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的贡献研究

时间:2022-04-02 04:58:06

导语: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的贡献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的贡献研究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2],笔者在前期研究也发现,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期刊落后于相应学科的发展,且对ESI学科的贡献是发文贡献度大于被引贡献度,部分新刊由于回溯年份短,对学科的贡献尚未充分体现。近年来,中国高校期刊被SCI收录的种数逐年增加,且新刊发展态势良好。本文拟就高校新刊对学科的贡献度做一研究,并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更新,探讨是否回溯年份增加,新刊对学科的贡献度随之提升,以期为高校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客观的数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6—2018年中国高校新被SCI收录的14种期刊信息,进一步对文献[3]中的42种高校期刊做跟踪比较研究。1.2研究方法。利用ESI数据库查询各期刊主办高校的ESI具体学科;利用InCites数据库,查询期刊所在的ESI学科和CNCI值,高校在该学科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CNCI值,以及高校的该学科在主办期刊上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CNCI值(年份设定为2009—2019年)。贡献度计算公式见文献[3]。

2结果和分析

2.1高校新被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分析。首先对2016—2018年中国高校新被SCI收录的14种期刊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新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高,14种刊中13种刊的影响因子超过1,最高的达5.534。有4种期刊的CNCI值超过1,最高的达1.57,为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HorticultureResearch》;但11种期刊的CNCI值低于学科的CNCI值,差距最大为1.12。本研究较之前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即期刊中学校文章的CNCI,发现14种新刊中仅4种期刊的学校文章的CNCI高于期刊的CNCI值。14种刊数据起始年份最早的为2013年,虽然回溯年份不足,但部分刊对学科的贡献度较大,例如,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Asi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分别为4.1%和2.5%,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HorticultureResearch》,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分别为1.4%和1.3%,上海大学主办的《AdvancesinManufacturing》,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分别为2.1%和0.6%。此外,除了一种期刊持平外,其他13种期刊的发文贡献度均大于被引贡献度。2.2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跟踪分析。对高校主办的42种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见表2,42种期刊中有34种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较2016年有所提升。此外,42种期刊中仅14种期刊的学校文章的CNCI高于期刊的CNCI值,4种持平。和文献[3]数据相比,发文贡献度上升的期刊有10种,分别为2009年1种、2011年和2015年各1种,2012年4种,2013年3种;被引贡献度上升的期刊有18种,分别为2009年6种,2010、2011和2015年各1种,2012年7种,2013年2种。可见,新被SCI收录期刊随着回溯年份增加,对学科的贡献度相应提高。2019年,7种期刊的被引贡献度大于发文贡献度,较2017年增加两种;5种期刊的CNCI值高于学科的CNCI值,较2017年减少两种,这5种期刊的数据起始年份分别为2009和2012年各两种,2013年1种。

