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民俗工艺独特审美观研究
时间:2022-05-23 11:18:58
导语:端午民俗工艺独特审美观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饮雄黄等习俗外,一些地方也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端午习俗。山西晋北地区尤其是大同、朔州一带的,在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门窗粘贴五色纸符及剪纸公鸡,人人系五色线、佩五谷香包。这些传统民间工艺品图案新颖、色彩绚丽、工艺精巧。其中的五色纸符,就是古人智慧地将一些简单几何图形进行抽象化来表现动物神兽,并寄予美好期望与寓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这些端午习俗下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地区人们的民间色彩五色审美观,以及五行学说之“五色”崇拜。对此,以美学视觉,从大同端午民俗的形象符号、色彩学、工艺审美等方面予以深入探讨。
关键词:五色纸符;五色线;五谷香包;剪纸公鸡;民间工艺
一、引言
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作为其传统节日,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根据有关史籍记载,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端午祭”的习俗。不过,现在国内的商家以及青少年,对圣诞节、万圣节等国外节日倒是隆重相待,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则远远不够。当下很多人所看重的是传统节日能休假几天,并非意识到这种传统文化本身所衍生的民俗工艺,更是需要发扬与传承的。因此,本文将从山西大同传承至今的端午民间习俗说起,从文化、审美等多方面阐释端午民俗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由于“五”字与“午”相同,端午又名“端五”。每到端午节,大同地区比其他地区都显得隆重一些,街市上除卖粽子、凉糕等吃食外,小摊还摆满了五色线、五色符条(五色腊光纸)、五色符块(用五色纸编织的虎、青蛙)、剪纸公鸡,以及各式荷包、香囊等,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此外,成把的艾草、地椒、苦豆也到处可见。节日前一天,家家户户的家门、院门上悬挂艾草、剪纸公鸡等,以此避邪。同时,家家户户还煎煮艾草水来沐浴,以避毒虫。并且各家制作凉糕、粽子,用于亲友邻里相互馈赠。中国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中国古代五色分别是青、赤、白、黑、黄。这5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分别代表木、火、金、水、土。同时,也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等方位[1],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周记•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赤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2]。这可谓是中国“五色”之源。在传统文化中,五色(青赤白黑黄)与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等都息息相关。山西大同地区人们在端午节形成了系五色线、佩五谷香包;贴五色纸符、剪纸公鸡(见图1)等习俗,形成了自己的端午五色审美观。图1五色纸符剪纸公鸡门贴①下面,笔者将这祖辈留下的独特端“五”民俗文化,具体以传统民间工艺品——五色纸符、五色线、五谷香包、剪纸公鸡等来一一阐述。
二、五色线
东汉学者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辨惑》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3]。这一习俗在山西大同仍在延续,大同当地在端午节仍会用五色线合成细缕,系于臂上以避邪,称其“花线绳”。根据史上记载,也有称之为“续命缕”、“长命缕”、“朱索”、“百索”、“花花绳”的。端阳节这天,人们用红或绿与蓝黄白黑组合,或者用粉红绿白与兰或紫组合而成的五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于儿童手腕、脚腕与脖子上。有的县城未满7岁的小孩腰上,也系五色线。当地人们认为五色线像蛇,带着它,可以让蛇不咬。这是出于古时医疗条件不发达的情形下,人们祈求健康平安的一种民间崇神。中国古人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中国古代五色分别是青、白、红、黑、黄。