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编辑看期刊编辑

时间:2022-04-16 03:45:46

导语:从图书编辑看期刊编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图书编辑看期刊编辑

就目前来说,图书和期刊仍然是传统出版物最主要的形式,是当今社会传播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的重要工具。图书编辑期刊编辑之间有着很强的共性:从编辑主体来看,都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常识,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里,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运用能力;从工作内容来看,都要进行选题、组稿、审稿等编辑出版方面的业务工作。但是因为期刊和图书毕竟是两类不同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体形式,从图书编辑的视角来审视期刊编辑,会发现后者具有自身的独特规律和功能属性,是包括图书编辑在内的其他编辑不能轻易胜任和取代的。为了论述方便,本文所指期刊主要是就学术期刊而言的。

一、期刊编辑的主体性更强

与图书编辑为作者做嫁衣裳相比,期刊编辑更像是为期刊做嫁衣裳,因为期刊编辑是围绕一本期刊展开工作、根据刊物的宗旨和定位来组织稿件。虽然每一期只能刊发18-20篇,但是期刊编辑却要在审阅大量文章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学术价值和独特见解的、符合刊物发文范围的文章来。期刊编辑每天要审阅大量来稿,这些稿件,不管是期刊编辑自己约来的,还是作者投到投稿邮箱的,抑或通过专家推荐过来的,期刊编辑出于学术责任感,都要进行认真的审阅,用苛刻、挑剔的眼光甄别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来。这也要求期刊编辑在选稿时要具备一双“慧眼”,眼光要高、眼界要开阔,甄别挑选出符合期刊品质的文章。学术性、创新性、符合刊物发文范围,这三者中只要有一项条件没有达到的稿件就不能采用。所以,期刊编辑常常会遇到千方百计约来的好文章,因为与刊物发文范围相去甚远而不得不退稿的情况,写退稿函也就成为期刊编辑工作的常态。相比较而言,图书的选题界限要明晰得多,一家出版社的出版属性、一个部门的业务范围、每位编辑的岗位职责,基本是明晰的、固定的。以笔者所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为例,从属性来讲,高教社是以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教材为主要出版范围的教育类出版社,因此所设部门基本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学科大类来划分和命名的,而编辑岗位更是按照为具体的学科来细分的。编辑策划选题的主要依据是高校开设课程的类别和名目,作者也基本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大学教授为主,课程、教材和作者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选题策划的针对性非常明确,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也有固定的课程大纲为遵循,而且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编辑都要参与,有经验的编辑会随时与作者沟通,避免书稿“跑偏”的现象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选题意图不符或者因质量不合格而退稿的情况发生。与图书相比,虽然一本期刊也有相应的学科界限和固定的作者、读者群体,但是期刊的定位还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期刊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承载着编辑的人文境界和审美理想,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稿件审理过程中,是否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融入其中,关系到所编辑期刊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特别是作为期刊核心主体的主编,对于期刊的学术建设和方向引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期刊的学术地位和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与作为办刊主体的主编的学识、眼光乃至为人处世的格局和境界等有着很大的关联。“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公布和公开学术成果的阵地,还会承载主编所关怀和关注的人文境界和审美理想,使学术期刊因蕴含有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而超越一般学术期刊的思想性和价值观,以此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研究深度和学术研究水平。”[1]学术期刊的风格会受主编为人为文风格的影响,期刊的发展方向与主编的办刊理念、价值取向紧密相关,甚至期刊的学术品位、学术研究深度以及学术研究水平,也会受到主编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的影响,主体性地位由此鲜明地显现出来。

二、期刊编辑的工作节奏更快

借用体育上的跑步赛事来比喻:图书编辑就像长跑运动员,需要的是耐力和持久性;图书期刊编辑就像短跑健将,需要的是速度和爆发力。图书和期刊具有不同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的工作节奏也不尽相同,对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的编辑力要求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图书大多是对知识经验的保留和传播,较期刊而言,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节奏缓慢,图书编辑的自由度和出版自主性也相对较高。图书的出版虽然也有年度计划、三年(或五年)规划等,且属于不定期出版物,但一般不会严格限定到某个月,甚或某一天,图书编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某部图书的出版时间适度提前或延后,都是容许编辑根据市场规律灵活调配的。这种不定期的出版行为,虽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那么严格,但是因为编辑加工量较大、时间较长,需要编辑有效调整工作节奏和精力的投入度,备足能量打“持久战”。若编辑的功力不到、后劲不足,图书能否按时出版、图书质量是否合标等,都可能会大打折扣。与图书不同,期刊是有固定的版式和名称,周期性和时效性是其主要特点。期刊具有周期性,一般分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和季刊等,其出版有着严格的时间节点和固定的循环周期。就时效性而言,期刊虽然不像报纸\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那样快速、及时,但是学术期刊是引领学术研究的前沿话题、发表学术成果的最高平台,期刊编辑需要对学术热点、前沿课题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敏锐地捕捉到学术界正在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经过主编的组织与策划、编辑的约稿组稿,及时将上述研究成果出版,从而促成新的学术热点的形成。期刊只有具备了对前沿热点问题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学术地位,更好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三、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审读更精

