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性化追求与趋势
时间:2022-07-23 05:06:34
导语:技术人性化追求与趋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和规律的揭示,自觉地按照人类社会的自然本质去看待自身活动。马克思早就指出,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工自然环境的形成,“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历史关系’,[lJ。然而,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中进人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但同时,它也直接导致了自然的非人化,导致了人的异己化。从这个意义说,它又背离了人的解放的目标。后工业社会中人本主义的兴起,是对传统工业化物本主义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兴起于工业技术中的美学思潮。
一、早期技术美学:形式上人性化设计和工效主义本质的对立
技术美学的早期萌芽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1857年,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斯铿两次发表讲演,论述了艺术与效用的关系。他认为,工业艺术、日用艺术是艺术大厦的基石,这种艺术的基础是人的天赋、美与效用三位一体,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同工业技术相结合,产生效益,使国家变得光明,人们生活变得美好。罗斯铿还认为,机器生产不仅会毁灭艺术,而且摧残劳动者,把他们变成机器。他主张返回到手工劳动中。—这个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同一时期的美国建筑师和艺术家莫里斯则从工场劳动实践中探索技术和艺术结合之路,让工人们按照艺术家设计的图案制作地毯、壁纸、窗帘和器皿等。用这种壁纸和家具装饰的房间,很快成为当时美国的一种时尚。后来,这种生产模式发展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的艺术设计,又称“迪扎因”(design)。
Design之所以不叫设计或者图案,是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工业设计或者草图,而是指艺术化、新奇的、巧妙的、美的设计。在20世纪初的德国建筑学界,成立了工业和艺术的联盟,通过两者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个组织影响很大,近1000名艺术家、企业家、大学教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加人其中,创办了许多展览会和设计竞赛。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有了培养工业艺术设计的学校,即“鲍豪斯,’(建筑之家)。这类学校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工业生产中美的形式、科学原理和工效原则的统一。技术美学也在这时兴起。1944年12月,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技术美学组织。艺术原理不仅应用于生活用品设计,而且进一步扩大到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设计。二战以后,捷克艺术家图奇内通过分析生产工具、机床和仪表的使用情况,根据劳动中人的身体参数、姿势、动作、生理特点和心理因素,设一计出工具、机床和工作舱室仪表、手柄、按钮、杠杆的最合理布局,使人在工作中动作最自然,效率最高,而身心疲劳程度又最小,这就产生了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El’gonolnica),或者人体工艺学,来源于希腊语中erg洲(工作)和nomo。(规律)的组合,它是一种综合科学,是技术科学、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行为、条件怎样和技术相协调,从而把劳动条件、生产活动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工作能力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早期的飞机设计师在设计驾驶人员的操纵装置时,就是按照人的活动的身心特点设计的。手柄操纵杆有上下、前后、左右三个自由度,能围绕三个轴心转动。当飞机要升高时,驾驶员就把手柄拉向自己身旁;当飞机要降落时,则把手柄向外推;当飞机左右转弯时,手柄就向左右转动。这种操作符合运动逻辑和人的习’质心理,因而容易掌握,不易出差错。反之,在驾驶轮船时舵轮的转向和船的转向是相反的,这样的操作系统就要经过严格培训和适应练习才能熟练掌控。
人处在一定生产环境中,有最佳的人机和谐结构参数,它取决于人的身高、体重、心跳次数等。人体测量数据包括身高、手长、腿长、肩宽、人的体积、体重(质量)、体力和活动范围等,这些数据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来说是不同的,在设计、制造产品时应符合使用对象的特征。劳动中的物质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形成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的其它物品。技术美学要求它们功用完善,又符合审美要求。这样构成人机系统,既可以减少体力耗费,提高劳动效率,又可以使劳动令人愉快,改变人们对劳动和生产的态度。人体工程学还研究生产环境中色、光、味、声等审美心理作用,布置色彩、照明、声音、气味、清洁卫生等协调和谐的环境,都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
回顾技术美学的兴起和发展,它起源于对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非人性化的反思。由于大量使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虽然在某些行业中减轻了人的体力耗费,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在生产过程中,人又不得不服从机器运动的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人成为了机器的奴隶。工场手工劳动时代工艺操作的艺术性让位于科学和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也抹杀了产品的个性。这一切都有着人被异化的色彩。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异化”是用来表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活劳动异己化的本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把属于自己的活劳动物化到自己生产的商品中去,使之对象化、客观化。“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周但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反比”。这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但在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卢卡奇、沙夫、哥德曼)那里,异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批判异化劳动则是出于人道主义立场。