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多学科审稿实践
时间:2022-07-16 03:16:53
导语:医学期刊多学科审稿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华消化杂志》为了严格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始终采用三审一定的审稿制;然而,医学学科本就分支众多,加上学科日趋细化,以及多种新学科的兴起,造成不少审稿专家对本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无法做到全盘掌握,这些都加大了审稿的难度[1-3]。2015年4月,在《中华消化杂志》编委工作会议上,各与会专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就如同临床上开展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一样,期刊也应该进行全面、系统的多学科审稿,除了已有的消化专科审稿外,还要增强对所刊登论文的影像学检查、病理照片和统计学应用等方面的把关力度,尽可能减少错误,从而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
1多学科审稿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1.1审稿专家的遴选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刊登论文所涉及的学科,初步拟定第1批先增加病理科、放射科、超声科和统计学科的审稿专家群。首先,由主编、副主编和编委提出所推荐的多学科审稿专家的名单,然后,编辑部和被推荐的审稿专家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最后,4个学科有近20位资深的医师加入多学科审稿专家的队伍,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
1.2审稿专家的培训和经验交流
这些多学科审稿专家在本专科虽然都是精英或骨干力量,但是审稿对他们而言,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在不断的熟悉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4];因此,编辑部经过精心筹备,于2015年8月邀请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学科审稿专家参加了第1次多学科审稿培训讨论会。会上,编辑部详细介绍《中华消化杂志》的概况,包括期刊的学术地位、学术定位和发展目标等,让这些可能不太熟悉本刊的非消化科专业的审稿专家对期刊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使他们能够积极支持与配合开展多学科审稿工作[5]。编辑部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解说本刊的审稿流程,并安排多学科审稿专家进行审稿经验交流。经验丰富的教授级专家介绍了他们的审稿经验,年富力强的年轻医师则提出了不少设想。讨论中与会审稿专家认为:审稿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文章的科学性,而且要重视从方法学角度来评判;审稿时还可以通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间接判断文章的价值;当遇到自己不那么熟悉的稿件时,可以向其他擅长此领域的专家咨询;与病理科、放射科、超声科相比,统计学科的审稿工作量较大,所以可事先请作者提供由统计学教研室开具的审核证明,从而减轻统计学科审稿的负担;对于病理科、放射科、超声科的图片,可采用规范化、结构式的标题和描述,并且图中都应有标志箭头,以便读者阅图。这些真知灼见对编辑部也有很大的启发,使编辑部对多学科审稿的操作充满了信心。
1.3审稿的流程设计、实施和质量控制
编辑部原先设想为了简化送审方式,采用不同于消化专科以篇为单位的审稿方式,而以期为单位来进行多学科审稿,即每期定稿会后再将本期所有要刊登的文章发送给病理科、放射科、超声科和统计学科的审稿专家通读,纠正其中的错误;然而在具体实施时却发现,由于定稿后必须尽快发排稿件,所以给予专家的审稿时间非常紧迫,使得他们难以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审稿任务。于是在编辑部的协调下,最后采取将所有通过消化专科审稿的文章以篇为单位进行多学科审稿,这样,既减轻了单科审稿专家的负担,又保证了按时出版。编辑部在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了稿件取舍的新问题:有些稿件消化专科审稿专家均给予了较高评价,但是多学科审稿专家却有不同意见,或者多学科中不同学科的专家意见不一致。这些稿件将在每月的定稿会上由专家组(包括主编、执行副主编和部分编委)进行讨论后再做决定。为了优化多学科审稿,编辑部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审稿质量。1)提高审稿乐趣。多数专家认为稿件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明显不足会影响评审的乐趣[3,6];所以,我们将多学科审稿环节置于消化专科审稿通过之后,以保证论文的质量。