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早前的端午花线绳,人们都是严格按照规定的五色,即青、赤、白、黑、黄组合而成。现如今,虽然花线绳仍是五色,但是已经不再限定为哪几种颜色了,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随意搭配。“青”,在表义上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状态。“青”大概可以表示5种颜色:蓝、绿、紫、白、黑。“青”在古代表蓝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色也可表达绿色,如“两岸青山相对出”。青色也可代表黑色,“青鬓”指乌黑的头发。“青”还可指白色,如“鸡叫头遍,天已发青”。可见,“青”这一色彩,在古籍文字中很难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而在如今的色彩学上,“青”按照光谱的颜色顺序——赤橙黄绿青蓝紫,“青”应该是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即发蓝的绿色或发绿的蓝色。由于五色绳中的青色有多种文学上与色彩学上的渊源,因此演变为今日的五色绳,无论是从色彩搭配上还是从文化语义上来说,五色绳所用的五色都在变化之中,有红黄白绿蓝、红黄白绿紫、红黄白绿粉、红黄绿白黑等多种色彩搭配。五色绳从最初代表中国古人方位色彩之文化寓意,已经转变为现今的色彩视觉美感之呈现。如今,人们已经不按古时所限定的那5种颜色了,怎样好看就怎样搭设编织,因而出现了红色绳,双色绳、三色绳、五色绳、七色绳等。从编织工艺来看,大同地区的花线绳工艺较为简单,多以辫编法为主。方法是先将2根花线拧搓在一起编成像麻花一样,再将另3根花线以同样方法进行编织,最后将这2条编织好的花线绳拧在一起。
三、五色纸符
有句俗话说:“带上‘符’有人扶,带上‘艾(艾草)’有人爱。”大同人端午这日,会用五色纸折成方包,构成虎形象的符,与艾草粘贴悬挂于门上,有人称之为“艾虎”。尤其是年轻女孩,在端午节早上要用艾草泡水洗脸,寓意有人爱。7岁以下的小孩,还要在背部或肩部的衣服上贴上符与艾,合称“艾符”。关于“贴艾画符”的传统,可以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就有用符避邪去恶的习俗。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盅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4]。段成式《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立桃人、苇索、苍耳、虎头”等[5]。这里的五色书便是指用五色纸符贴于门上,起到避邪的作用。画虎守门是唐代风俗的写照,可见门上画符咒之民俗由来已久。虎是万兽之王,纸老虎也能镇住蛇虫鼠蚁等毒虫。因此,山西晋北地区人家在端午这日,都要在门上贴五色纸编织的虎符。过去,五色纸符是专指用5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折叠方包而成的五色纸符。而现在,五色纸符的配色已经不限于5种颜色,一般至少要6~8种甚至更多,人们通常觉得怎样好看就怎样搭配。端午符造型上呈方形,是由等长等宽的两条长条不同色循环叠压而成,每一个正方形是组成符的基本单元。艾符讲究3道、6道、7道,也就是说每个符,由3个正方形、6个正方形、7个正方形组成[6]。这些正方形一般颜色对称,有的为了色彩丰富艳丽,将每个正方形色彩都设计的不一样。且每个正方形是由4个等腰三角形组成,每一个正方形(这里简称为方包)是三角形呈上下与左右颜色对称方式;两色之间多以浅色与重色搭配,或多以黄紫、蓝橙的补色搭配,给人以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上与平面构成中单元骨骼在基本形重复、近似手法相似,分别是由7个方包,运用重复、近似的构成方法[6]。符则由两组组成,左右对称,中间再配以主角符马或符虎,最终组合在一起构成像马或像虎的抽象简化图形。形式简洁大方、色彩艳丽,颜色搭配讲究,大有荷兰风格派的现代构成主义的风范。这些色彩艳丽的符马、符虎,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动物图形的图腾崇拜。其色彩上多用黄(牙黄、柠檬黄、桔黄)、红(深红、大红、玫瑰红、紫红)、绿(中绿、翠绿、粉绿)、蓝(绿松石蓝、天蓝、湖蓝、紫罗兰、青莲)构成(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色彩搭配上以黄、紫、绿、蓝占多数,尤其是在整体色彩感上多以冷色为主,搭配上讲究浅色与深色、冷色与暖色、互补色之间、对比色之间的强烈对比效果,红绿色补色搭配也是整体和谐,由于几何抽象图形的组合,更显得韵味十足。我们只要细看大同地区的端午色彩搭配,就能感受到民间色彩审美文化孕育的神奇魅力。平面设计师田中一光(IkkoTanaka)所作《日本舞蹈》的色彩感觉,就与此有些神似。《日本舞蹈》在设计上应用方圆梯形三角形等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色彩上运用色彩学上红黄蓝白黑绿紫等颜色,将色相环上最基本的颜色统统用到,而又用的那么简洁大气,颜色多而不艳,色调统一[7]。