卢卡奇认为,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生产过程,包括生产管理过程(如泰罗制),生产者不仅在肉体能力上被异己化,而月_在精神(心理)上也受到操纵,成为客观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主体仿佛变成了消极的、非能动的旁观者,人被异化成机器{习。这是西方工业化中广泛存在的问题。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传统工业化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产生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和谐。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从不同角度关注这个问题。进人信息化社会后,技术的人文关怀成为新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化和高技术的人性化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此时,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首先提出了高技术的“人性方面”。相对于高技术而言,传统技术是一种“强迫性技术”,它迫使人们服从机器快节奏运转,集中上班工作的需要,不同个性、不同家庭消费同一种商品。但在高技术条件下,由于电脑和网络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又可以重新选择在家里工作;但同时,又可以满足人们聚会、交流情感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愿望。电视技术、避孕技术、医疗技术满足了人们诸多方面情感生活的需要。计算机还解放了人们的繁重劳动,使人们能更快更好地从事学习和创造。奈斯比特说:“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们深厚情感。那就是为什么提倡既有纪律又有责任的人的潜能运动是高技术和深厚情感的方程式中至关紧要的一部分。发掘人的潜能,我们参与人种的进化工作。我们发展内在知识、智慧,也许是我们技术探索指出的方向所需要的乙”“高技术和深厚情感。这个原则象征着我们物质和精神现实之问需要平衡。”闭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物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一方面,满足人们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基本物质需求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存储、转换、交换已经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呈迅速上升趋势。适应这种社会生产和生活背景的发展变化,人在获取、交流存储、使用和创新知识信息方面的能力成为人的基本生存、发展素质,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状况。于是,各种各样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需求、精神情感需求成为社会文化潮流,引领着社会时尚,影响着社会大趋势。如多媒体技术满足了人们多维感官立体互动、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化的艺术融合为一体的要求;网络技术满足了人们扩展交往空间、实现快速信息交流与信息检索、获取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参与、互动、自主表现的愿望;虚拟技术满足了人们通过新的实践形式指向未来、主动探索的要求。
社会信息化和高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还推动了人们价值观的变革,物质财富中心主义为“知识中心论”所取代,社会生产中“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逐步超越了“以物为本”、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哲学。由于技术创新的节奏加快,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趋势是暂时的,只有建立在先进理念基础上的卓越的文化,才能供生产经营主体获得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当代技术人性化的趋势
当代技术人性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技术战略、技术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
1.从技术战略上看,技术目标突破的选择更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1世纪重大技术创新的突破口,一方面会延续20世纪末形成的高新技术若干支柱领域迅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会整合出一些有战略意义的新的方向。一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有新的突破。运用新的技术原理研制的芯片可以使计算机计算的速度有很大提高,在人工智能技术上会有新的突破,如人机对话、模糊识别、计算机情感化等。生物芯片可能被植入生物机体内,有效控制生物材料,如修补生物神经并研制出真正具有人或动物反应能力的机器人、机器生物等。二是生命科学技术的突破将使困扰人类已久的许多问题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蛋白质技术的突破可以解决生命细胞、组织蛋白质的结构、合成技术,使人工蛋白质成为21世纪人类的战略资源,这对于解决人的健康、医疗难题,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有重要意义。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其意义将不亚于19一20世纪免疫技术、微生物学和抗霉素的发明。干细胞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可以培育出修复人体组织的各种元细胞,肝病、血液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医学难题有望解决。外科手术所要求的各种器官置换可望得到实现,与蛋白质和基因有关的人类疾病将会得到有效治疗,长寿也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生物技术为解决与人们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农业、环境等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2.从技术观上看,将从人类中心论转向人与自然平等和谐论的生态技术观
“人类中心论”是古代人文主义的核心思维,在当时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类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5,这种观念对批判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的唯心主义自然观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技术发展以后,人类处处以自己的眼前需要为目标,通过改造、甚至征服自然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如汤因比所说:“自从我们的祖先作为人开始生活以来,人类就一直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以求使其更符合人类自身的要求。不仅人类是这样,其他的许多生物也有同样的行为。”[6]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破坏日趋严重。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在报复和惩罚着人类。