此外,在送审前,编辑会对文章的格式等予以规范,以求为专家提供良好的审阅感受。2)增强审稿黏性。编辑部采取双盲审稿模式,既避免审稿不端行为的发生,实现稿件录用的公正性[7],又为专家营造免受人情因素干扰的审稿氛围。此外,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也并非百分之百的正确,有时候他们会过于纠结某个问题而忽视文章其他好的方面;所以,编辑部会将稿件的最终结果反馈给相关的审稿专家,希望能扩展他们的视野,改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给予他们知识回报,从而增强他们对审稿的黏性。3)改善审稿操作性。本刊采用的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审稿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十分便利。此外,对于那些需要作者修改后再审或者修改后上定稿会讨论的稿件,编辑部都让作者除了在文中修改(所有修改处均用红色标志)外,还要对审稿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为审稿专家再次审阅提供方便。4)合理安排审稿量,提高审稿效率。许多编辑部送审的时候都偏爱发送给那些审稿速度快的专家,造成他们的工作量大增,最后引起审稿疲劳而减慢了评审速度,降低了评审质量;所以本刊尽可能地控制审稿人的工作量[8],保证多学科中相同学科专家的审稿数量相差不大,以保护他们审稿的积极性。
2多学科审稿制度的完善
2.1审稿专家的团队建设
这些非消化科的专家平时的工作十分繁重,而且他们多少承担了本专科相关期刊的审稿任务,所以空闲时间非常有限;但是他们却愿意挤出时间来为消化科的期刊审稿,那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审稿来获取丰富的学习机会,洞悉交叉学科的最新发展,以激发自己的医学科研思维[9]。为了更进一步增强这种吸引力,激发多学科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本刊十分重视多学科审稿专家的团队建设。编辑部邀请他们参加组稿会,让他们更多、更深地融入期刊的学术工作,并请他们为本刊撰写高水平、跨学科的述评或专家笔谈;编辑部定期召开审稿培训讨论会,创造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促进双方的和谐合作;通过免费寄送样刊,增进专家对刊物的熟悉度,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编辑部对他们的长期关注;及时将期刊各方面的进展和所获得的荣誉向他们汇报,让他们共享荣誉,激发他们的审稿热情;利用期刊所拥有的数据库检索优势,为专家提供免费的数据库检索使用权,以协助他们完成述评或专家笔谈的写作。
2.2提升期刊的凝聚力
首先,期刊自身要过硬。学术声誉高的期刊其稿件的研究水平也相对较高,审稿专家更能从中获益,而且优秀期刊的审稿人身份是一种学术荣誉,一种学术地位的象征,一种学术价值的肯定[10];所以,为了提升学术质量,本刊有的放矢地组稿,并事先专辑的组稿计划,主动吸引优秀稿源,从而扩大了学术影响力,获得了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称号,也提升了多学科审稿专家对杂志的凝聚力。其次,本刊在精神层面采取给予荣誉地位的方式来感谢并尊重多学科审稿专家[9,11],比如在会议等正式场合授予专家聘书,在每期杂志上刊登审稿专家的名单,在一年一度的编委会上对优秀审稿人进行表彰,甚至吸纳为编委。再次,当前很多期刊因受经费限制,所给的审稿报酬多是象征性的,并不能等价于专家审稿所付出的劳动,当然可能不少专家也不会计较酬金的多少[9-10];但是,编辑部还是应该尽力去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来回报专家的辛勤劳动。本刊就通过申请和答辩获得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提升学术质量计划的资助,这也为提高专家审稿报酬提供了可能。此外,本刊还为审稿专家设置了投稿绿色通道,并在稿件通过三审一定后给予优先发表的待遇。
3结束语
《中华消化杂志》通过多学科的联合审稿,学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品牌影响力,还为多学科和消化专科的审稿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探讨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学术合作。今后本刊将在学科类别和审稿人数上做进一步扩充,并注重均衡审稿专家的地区分布和年龄差别。对于这些已陆续参与本刊组稿的多学科审稿专家,本刊还计划尝试动员他们从被组稿的单篇文章作者转化为交叉学科专辑的组稿负责人,从而拓展期刊的报道范围,更可以考虑与这些相关学科的期刊联手,共同推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 上一篇:试析体校物理教学的专业特点
- 下一篇:浅析工程建设合同管理问题与对策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