3讨论与建议

3.1高校新被SCI收录的期刊发展态势良好,但仍落后于学科发展近年来,出版机构以大学为主的SCI新收录期刊明显多于学协会或研究机构,可能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大学结合“双一流”建设,高度重视创建世界一流学术交流平台并取得显著成效[4]。本研究也发现,高校近年来新被SCI收录的期刊发展态势良好,在之前被SCI收录的42种高校期刊中,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上升的期刊主要集中在相对较晚被SCI收录的期刊,这和数据回溯年份长短有关,同时也说明其他大部分期刊进入了平台期;14种2016—2018年新被SCI收录的期刊在有限的回溯年份中也对高校学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也可以看到,高校主办期刊的影响力仍落后于学科的影响力,42种期刊中仅5种期刊的CNCI值高于学科的CNCI值;此外,虽然14种2016—2018年新被SCI收录的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高,但仅20%的期刊CNCI值高于学科的CNCI值。表现较好的期刊有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Asi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该校药理与毒理学学科自2018年1月起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该刊的成功创办。3.2建议高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创办新刊。有专家指出,要把创办“高精尖”科技期刊作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突破口[5]。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6]。截至2016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4个,其中高校占比接近70%[7]。有专家指出,我国旺盛的“论文生产力”未能转化为“期刊生产力”[8],因此,建议高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创办新刊。例如,本研究中,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HorticultureResearch》依托该校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专家办刊,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功推动了该校农业科学在ESI千分之一排名中的上升。又如,江南大学依托该校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FoodBioscience》,该刊成功创办后同样也推动了该校农业科学在ESI千分之一排名中的上升。高校还可支持高水平英文国际期刊择机创办英文子刊或新刊,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在创办了Q1区期刊《HorticultureResearch》后于2019年又新创办《PlantPhenomics》,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优势学科支撑,加上专业的科学家办刊,该刊前景可期。加快建设承载一流学科成果的一流学术期刊,还能助力一流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评估,强化传统学科建设,筑建学科高峰。3.3高校期刊应争取校内的优质稿件,加强与校内学科带头人及青年英才的实质性互动。本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在主办期刊上发文的影响力要低于期刊的影响力,普遍情况是高校的学科影响力大于期刊影响力,期刊影响力大于本校论文影响力,也就是说高校主办期刊争取不到学科的优质稿件,这说明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促模式还未形成。目前,高校主办期刊的送审模式主要还是编辑送审,加上没有严格的终审机制,所以造成人情稿屡禁不止。建议高校主办期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学科编委(Associateeditor)送审模式,严把校内稿件的质量关,坚决杜绝人情稿[9]。部分对学科贡献度接近0的期刊,说明学校内的编委都不给期刊投稿。建议高校期刊要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关注校内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进展,吸引校内学科带头人及青年英才等有实际参与度的专家进入编委团队,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和沙龙为校内专家搭建交流和宣传平台,绿色通道发表校内专家的原创性高水平论文。加强与校内学科带头人及青年英才的实质互动,以期在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能解决主办期刊对学科发文贡献大而引用贡献小的矛盾。3.4高校期刊应合理看待学科贡献度值,通过吸纳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打造学者心目中的权威期刊。高校主办的优秀期刊早已不限定于学校的发表范围,本研究专注于高校期刊对学科的贡献度,但贡献度为多少才算合理,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贡献度过大,说明期刊的稿源地域乃至国别多样性不够,称不上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贡献度过小,说明期刊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吸引本校的稿源,远滞后于学科发展。因此,贡献度是一个平衡值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对其高低进行判断。毋庸置疑的是,高校期刊要打造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要能够吸纳世界一流科研成果。毕竟,一流的学者并不仅仅看期刊影响因子,更注重刊物的实际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目前,国际上像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有多种老牌经典的权威期刊,但国内高校主办的期刊,由于起步较晚,吸纳全球领域的优秀稿源能力不足,能够成为国际学者心目中的权威的期刊尚不多见。建议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还是要以争取国内外优质稿源为第一要务,一方面提升校内优质稿件对学科的引用贡献,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学科热点,争取首发权,引领科技源头创新,以期打造出学者心目中的权威期刊。3.5主办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应纳入学科评估体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学术期刊单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机构中的位置存在差别。据报道,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数量显著高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数量,但与其一流学科的匹配度并不高,“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办和发展与一流学科相匹配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中、英文专业性学术期刊势在必行[10],让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与“双一流”建设相向而行,同振共鸣[11]。在2019年11月6日的《关于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进行公示的通知》中,高校主办的多本期刊入选高起点新刊类项目,如山东大学的《仿生智能与机器人》《化学物理材料》和《急危重症医学》、清华大学的《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英文)》和《国际肝胆健康(英文)》、北京理工大学的《类生命系统》和《无人系统》、重庆医科大学的《基因与疾病》、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信息处理》、温州大学的《碳能源》、华东师范大学的《统计理论及其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针灸和草药》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文化》。其中,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天津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高校将主办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纳入到学科评估体系中,通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的贡献还体现在引领创新、培育人才、监督示范、促进传播等各个方面,期待在双一流建设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互融共进。

作者:丁佐奇 李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