马克思在19世纪曾指出人与动物生产应有本质区别,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_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闭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狭隘性,才造成了传统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从海德格尔到后现代主义者,都对传统技术观进行了反思,认为它们从根本上是出于机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看待自然,从而把人异化为机器。当代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挑战让人们深刻反思这种技术观,从而提出“技术生态化”目标。
技术生态化主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充分吸收工业技术体系的合理成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按照生态学的规律,建立以生态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技术为中心的生态产业技术体系。如英国学者舒马赫主张,未来的技术是“朝着有组织、温和、优美的新方向前进”,这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首先,它能满足人们的真正需要,给人带来美好而安全的环境。其次,它的生产是个性化的、小规模的。再次,它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的,也是代价低廉的。这就要求我们评价、选择技术,要注意同生态环境相容。技术的构造原理要建立在生命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基础上,要强化对技术和生产的环境生态评估,完善技术使用后果的监测机制,通过崇尚、学自然,使技术体系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性,实现生产的高效益和低污染。据美国环保部门调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原有的污染环境的产业采用新一代生态技术后,污染率减少10%一10。%,相应的投资回收期只有1个月到36个月。如药品产业用水溶剂代替有机溶剂,废物减少10%;设备生产采用过滤技术,溶剂油减少l(X联,;汽车工业用风力清洗取代苛性碱清洗,汽车污泥对环境的污染减少l。仪汤;胶片显影工艺中采用电子回收离子交换法,85%的显影液和95%的定影液中重金属得到回收再利用。
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浪费的能源工业,如果能用新一代生态能源取代传统能源,在未来几十年内,能源的价格有望降低到传统能源的70%一10%。因而生态化技术又是最廉价的。
3.从方法论上看,技术人性将走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科学、技术和艺术是未曾分化的,人们的技艺和经验知识融合为一体。当时人类的大脑也许还没有充分的分化和分工。从近代科学兴起时开始,科学成了一种理性化的智力活动,技术则是一种实用的技能。但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学科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人性化又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创造活动中艺术思维对实现创新成果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既要借助于艺术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述自己抽象的内容,以促使它走向社会,同时科学技术主体—科学技术工作者、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只有借助于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才能使科学知识活化,获得应用的张力。
艺术、人文社会科学也离不开自然科学和技术。艺术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它离不开社会化了的科学技术。从社会生活的外貌到深层的文化,当代科学技术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艺术借助于高新技术表现自己,创新自己的形式。数字电视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艺术视野,色彩斑斓的艺术形象使人获得高于生活的艺术享受,不少人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占据了闲暇时间的大部分。高保真音响设备使人的音乐审美需求空前提高。新出现的电脑、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DVD艺术向人们打开了超越时空距离的艺术世界。艺术家不仅用传统技术、技法搞创造,而且也越来越多地用高科技手段创作艺术品。用电脑查询、下载信息、写作、阅读、设计、组合、制版、尝试效果、创造特技等等,不仅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也创造出许多新鲜的艺术效果。技术设计要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就必须更美。技术史学者认为:“工程师,即使不是真正的审美者,但他所建造的结构和所设计的机器中,也总是具有丰富而正确的审美经验在内的。”[s1不论是高速公路的弯道,还是灵活动感的科学解说图形,往往都反映设计者的创造有令人赞叹的美感。
4.从价值观上看,当代技术评价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随着知识体系的整体化和方法上的互渗互动,技术的价值体系趋向于多元化、多维度。过去习惯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求真,技术的任务是求善,艺术的任务是求美。如今,这种孤立、片面的评价已经大受冲击。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说,物理学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美和妙的地方。不同的物理学家、学者,对此也会有不同的感受。美籍华裔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就认为:“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技术的本体决定了它既要受科学技术原理和规律性的指导,具有可靠性、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又要直接服务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既是善的、有用的,又是美的、舒适的、和谐的、令人愉悦的。比如,一座建筑物,不仅要求建筑质量要可靠,结构要合理,而且外观内部要和谐、优美,周围环境也要整洁,融人自然。否则,它的价值就要打折扣。
- 上一篇:公务员局走访指导方案
- 下一篇:公务员局文明处室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