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
时间:2022-07-26 03:23:22
导语: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定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会随着学术环境和出版环境的变化发展而不断调整。当下,学术期刊处于学术多元化背景下,学科的边界不断拓展,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出版环境也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新闻出版传媒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此双重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形式发生了相应转变,学术期刊编辑也应该认真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保持传统编辑特质的基础上,形成并确立新的角色特质。
1专业编辑:具备完善的编辑学知识体系
专业编辑是学术期刊编辑的首要角色,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完善的编辑学知识体系。
1.1掌握编辑学理论知识
编辑学理论知识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基石,包括编辑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如编辑活动同其他活动的关系、编辑过程各个环节的分析研究、编辑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编辑活动的特点、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编辑历史等,对编辑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学术期刊编辑多为期刊所涉及专业的毕业生,编辑学理论知识略有欠缺。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任务日益复杂,编辑层次也逐渐提高,编辑学理论知识不足会成为制约其职业发展的瓶颈。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充分认识到编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权威著作的学习提升编辑理论,也可以去高校旁听编辑学专业课程,在提高自己理论修养同时,提升自己反思编辑实践和编辑现象的能力。
1.2积累编辑学业务知识
学术期刊编辑的业务知识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如栏目策划、组稿、审稿的能力和水平,处理文章的格式规范和文字加工水平。学术期刊编辑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掌握业务知识,提升业务水平,如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阅读行业规范和权威著作,在具体的编辑实践中多向有经验的老编辑学习,阅读校对稿和审读报告,重视刊物出版后的再阅读,等等。
2学术编辑:坚守学术精神
学术期刊担负着积累科研成果、推动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责,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学术生产和发展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必须是学术型编辑,必须坚守学术精神。
2.1具备专业的文化底蕴
媒体融合时代,学科间相互渗透,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作为读者与作者联系纽带的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好“把关人”。近年来,学术期刊的来稿量增大,以《教育观察》杂志为例,每年的来稿量近万篇,每个编辑每期初审的稿件有300篇左右,这对编辑的学术鉴别力有了更高要求。学术鉴别力起源于专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专业的文化底蕴,才能发现并选择原创的、创新的精华文章,摒弃观点重复、资料重复、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进而更好地发挥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研究的功能。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聆听讲座、参加学术会议的方式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不仅可以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前沿,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还可以结识专家学者,为刊物储备审稿专家或优质作者。学术期刊编辑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工作提升学术素养,如《教育观察》杂志社的编辑经常深入中小学,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
2.2恪守学术诚信原则
目前学术界存在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的现象,这与学术界一些人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也与当下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有关。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遏制学术不端风气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为审查论文提供了技术服务,检测后生成的检测报告也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了相关依据。学术期刊编辑应合理利用这一系统的技术优势,严格审查文章,对刊物的质量水平和公信力负责,对作者的学术品德负责。此外,学术期刊编辑应严格执行三级审稿制度,对稿件的观点、资料和数据予以甄别,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作者联系核实。媒体融合时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学术期刊编辑还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学术精神的引领下,策划出新颖且有学术价值的选题或栏目,真正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读者。
3新媒体专员:懂技术,善整合
在学术多元化和媒体融合双重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加强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新媒体专员,具体表现为掌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善于收集并整合信息。
3.1懂技术,掌握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能力
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媒体工具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提供了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搭建了相应的智能平台,如协同创作系统(投稿系统)、协同编撰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数字出版平台等,这在提高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承担新媒体专员这一角色。以《教育观察》杂志为例,传统的邮箱投稿方式已逐步过渡到协同创作系统投稿,其基本功能包括作者投稿、编辑审稿、信息、交流互动、稿件统计等。这一系统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收稿、分稿和审稿等工作,还能够自动完成稿件相关信息的统计,形成有效资料数据库。此外,它为作者提供了与编辑交流的平台,作者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稿件动态,编辑也可以通过系统同作者沟通稿件修改情况或向作者约稿。这事实上是在编辑工作中采用新媒体工具和技术的结果。媒体融合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强调分享、互动和传播的“碎片化阅读”或“浅阅读”模式。为适应社会化阅读的需要,部分学术期刊通过后编辑过程,为读者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出版物形式,以拓展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丰富学术信息的载体。如《教育观察》杂志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推广,并将已刊登的文章进行二次加工后在微信平台“视点”栏目推出,以延续刊物的有效期和影响力。此外,《教育观察》杂志的微信公众号还设有观点、名家、阅读、问对、快讯等栏目,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效率。学术期刊编辑以往的工作内容是处理文字、图表和符号,重点是文字内容的把控,而微信平台展示的不局限于文字,更需要搭配图片、音频等。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熟练掌握相关软件,从单一的文字编排转化为多元素的文稿。
3.2善整合,收集并合理整合信息
媒体融合时代,我们已然置身于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收集信息是传播信息的基础,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收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文章内容的创新性和时效性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该经常浏览相关学术媒体和新闻报纸,收集作者信息和学术研讨信息。通过作者信息的收集可以掌握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领域、近期研究重点,还能发现有科研潜力的年轻学者;通过学术研讨信息的收集可以了解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学术界当下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面对多样化的学术信息,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善于优选和整合信息,策划出符合期刊发展的信息素材。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善于挖掘已有数据库,拓展资源的使用途径。对学术期刊而言,有价值的选题意义重大,而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各栏目信息的反馈和数目是策划选题时值得参考的数据。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获得读者关注点、读者阅读反馈、读者间有效阅读推广等信息的深度挖掘。此外,学术期刊自身的协同创作系统(投稿系统)在学术资源生产、加工、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信息数据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关注此类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主动研发具有数字特点的出版产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数字服务,为期刊发展增加新的生命力。
- 上一篇:出纳会计课程企业化教学模式分析
- 下一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