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出版局限性
时间:2022-06-29 02:41:08
导语:学术期刊出版局限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术期刊(academicjournals),作为一种由专业人士撰写,并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以原创性学术论文、研究型学术报告、总结性综述文章或书评为主要题材的期刊杂志,其读者对象主要是相关科研领域的专业学者,是对学科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性展示。近年来,新媒体浪潮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学术期刊出版已经从单刊印本形式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学术期刊APP是学术期刊与应用程序技术的结合,是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向移动设备的延伸,是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阅读的新媒体学术期刊形式,能够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碎片化阅读、高效的信息整合以及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APP优先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大众化媒体出版形式,是“互联网+出版发行”的表现形态之一。①APP优先出版①作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向网络出版转变的新方式,具有面向社会化读者群体的传播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术作品的影响力。②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术成果的出版时效,而且更容易把握读者需求,使学术刊物出版定位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更具人性化,还可利用国际互联网面向海外吸收高质量的跨境稿件,并将期刊出版发行引入资本运营机制,提高出版发行产业的文化服务质量。可以说,与传统出版方式相比,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具有诸多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③,然而在现实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APP优先出版难与现行职称评价认定体系相对接、在网络出版发行和阅读应用中仍存在版权侵权风险、政府对APP网络出版发行平台监管不严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困扰着APP优先出版产业的发展。为推进APP优先出版发展,推进学术期刊出版发行产业创新发展,应当立足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决APP优先出版在版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APP优先出版的发展促进机制。
一、学术期刊APP出版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应运而生,逐步成为学术期刊发表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介载体并在受众中得到广泛认可。④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作为网络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备受瞩目。目前,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主要具有三种形式:(1)独立于印刷版期刊形式之外的APP;(2)对阅读平台进行整合开发的期刊APP;(3)阅读期刊的社会化APP。⑤虽然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在文学文艺类期刊出版发行中已占有不小比例,且其大众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因此,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接收终端应用于学术期刊的网络优先出版是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在网络出版中,发达国家先行一步。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已走在APP优先出版的行业前沿,多年前便已开始实行学术期刊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双轨并行模式,即在一本期刊出版中同时采用网络版和纸质版两种方式,且网络版出版在时间上早于纸质版。⑥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在发达国家的整个学术期刊出版业态中,约有87%的人文社科类期刊和近97%的科技和医药(STM)期刊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还利用网络平台优先出版,让读者用户可以在线阅读,甚至可以下载存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使研究者及读者能够在学术期刊的阅读使用上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大力推动了学术科研成果的社会共享。
二、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势所趋。早于2010年,国务院便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阶段的末期,建立年产值超百亿的10家左右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使数字出版总产值提升至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到2020年,基本完成向出版数字化的转型。①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是出版数字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响应了国家号召,顺应了形势要求。但学术期刊由于在技术、人才和观念上仍存在一些约束限制,APP优先出版暂时处于滞后于传统出版形式的发展状态。②制约APP优先出版发展的因素,既有出版社、作者和读者层面的一般性问题,也有版权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等特殊性问题。③(一)学术期刊APP出版中存在的常态问题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因其交互性强、个性化服务和时效性强等优势而在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然却仍严重滞后于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中受制于出版社、作者和读者等相关因素。