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

时间:2022-07-27 05:06:31

导语: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给学术期刊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传统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期刊传统出版流程和模式提出变革要求。如何满足读者对深度信息和真实准确信息的需求,如何保证学术的严肃性,如何扩大信息传播效应,从而建立期刊与数据库互补发展,是值得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给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信息时代与数字化潮流的兴起,新媒体依托全新的技术创设了更经济快捷的传播手段,其中以网络、手机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新媒体是高科技技术、媒体内容和通讯传输的结合,其特点集中表现为传播速度快、信息高度聚合、有效覆盖率高、时效性和互动参与性强等。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日益改变:从读刊转变为读“库”,由原来的纸质刊转向为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信息容量大,为读者量身定制智能化检索,方便快捷,数据库及时更新可以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加的需求。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期刊的冲击是巨大的。学术期刊的地位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期刊以纸质印刷为基础,提供信息显然是十分有限,且受制于经济因素,期刊的印刷数量和传播范围都在有限范围之内,这些都难以与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和高速传播率相比。数字化的发展对于学术期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传播迅速、无障碍,人们可以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捷;(2)大量学术信息高度聚合,读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准确、快捷收索到相关信息;(3)加快编辑出版流程,使得作者的研究内容被及时发表,对于作者和期刊是一个双赢的局面;(4)新旧时代的交替,形成更为开放的公共学术平台,下游传播反逼上游学术期刊。在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学科和问题边界,形成更加灵活多样的组合形式[1]。在压力之下,一些学术期刊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模式全方位革新,开始踏上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然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就学术期刊而言,在传统出版中,学术期刊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求严谨,注重栏目策划和学术前沿报道,具有权威性高、可信度高、有深度等特点,能够满足用户对深度信息和真实准确信息的需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期刊的数据库建设与使用过程慢慢显现出一些局限和缺陷。首先,期刊出版单位由于受到技术手段、人才资源、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限制[2],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意识还比较滞后。一些学术期刊以纸质内容为依托,借助数字化的传播平台,但是整个过程还有待进一步协调。“库”的内容仍然依赖于聚集在传统的学术期刊领域编辑和专业人士,仅仅停留在把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千刊一面”变成了数字出版的“千网一面”,缺乏对网上信息的管理与更新,终究只是在纸质版的基础上发行的网络版,并无实质性进展。其次,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技术支撑不力,传统管理体制面临发展瓶颈,另外行业标准滞后,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再次,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等系列流程和模式变化,期刊评价标准变化,许多编辑不能及时适应角色和功能的转变。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新媒体时代,随着人们阅读方式从读刊到读“库”的转变,如何将期刊内容快速高效呈现?如何吸引学者的目光获取优质稿源?如何把握学术评价权的问题?如何保证学术的严肃性?这是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须回答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数字化出版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期刊单位要转变办刊思路、管理模式,转变传统办刊理念,强化数字化出版意识,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资源和平台,在信息时代建立期刊与数据库互补发展关系。新媒体环境下,编辑方式的变革要求传统学术期刊更好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编辑人员要积极学习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期刊管理工作、编辑稿件处理等工作数字化运作。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建立审稿专家库,提高审稿质量和审稿速度,从而加快出版速度。对于拟录用的稿件可以采用优先出版、多元等广泛的网络传播途径。近年来,部分学术期刊积极探索出版体制改革与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中国激光》杂志社承办、国内光学期刊界共同建设的光学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中国光学期刊网”是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3]。中国光学期刊网收录47种专业期刊(包括7种英文版期刊),并为每一种期刊设计了网络主页,包括期刊展示、过刊浏览及稿件处理系统等。中国光学期刊网提供全面行业资讯、服务群体的专业性突出,延伸出光电汇产品导购平台,可以为光学领域的期刊出版、科研提供专业的数字出版服务,日均访问量达30万人次,从而有效培育出学科期刊集群,带动期刊出版资源整合并形成集团化发展模式。内容是学术期刊发展与否的试金石。扎实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需正确把握学术动态,整合优质稿源,坚持“内容为王”的主导思路。以理性的眼光和自省的姿态来审视学术期刊,其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刊物的定位、编辑的素养、栏目的策划和优质稿件的来源。以高校学报为例。高校学报在传统学术期刊中占有重要一席,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学报而言,大都涵盖文学、历史、经济学等。由于其“综合性”“内向性”,千刊一面、选题重复等同质化现象难免存在。如何提高学术刊物核心竞争力,立于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林?《文史哲》杂志主要发表文、史、哲人文学科方面的文章,这种文史哲融会贯通或文史不分家正好契合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文史哲》杂志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4],其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容一脉相承。山东大学《文史哲》在专业和综合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亦是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发展之路。如此“小综合,大专业”在中国学术发展和创新以及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内容始终是关注的焦点:(1)开辟特色专栏,形成品牌,提升学术期刊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度,保证固定的读者群体。(2)策划一个好的选题则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挖掘时代热点,结合期刊自身定位,策划出好的栏目,新鲜前沿的课题吸引更多读者;(3)注重高质量文章的晶核效应,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编辑在此发挥重要作用。数字时代的学术期刊有着其特殊的使命,即更加便捷、可靠、全面地实现其学术导向、学术把关、学术示范和学术传播的作用。学术期刊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把握学术评价话语权,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更好的积累和传承优秀文化,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04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共有三批次65种期刊入选,目的就是通过高校社科学报名栏建设,提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水平,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5]学术期刊品牌建设也是学术期刊内部优化,入选刊物在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质量上都较入选前有明显的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了创新知识快速传播的需要,为及时弥补纸质媒体信息传播的限制,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大量涌现。为了适应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增强期刊的影响力,学术期刊届纷纷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包括通过专业学术网站、期刊官方网页、手机微信等平台不断加快和扩大信息的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度。近年来,基于微信公众号服务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学术期刊快速反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的多极传播与精准传播;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交流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互动交流及人性化读者服务等。此外,在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由深阅读变为浅阅读、即时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情形下,精准推送这种网络个性化推送服务形式优势逐渐明显。[6]由《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ScienceChina-Physics,Mechanics&Astronomy,SCPMA)通过实践探索,将期刊发表的文章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和推送,其中邮件精准推送作为文章高效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6],编辑人员有针对性地将某类文章信息发送给相关领域的群体,数据表明精准推送效果显著,期刊被引频次较推送前大幅提升。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高期刊学术引证指标、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数字化的发展对于学术期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术期刊单位应强化数字化出版意识,正确把握数字化出版方向,整合出版资源,构建完备的数字出版平台;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主导思路,这就要求对学报进行合理定位,建立一支术业有专攻的编辑队伍,坚持以问题意识统领的专题研究,打造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组稿、审稿、用稿制度。[7]同时,学术期刊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形成品牌效应;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加快和扩大信息的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度,增强期刊的影响力。这些都是学术期刊应对数字化的必然选择,从而满足读者对深度信息和真实准确信息的需求,保证学术的严肃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把握学术评价话语权,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学术期刊应有的立场和应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