年计划与绥远合作运动》一文,作者介绍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原因及农村合作运动的现状,将农业银行和农民银行进行了比较,认为当时绥远成立的由私人集资和公款联合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实则与《合作制度法》背道而驰,因此,应取消绥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省赈务会,请求中央拨款补助,以《农业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办法》为准则制定金融振兴计划,并筹备由公款创建的农业银行和绥远省农业金融委员会。[5]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弊习在的家庭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张恺然发表了《急应改良的几个家庭问题》,指出来家庭破产的主要原因:(1)遗产制之弊,即遗产传子孙,但子孙不上进者会滋生懒惰习性,甚至会成为社会败类。(2)大家庭同居之弊导致家庭秩序难以维持,权利稍微有出入便生冲突,导致婆媳抵牾,妯娌不和,兄弟不亲。(3)婚姻专制之弊,即父母包办的无爱婚姻使青年倍受摧残。(4)受过新思想洗礼和新式教育的年轻人,具有自由、理想化的婚姻恋爱观,处理家庭矛盾时容易产生消极绝望的心理。[6]此外,作者还依据实际情况列举了当时婚姻的四种组合方式以及财产划分方式,例证翔实,材料充分,具有说服力。最后,作者针对导致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办法。(三)理论性。理论是在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客观规律和经验,是实践的凝练、提高和升华,最终用于指导实践。学术论文的理论性体现在对一系列问题和材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炼出普遍的客观规律,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学刊》的作者无不是生长于斯,对社会环境有切身的体会,对自己学习研究的领域有着清楚的研判。曾就读于绥远女子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的卜效霞先生,对中国以及绥远的教育现状有全面的了解,曾在《学刊》上发表了数篇研究教育问题的学术论著,如《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怎样发展绥远的女子教育》等。当时封建落后的中国家庭观念认为,男子的最高追求是扬名立万、光耀门楣,只求个人荣华富贵,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危;轻视女子,认为女子本来属外,只需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必接受教育,也无所谓人格;抹杀儿童的天性,过早教育其谙于世故,致使儿童“少年老成”。对此,卜效霞在《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及今后建议的刍议》中批评了这种错误教育观念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阻碍作用,阐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应自然化、科学化、社会化,应教授子女知识,重视对子女健康、健全的人格的培养,使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对于中国学校教育落后的原因,卜效霞将其归结为三点:(1)财政方面,当时中国社会政局混乱,军阀因利害冲突连年混战,财政主要用于军饷,无暇为教育拨款,抹杀了教育的生机。(2)观念方面,受传统的“礼义”等观念影响,中国教育缺乏科学精神,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3)办学方面,学校营利目的强,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也不能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计划。学校软硬件设施较差,教师待遇难以保障,没有施行西方国家的强制义务教育制度,小学教育不普及,职业教育未出现。据作者引用的教育部调查数据,当时中国共有三千七百一十九万学龄儿童,受到学校教育的仅有四十三万人,受教育比不足1.5%,可见中国的教育落后状况。同时,作者还将中国教育状况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病态。对此,作者认为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应该顺应二十世纪的时代潮流,在思想、理论、行动上做合乎时代需要的教育。因此,作者提出了统一教育制度,施行强制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独立等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重大教育改革举措。[7]除此而外,针对当时国民政府提倡的改革县政方针,张遐民发表了《县政府在训政期间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他依据百姓遭受的剥削和苦难以及县政腐败的现状,犀利地指出了封建官僚体系下的县政长官们盘剥百姓只求升官发财的本质特征,国民党集团施行独裁统治,与孙中山《建国大纲》中要求的“民权有所托付,主权在民”之教义背道而驰,直接指出国民党的训政是失败的事实。[8]绥远省设立了县政研究会,李启元发表了《绥远县政研究会与裁局并科后之旧行政效率问题》一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国成立后,鼓吹由专制变为民主,但是却一如旧观的真相,政治上没有任何进步。他指出行政改革之研究为现在中国政治上最迫切的需要,地方政府“裁局并科”不应是简单的形式变化或者粉饰门面,要成立行政研讨的机关,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效率。[9]这些文章都能穿过事物的表象从理论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综上,《学刊》中登载之学术论文均能立足现实问题,透过庞杂的社会现象和所掌握的材料,揭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关系,以专业知识和洞察力得出深刻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与结论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已具备优秀的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而以大量篇幅刊载该类学术论文的《学刊》可视为内蒙古学术期刊的萌芽。

三、民国时期内蒙古学术期刊的特色

(一)纯学术性期刊与综合期刊之间的界限不清晰。民国时期是期刊的萌芽、起步阶段,许多期刊在内容上介于宣传与学术之间,除登载学术性的文章外,还登载行业法令政策、通讯、时评、文艺作品等内容,纯学术性期刊与综合期刊之间的界限还不是十分清晰。但是,学术发展的过程,是由粗疏而趋于精微,由综合而趋于专业的,内蒙古的学术期刊也符合这一发展规律。(二)学术发展不平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多。民国时期,内蒙古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统治当局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是研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居多,自然科学的成果较少。(三)立足内蒙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民国时期内蒙古期刊立足本地,注意普遍理论与内蒙古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内容上与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四)以救亡图存、振兴家国为己任。在对外抵御外辱,对内呼唤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思潮中,内蒙古有志学者以救亡图存、振兴家国为己任,研究并登载大量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讨论国家和故乡建设的理论文章,以唤起学界乃至全民族警醒,为家国振兴建言献策、寻求良方。(五)期刊出版不稳定,存续时间短暂。民国时期,登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多依托学生组织,如《绥远旅平学会学刊》依托于绥远旅平学会,《蒙古留平学生会》依托于蒙古留平学生会,《蒙古月刊》依托于蒙古文化改进会等,这些学生组织创办刊物,几乎得不到官方资助,所需经费全是学生们采取各种方式募集而来,过程艰难无保障,所以期刊出版不稳定,时断时续,多数存续较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部停刊。由于期刊创办者多是外地求学的学生,所以该类期刊的出版地均不在内蒙古。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学术期刊,处在新旧交替的变革时代、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虽然存续的时间较短、数量不多,但它努力介绍国外、省外先进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思想,反映内蒙古各行各业的学术研究及实践成果,对促成内蒙古各行业学术讨论风气、增强学术研究气氛及深化学术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李泠波 单位:内蒙古社科联学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