目前,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在发展中仍面临如下几个常态问题:1.出版社在转型中面临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压力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给出版社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出版社纸质期刊的出版流程一般为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和稿件审读。如果学术论文质量不合格,则稿件被退回作者处修改。修改后的稿件再经三审三校后才能确定是否刊发。某期学术期刊编辑好后,印刷厂排版印刷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最后,学术期刊的电子版由编辑在自办网站或交给第三方网络平台。可见,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流程比较固定,在审读校对过程中程序严格,职责分明,且出版发行离不开纸张的使用,仍属于传统出版印刷业。APP优先出版则与之不同,打破了论文审阅、稿件修改的传统模式,一般要对文章编码格式、上传等按要求进行编辑,技术含量增加。一些网络技术水平不高的编辑,难以胜任APP优先出版工作的技术需要,所以该出版模式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④然而,大多数学术期刊为事业单位,编制偏少,需要编辑身兼数职。一些资历颇深的编辑,一般在高校担任教学职务且为专业领域内权威专家学者,但因缺乏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培训而难以符合APP优先出版的技术要求。新入职员工虽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能力,但对学术文章的专业领域不够熟悉,文章学术水平和对学界动态的把握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对学术文章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做出专业判断。对于学术期刊来讲,推行APP优先出版的最终目的是让期刊得到读者的认知认可和肯定,让投稿者更加信任和理解,以便吸引更多的优质文章,从而保证其出版内容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并通过APP优先出版面向大众的市场优势获得收益,以维持期刊的生存并促进其发展。[2]目前,统计结果显示,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内容的数据收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比如,一些学术期刊甚至是一些知名期刊时常被发现,在提供全文的数字版学术论文中,存在缺年、月等现象。[3]学术期刊作为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载体,其网络出版数据库不精确、不完善等问题大大制约着读者对学术期刊的阅读应用。因此,出版社应当加大对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内容和质量的把关,在内容、技术等方面建立严格有效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和编辑质量控制规程。另外,出版社还要加大APP优先出版的宣传力度,让更多读者下载使用,享受APP优先出版带来的便捷,提升优先出版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同时,出版社对员工培训不足,甚至是一些热衷推行APP优先出版的编辑也对APP优先出版的技术要求及运作程序缺乏足够认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4]因此,出版社需要增加对学术期刊编辑APP优先出版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使以编辑为核心的员工队伍具备相关知识技能,使其成长为APP优先出版的实践者、使用者和传播者,更在APP优先出版中为出版社与作者、读者架设起顺畅的沟通桥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2.作者面对网络出版论文难以获得成果认可的窘境对于作者来说,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学术期刊APP上优先出版,表明其自身从事脑力劳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编辑认可,有利于增加专业研究领域中新观点和新知识的传播,同时也将网络出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大缩短了成果发表与读者读取间的时间差,也为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者们第一时间掌握科研最新动态,把握学术探究方向,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职称评审认定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学术科研文章是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审核标准。因此,学术文章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展示其专业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然而,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申请科研基金等,单位或国家对科研文章的认定,均以纸质印刷版文章为依据,且量化标准中对质和量都有明确要求和规定。APP优先出版的文章,虽使作者论文刊发的首发权得到保证,但在职称评审中缺乏公信力,难以被职称评定部门认可,导致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难以获得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成为该出版形式发展中面对的瓶颈之一。[5]3.读者虽有阅读需求,却对学术论文的网络阅读相对陌生APP优先出版可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学界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目前,我国应用网络出版的平台中比较著名的为中国知网的APP优先出版。通过中国知网,世界各地的学者用户能同步下载使用中国知网上所有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硕博论文、学术报刊等最新文献。目前,中国知网已开APP阅读客户端,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将电子版论文送达用户。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有阅读需要的读者其实对这些渠道并不熟悉。因此,APP优先出版应用推广依然需要平台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具有阅读需要的读者知道、认识、了解和使用APP优先出版刊发的电子论文。