TST彩妆系列色彩包装(见图3),与大同端午符的色彩审美有着某种承继性。图2色彩艳丽的符马和符虎①图3TST彩妆系列色彩包装①配上运用红、黄、蓝、白、黑等色彩,都与山西大同端午符常用的颜色和图案类似。因此,研究一个民俗,不单单只是为了知道而研究,更多的是从中能学习到更多对后人对当下有用的东西。研究学习山西大同端午习俗的图案与色彩搭配,对当下设计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四、五谷香包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包,相传可以避邪驱疫,传至今日是以装饰好看为目的。大同人沿袭传统几千年,端午节前人们纷纷购买香包,或佩戴身上,或悬挂于门上。香包内一般装有五谷,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农作物,平常人们俗称的“五谷”多是指麻、黍、稷、麦、菽这5种农作物。现在人们通常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并不一定限于这5种。古代道家有“吃五谷,百病出”的TST这一包装设计,无论是在外包装还是内包装都运用了简洁的几何三角形元素,在色彩搭说法。因此,从古至今流传端午佩戴五谷香包可以避邪祛病。如今,大同人在填充端午香包时,已不再有那么多讲究了,一般都是很随意地填充不同形状的立体即可。有用彩色丝线缠成粽子似的四面体三角锥体;也有各色公鸡状香包,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端午佩戴香包流传至今,仅有甘肃安庆、陕西部分地区、山西北部大同朔州地区等为数不多的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
五、剪纸公鸡
旧时人们将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合称为“五毒”。端午以时令来看,正值炎热暑夏、毒虫滋生的季节,我国自古就称端午为“毒日毒月”。古时由于医疗条件不发达与封建迷信等原因,民间才有了端午驱毒的风俗。而今,端午时节的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唯有少数省市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山西省大同、朔州地区人们到现在还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端午时会在门窗上贴黄纸公鸡,寓意“蝎子逞威风,神鸡鹐一嘴,毒虫化为水”。陕西神木的传统门画《大吉有余》突出的是吉祥,先民用“鸡”谐音“吉”,有求取“吉祥”、“安宁”的美好寓意[8]95。山西大同端午剪纸公鸡,是以正方黄纸上贴以红色剪纸公鸡(见图1),一般是以双鸡相向对称而立,同时啄食蝎子,剪纸惟妙惟肖,形象生动有趣。一般是以两只雄鸡对称、仰首挺立在元宝或鱼等形象上,两雄鸡同时啄食一只蝎子,青蛙也被夹于两鸡之间不得动弹,有的还刻意夸大公鸡翅膀呈展翅飞翔状[8]176。剪纸公鸡画面上大多会有“福”、“吉星到”、“端午吉祥”、“全家福”、“万事兴”、“福运齐来”、“吉祥”、“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和顺临门”、“财到”、倒立的“福”字等。同时,其画面也大多会有鱼、灯笼、元宝、圆形方孔铜钱、喜鹊、梅花、艾草、太阳、如意以及代表毒虫的青蛙、蝎子等形象[8]235。剪纸公鸡一般以黄色做底,衬托红色剪纸公鸡,即显得喜庆吉祥,色相环上红色与黄色属于邻近色,这种对比可视性强、色调鲜明、情感较突出,在实际运用中是一种能够渲染效果又很和谐的配色方法。黄色底与剪纸面一般均为正方形,衬底的长方形要大,剪纸面要与底保持2㎝左右的边缘,这是符合审美标准的留边法。民间为了不显得呆板,一般是将正方形呈菱形状张贴于门上。而除了正方形面,也有的是在正方形底上做圆形剪纸面;关于衬底,不一定要非得是黄色的,除了黄底红鸡,也有红底黄色剪纸鸡,也有无需衬底,直接是红色剪纸贴之门上。在工艺上,以往都是村里会剪纸的妇人真正用剪刀剪出来的,现在则都是印刷品剪纸或刻花剪纸了。
六、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审美文化,晋北地区端午呈现出来的独特五色审美观、民间抽象图案均体现出山西晋北地区的民间审美水平,体现出晋北民间对色彩的敏锐观察与研究。晋北地区独特的端午五色文化,无论是在传统文化还是传统工艺上,都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当代设计而言,端午五色文化则是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宝库,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并创新性运用。
作者:任志芳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 上一篇: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探讨
-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