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时间:2022-04-26 09:40:00

导语: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亚行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2010年9月,主席在第五届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包容性增长提出后,尤其是主席的讲话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了热议,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作了诠释。华东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①黄铁苗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指人类在和谐精神的指引下,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民族,在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中,能够相容、相生、相协,以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②冷淑莲认为:“包容性增长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③陆岷峰、张惠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领教授认为:“包容性增长。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⑤包容性增长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由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科学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增长。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还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释。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我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主要应该包括:

1.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共享的增长,既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又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2.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增长。协调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发达地区的增长要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城乡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城市的增长要包容农村的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要协调,经济的增长要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协调的增长必然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

3.包容性增长是一种科学文明的增长。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科学的增长,主要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经济增长是有质量和有效益的增长,实现速度和效益的相互包容;二是在增长的目的上,既要通过经济增长实现国家的强大,又要通过经济增长实现人民的富裕.实现国家强大和人民富裕的相互包容;三是在增长的内容上,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精神财富的增长有能够相互包容,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的包容和统一。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文明的增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不能依靠掠夺来增长,经济增长要通过文明的方式取得,经济增长不能通过对自然的掠夺、对弱势群体的掠夺来实现;二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要相互包容,经济增长要能够包容个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经济增长要能够包容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三是经济增长要包容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包容性增长的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作为“十二五”期间及未来一个较长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其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包容性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务实包容的物质基础.通过公平的分配机制来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增长就没有包容。在积极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因方面,要切实扩大内需,主要以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只有以扩大内需为主,才能使经济增长的成果能够为国内的老百姓所享受,而不是把污染留在国内,把财富奉献给世界。也只有扩大内需,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成果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的目的:二是把经济增长方式确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才能减少资源的耗费,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包容;三是注意发展的均衡性,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包容和城乡发展的包容。

第二,构建公平的社会机制。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核心也是公平。因为,只有公平,才能真正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包容,才能促进和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包容和协调,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公平的社会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公平的制度。制度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制度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公平。制度公平能够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预期,能够使遵纪守法的公民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成功,能够保障每个公民自主地选择职业和自由流动,能够为每个公民的创新行为提供制度激励;二是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包容性增长本质是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决定点,人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基础。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三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公平。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看,社会公平问题的症结是在农村,突破口也主要在农村。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平等状态。

第三,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要让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如果劳动者的素质得不到确实提高,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可能会诱发新的平均主义,影响效率的提高,影响经济的增长。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保证。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看,目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和调整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均衡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能力与学历匹配、技能与需求匹配的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三是要把教育和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准入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均衡人才结构,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无缝匹配。

第四,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成果没有能够完全实现公平共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表明经济增长成果没有包容到社会的弱势群体,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当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尤其要把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村居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尽快实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让社会的弱势群体多分享一些经济增长的成果,以缩小收入的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三是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的力度,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让中低收入者居有其屋。如果老百姓连基本的住房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经济增长的包容;四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调,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五,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在近现代社会中,充分就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劳动者只有实现了就业,才能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并从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共享。所以,充分就业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保障。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看,目前在就业方面。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使每个人公平享有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机会,各种职业和岗位也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来工作,解决人力资源与就业岗位的结构性矛盾,为实现充分就业打好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提高劳动者的薪酬水平,保证劳动者工作的基本稳定,保证劳动者基本的社会地位,促进体面就业。提高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