(二)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发展面对的版权保护难题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科研工作者在对成果进行论文总结时需要借鉴和使用前人相关知识成果,对既有学术科研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和引用,而对既有成果的参考一般需以“引用”形式在文中标注。[4]“引用”不规范也成为版权保护中面对的重要问题。其一,计算机技术普及使文章的复制整合和传播应用变得更加容易,并且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其规范不够严密,从而助长学术不端之风。其二,出版社缺乏对参考文献质量和数量的严格控制,审查不严或无力审查,造成学术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其三,学术研究功利化倾向严重,缺乏科学思维及探究精神的有效引导。[6]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版权保护、各方利益分配以及法律关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版权保护中各方法律关系不明晰,利益分配不清楚学术期刊的APP优先出版还在法律层面引发了一些冲突,主要体现在版权立法保护和网络安全两个方面。[6]网络版权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保障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着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是APP优先出版面临的最大发展障碍。多年前,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新闻与互联网研讨会上,美国政府在APP优先出版等学术期刊数字化方面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便遭到一代新闻大亨默多克的强力痛斥和指责。此后,无视作者版权、肆意使用他人劳动成果等网络侵权现象便成为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违法标签,时刻提醒出版界必须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法律建设。同时,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出版平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出版社工作人员队伍也逐步扩大,各方面的利益纠葛也随之出现。然而,网络出版领域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较滞后,跟不上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发展需要,导致期刊、出版社、作者、网络平台企业与读者之间的一些利益纠纷或侵权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规制,严重制约着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发展。2.网络出版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作者版权收益权和名誉权保障不力对我国而言,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版权登记制度,加强期刊、出版社、网络出版平台企业、作者和读者的版权保护意识。[7]APP优先出版在文章使用上常常存在授权不清、权利人权益受损问题,造成作者、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出版单位间出现利益纠纷,且往往在诉诸法律时互相苛责,推卸责任,其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版权法律机制不健全。[8]就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发展现状来看,文章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当作者认可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可以依法获得相应酬劳,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版社并不会给作者支付额外网络刊发费用,造成作者通过网站发表作品等同免费使用的现象;第二,出版社刊发的著作权声明仅为单方行为,常常未得到文章作者许可,是对其著作权的侵犯;第三,对于网络侵权行为,作者一般会因为自身力量有限而无力维权,使得作者网络版权保护即便在有法可依时也难以发挥法律的规制作用。[9]3.APP优先出版的论文与印刷版论文的主从关系问题一篇专业文章在APP优先出版后,也会在一段时间后以印刷形式出版。所以,当读者使用同一关键词对论文检索时会出现两篇题名、内容相同的文章。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出版方在刊发文章时没有考虑到两个版本文章的主从问题。那么,APP优先出版和印刷版论文中到底哪种形式出版的文章为主,哪种为从呢?对于作者而言,确定两种形式的主从关系非常必要,这关系到学界以及职称评审部门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定问题。对此,中国知网负责人曾明确表示,纸质版文章质量更高,其一般会在纸质版文章首页标注出版日期和网络出版网址,永久保存每篇优先出版的学术文献包括出版时间在内的所有出版记录,而文章的正式出版日期则以纸质版标注的出版日期为依据,而APP优先出版文章不过是以纸质印刷版为基础,作为印刷版期刊的宣传手段存在。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形,主要是期刊出版方考虑到APP优先出版不被国家职称评定机构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现实,不愿让APP优先出版造成纸质版期刊的品牌信誉受到影响。[10]
三、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中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APP优先出版中,版权保护是综合性的难题,除引用不当外,还与多方面原因有关。整体来看,版权保护问题在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趋势下成为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中面对的突出问题。为避免版权侵权现象发生,厘清APP优先出版中作者、期刊、网络平台企业和读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构建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推进APP优先出版健康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立足APP等网络出版发行新形势,健全配套法律机制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特意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权进行了重点说明,即在法律规定或者得到法定许可这两种情况下,不得随意擅自地将他人的著作在网络、手机等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借鉴和使用,否则将造成著作侵权。