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质量评价
时间:2022-12-14 10:10:55
导语: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就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而言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同行评学术期刊本质上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高度。而学术期刊的质量情况与期刊编辑、期刊内容以及出版发行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涉及到多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为优化学术研究领域,探索一个学术期刊的质量体系与创新评价途径,解决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诸多问题,这既是摆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所在。
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现存问题
评价主体缺位就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而言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同行评审的方法,但目前这种评价效果依旧不是十分理想,存在评价主体缺位的问题,严重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当中,评审专家选择标准不够明确,专家库当中的信息不够全面,更新较慢。对于评价主体自身而言,选择的专家多数并不是小同行与真正的专家,大多都是大同行与外领域的的专家,甚至存在专家低于被评价者水平的情况,这种问题的存在,也就不难解释当前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中评价主体缺位现象。评价指标数量化评价指标的数量化成为影响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性问题,研究提到的数量化本质就是看被评价者论文的数量,期刊等级以及获奖数量等等,与数量相比而言,在评价指标当中内容倒是被弱化了。从目前的评价指标数量化的现状来看,学术单位要求教师定期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也需要每年发表一定数量的期刊论文与相应的著作。这就产生了一个相对怪异的问题,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发生偏移,数量化倾向明显。这种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大量学术研究呈现出同质化现象,学术期刊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被拉低。评价方式形式化学术期刊评价方式的形式化,对学术期刊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现阶段,存在一些科研管理单位在进行学术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的被评价对象采用统一的评价方法,诸如“以刊评文”现象,只看重期刊,对于论文的质量不闻不问。在学术期刊的评价当中,引文评价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式,但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人造引文数据的现象,辅以个别期刊的引导、一些期刊互惠合作引用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削弱了学术期刊引文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虽然在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方面,必要的形式十分需要,但一旦流于形式化,则势必造成内容走过场,出现片面化、简单化的问题,无法达到以评促优的目的。评价创新力弱化学术评价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质量与创新性评价,但目前许多的评价内容对于质量与创新力层面的重视度严重不足,评价的指标概念不够清晰,无法展现出评价结果与创新力。例如,在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引文能够说明被引用的作品展现出的创新力,但有一些引文则不能够表现出该特点,需要专家自己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得出引文的各项数据之后确定具体指标,展现出成果的质量与创新力。评价结果的软化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来看,最终会导致学术期刊的质量受到影响,造成评价结果的软化。一项好的学术期刊评价结果能够被引用与实现信息的共享,最终达到质量提升与效率提升的目的。但从现阶段的学术期刊评价内容来看,许多共享机制并未形成,究其成因主要是评价结果方面的公信力存在不足的问题,并不能够为人所信服,从而很难达成一种系统层面的共识。
构建学术期刊创新评价体系
目前有关于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具体实践,对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为保证学术期刊研究内容的科学性,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期刊评价的相关方案。学术期刊杂志社也已经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期刊的影响力方面,对期刊编辑、期刊内容、期刊格式等做出了明确的规范,期刊的质量已经有所提升。虽然学术期刊已经逐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依旧存在一些需要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健全学术期刊创新评价体系,满足系统性要求。学术期刊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形式评价、内容评价与效用评价等多方面作为研究侧重点,构建一个相对系统的框架体系。这三种评价内容其实质上是一个全新的组合模式,其中涵盖了形式、内容、效用三个基本要素。形式评价在学术期刊的评价当中可以归类为期刊的被引次数、影响因子与文摘率等等,如果形式评价所展现出的评价结果相对可靠、真实,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准确的反映出期刊的内容与效用,尽管无法等同于内容或效用。内容评价层面大体上可以等同于同行评价,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去阅读期刊文本,对于学术期刊的整个策划过程,研究主旨观点,研究方法等多层面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这些内容的评价都需要结合内容,而远非单纯的期刊引用内容,评价也更加复杂。效用评价则是对学术期刊在未来的一段周期当中所能够展现出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所能够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化成果与经济效益,虽然有的能够看出,但很大一部分内容却并不明显。因此,在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好系统性的分析,效用评价的内容也更加的精细与复杂。
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途径探索
解决评审主体缺位问题评审主体缺位问题的存在,具体解决途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适合精细化评价的评审专家库系统。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虽然在制度层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最终的评价结果依旧是由每一个专家做出的。但专家本身就是以一个个体的形态存在,通常会受到自身主观因素的左右,导致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结果较为被动,应该建立能够精细化评价的专家库系统,依据精准化的评价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其次,根据回避制度与保密制度原则选择评审专家。为确保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在选择评审专家的过程中应该避免选择有利益相关性的专家,减少利益因素的存在。也应该严格遵守与履行保密义务,保证评审专家以学术期刊质量为评价核心,展现出较强的评价效果;第三,逐步完善评审专家评价的诚信机制。对学术期刊质量评审的前期阶段要签订诚信档案,将评审专家有效置于学术共同体的有效监督之下,去有效行使学术权力,在诚信机制的引导下最终提高学术期刊的评价质量;最后,建立和健全结果公示制度。被批评方在得到评审结果之后,如果对评审结果存在异议,有权提出复议要求,维护自身权益。解决重量轻质问题重量轻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术期刊质量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重量轻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具体解决途径如下:首先,打破传统对于学术期刊评价的认知,减少以数量作为评价重点的评价方式,即便是按照学术期刊的数量确定排名,也需要做好明确标注,避免将数量的排名等同于质量排名,减少对学术研究领域的误导;其次,注意每一次具有实质性作用的各种质量评价,充分协调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等层面的评价基础,不能简单从事;再次,科学的质量评价内容最好是通过论文评价的方式来完成,以书评的方式将内容与价值充分的表现出来,实现对学术期刊的全面评价。在诸多形式的评价内容当中,书评的评价方式更为有效;最后,建立健全以形式评价为切入点,辅以内容评价与效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依据评价体系当中的规范性评价方法得出评价结果,解决重量轻质的问题。通过上述方法,系统的去做好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全面提升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提升评价结果公信力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是做好评价的核心要素,上述学术期刊评价方案都是展现出评价结果公信力的关键。提升评价结果公信力的核心具体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延长评价时间,对于条件不成熟的不予评价。学术期刊的价值通常是在特定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时间当中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非是一种实时的内容,偶尔会展现出滞后性的特点。对于这一类学术期刊则需要采用历史评价与社会评价的方式来展现;其二,适当合并评价项目。一旦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则评价结果可以实现共享。就目前的学术研究领域而言,很多学术期刊的评价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于这一类的内容则可以采用合并评价的方式来做好分析,展现出评价质量与公信度;其三,及时公开学术期刊评价结果。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完成之后,可以通过文字与媒体等传播方式来实现公示,做好检验与再评价的过程,及时的纠正分析。从大量的学术期刊评价经验上来看,复杂的质量评价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定的不足,公示公开能够提供一个纠错平台,展现出评价的公信力;其四,建立评价结论数据库。目前对于学术期刊的批评内容大多是过程性的评价,一旦评价完成,则对后续的内容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学术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而建立评价结论数据库,则能够将过程性评价结果再次利用,内容也更有意义。
-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计算机病毒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