这些年,出版行业提倡工匠精神。在笔者看来,工匠精神运用到期刊编辑身上一点儿都不为过。期刊编辑大量不为人知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从众多来稿中,通过仔细审读,“大海捞针”般筛选出有价值的稿件。期刊编辑可量化统计的工作量很少,一年的审稿量算下来可能都没有一本图书的多,但是编辑在筛选稿件过程中做的大量“无用功”,编辑在每篇文章中投入的时间和心血,都是无法量化的。一般来说,图书编辑只需要承担编辑的工作就可以了,校对由专门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而且各负其责。如果一本书出了编校问题,通过查原稿、查清样上不同的颜色笔迹,很容易判断出是编辑的责任还是校对的责任。而且校对人员的工作只是编辑人员工作的辅助,知识正确与否(校对错)、清样与原告是否一致(校对错),校对人员的职责在于发现问题并在文稿处用铅笔标注出来,改与不改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编辑人员手里。而期刊编辑是“七分编辑三分校对”,往往兼编辑、校对工作于一身。审稿只是期刊工作的一个方面,校对工作也是保证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且付出的工作量与审稿工作是同等的。清样核红容易出错,改红又容易出错,校对时改动较大的地方,又是差错的一大来源,尤其是三校样到付印清样这一道关,如果改红没有改过来,责编又没有核出来,更容易出错。所以,期刊编辑校对稿件也是最紧张的时候,因为期刊不可能“二次重生”,只能在这个环节最大限度做到“完美无缺”。优秀的图书一般都可以重印、再版,但是再核心的期刊也都是“一版定终身”。图书出版后编辑会及时进行挖改,以备下次重印时将错误改正;但是期刊就没有这个“改过”的机会,每期期刊只能出版一次,不会发生重印、再版行为。而且由于期刊是非连续出版物,其远远高于图书的时效性、每月或每季度准时出刊的快节奏性,使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要比图书来得快,反响也更强烈。所以,期刊编辑要竭尽全力做到“零差错”。这对期刊编辑的编辑素养、编辑能力和责任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期刊编辑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敏感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要有精湛的选题、审稿和编辑加工技能,对稿件的加工要尽力做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四、期刊编辑的团队合作能力更强

一本图书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一般来说,责任编辑会对图书“从头跟到尾”,进行全流程的协调和全方位的管控,统筹协调前期的审读加工和后期的生产印制,甚至宣传营销等各个环节。因为,图书编辑更像是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一本期刊则是由若干栏目组成,分属不同的编辑来负责,每一期都有一个执行编辑来统筹协调各栏目编辑的工作。期刊的每一期文章看似篇篇独立,却是“形散而神不散”,要围绕期刊定位这个“大局”来组织、来布局。为了将期刊合成一本有高度关联性的整体,栏目编辑必须协同作战,把看似无序、独立的一篇篇文章组合成一本有生命有温度的刊物,使内在的文气相通、高质量的学术性一致。所以,期刊单凭一个编辑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求每一个栏目编辑都要有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以期刊为核心,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保持高度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才能够较好地完成编辑、校对和出版工作。

五、期刊编辑的学术功底更硬

学术期刊作为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要求编辑要“准确把握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术动态,掌握国际前沿话题,并具备与审稿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2]。虽然学术期刊的读者和作者群体都很小,但都具有相似的专业和研究背景,也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造力。因此,相比图书编辑而言,期刊出版对期刊编辑的专业技术和学术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期刊编辑具有较强的学术功底和创新性的学术眼光,善于发现学术话题、引领学术发展,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打造期刊的品牌效益。一般来说,某一领域的阶段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都会首选期刊作为载体与读者见面,直至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全面系统地以出版学术图书的形式将科研成果展示给读者。这就要求期刊编辑要致力于发现前沿和创新的理论观点和学科热点,一方面,期刊编辑要积极学习新知识、有效拓展知识面,要具备前瞻性的学术眼光不断发现学术领域的前沿成果;另一方面,期刊编辑要能够从不同层面来确定探讨的主题,适时引导学术争鸣,确保每一期刊发的文章、探讨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期刊编辑要积极参加各种行业或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各学科领域前沿的学术或文化动态,进而辐射整个行业、学科或领域[3]。总之,期刊编辑要时刻了解学术动态、把握学术前沿,积极倡导学术正气,从实际出发及时捕捉热点、焦点内容,随时发现有价值的选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涵养,具备与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期刊编辑也要抽出时间去写写文章,只有亲历文章的“诞生”过程,才不会滥施刀斧、无知妄改,按照个人的好恶去“改造”文章,才能使自己编辑出版的刊物真正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作者:云慧霞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编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