[11]2001年以来,中国网络媒体及出版发行平台迅速发展,出版发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网络出版发行总量快速增加,尤其是网络出版中的著作权侵权现象多有发生。实际上,2001年《著作权法》在针对网络出版发行的规定上便略显滞后,而经过十几年发展,更加难以适应当前网络出版发行的实际需要,不仅难以对网络出版中的版权保护起到实质作用,更难以为有效依法规制网络出版环境提供法律依据。对此,应根据目前网络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并制定出具体细则。[12]在立法完善中,应将当前包括APP优先出版在内的众多网络出版形式和网络版权保护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纳入法律规制之中,并结合网络APP出版的发展趋势对一些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法律防范,体现立法的现实需要性和发展的前瞻性。(二)健全第三方审稿机制平台,实行审稿职业资格制度学术期刊刊发的公正性得益于健全而完善的审稿制度。目前,中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显滞后,主要差距在于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方式、审稿机制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做到客观,而发达国家一般拥有成熟的第三方审稿机制。对此,中国应在APP优先出版中加速推进第三方审稿机制平台建设,保证审稿过程中的匿名性及审稿专家的随机性,同时要通过适当提高审稿报酬等方式吸纳同行学科中最优秀的学者参与第三方审稿平台建设。[13]从国家角度看,政府学术发展与管理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立足各个学科建立第三方审稿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乃至民间资本参与进来,以企业化、市场化方式筹建服务于整个学术期刊出版的第三方审稿文化服务企业。此外,政府要积极构建第三方审稿平台企业的监管机制,加强对相关审稿文化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若发现审稿人存在违规操作行为,便要立即吊销其审稿资格,并追究相关责任。另外,我国还应建立学术期刊审稿职业资格制度,即明确相关学科的审稿要求,由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权威的同行专家进行考评,颁发审稿职业资格证书,并在职业资格构建过程中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如明确审稿人的法律权利、义务以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14](三)建立学术伦理规范体系,引导学术行为风气学术期刊最重视作品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可以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对现有观点进行深度挖掘,保持学科之间发展的连续性以及扩展性。对此,学术期刊一般要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审稿人要对所审稿件把关,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便将稿件退回。然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仅仅依靠期刊审稿人严把质量关并做退回处理远远不够。因为,专业水平再高的审稿人也不可能全部掌握学科领域内所有学术内容。现代学科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学术研究内容数量增加速度很快。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尤其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学术研究队伍的扩充,除部分学科外,大部分学科每天产生的研究成果都在增加。审稿人一般能对专业领域学术动态有所掌握,且能对前沿观点、理论发展和一部分学术内容进行掌握,然而要穷尽所有学术研究内容几乎不可能,即便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比如,一些文章可能抄袭或翻译国外学术研究成果,而审稿人可能因不懂某种外语或对国外学术发展情况不够了解而难以对其学术不端行为及时辨明。[15]对此,除了要明确引文使用规范,约束借鉴者引文行为,并要求科研人员在参考学术文献时养成自我约束习惯外,投稿人所在单位应当建立学术期刊伦理规范体系,对单位科研人员进行道德层面的舆论导向引导,形成端正的学术行为风气,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道德谴责和舆论鞭挞,引导科研人员自觉遵守学术伦理规范。科研人员所在单位还应加大学术行为规范的宣传普及,将学术行为规范纳入大学章程,与科研人员签订学术规范遵守信誉书,培养单位内部健康的学术风气,弱化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同时,单位还要培养并提升科研人员的文献检索能力,使每位科研人员具备科学探究精神,在尊重他人版权的同时还要树立自我版权保护意识。[16](四)提高法律机制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网络出版平台的政府监管在完善APP优先出版配套法律及伦理规范机制的同时,要将APP优先出版的版权保护落到实处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网络技术支撑能力。因为,对于网络APP优先出版而言,除面临现行版权保护法律机制对网络出版规范不健全外,还面临网络条件下版权侵权行为取证困难和难以在技术上进行有效防范和杜绝的难题,如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对学术期刊内容的复制、粘贴行为司空见惯,一些网络期刊平台甚至在期刊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成果到网络上。[17]此种现象的消除需要提高现有网络技术,对带有版权侵权性质的网络复制、粘贴等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和证据固定。唯有如此,才能利用法律机制对网络APP优先出版中的一些版权侵权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在网络版权保护中树立法律威严并形成有效威慑。在网络信息监管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的网络监管,建立作者成果网络共享授权制度,即要求网络出版平台提供其与作者签订的网络出版发行授权证明,否则即视为非法。[18]同时,政府要健全网络出版发行平台的监管机制,明确职责,细分义务,对于盗用他人学术成果或未经授权便对他人学术成果进行网络出版的行为,一经发现,便取消其网络出版发行资格,并让其承担相应的版权侵权责任。
- 上一篇:司法局结对帮扶半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小学班级管理教育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