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和谐看民间信仰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7 03:50:00
导语: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和谐看民间信仰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内在理路外在秩序民间信仰
论文摘要:以往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大多从国家与社会、小传统与大传统、小历史与大历史等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还可以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和谐,即从内在理路与外在秋序两个方面对民间信仰的发生发展着手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学术与生活的对话与交流。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有关“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范式建构、田野调研等问题已成为业界专家议论的焦点。他们虽然在这些问题上不能求得统一,但还是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区域神灵信仰研究上更是如此。
“民间信仰”由日本学者婶崎正治于1897年率先提出,随后像掘一郎、冈田谦、滨岛敦俊等做了较多研究。西方汉学界的关注始于20世纪中叶华裔学者杨庆堑,随后像欧大年、弗里德曼、王斯福等也多有涉猎。国内的研究源于清末民初的“封建迷信”批判,而真正把它当作科学进行研究的,自顾领刚先生于1920年代对北京妙峰山进香活动的调查开始,之后像柳治微、林耀华等都有涉及川。当前内地的学者像乌丙安、赵世瑜、陈支平、郑振满、陈春声、王铭铭、汪毅夫、林国平、王日根、行龙、叶涛、朱海滨等也给以较多关注,当然像台湾的许嘉明、施振民、林美容等也建树颇多。一是得益于清末以降法国年鉴学派和美国新史学派等的学术影响,二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民生的改善、社会环境的变迁、文化的自觉等关系密切。
尽管如此,目前对它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王健认为,以往研究侧重于信仰与形式、信仰与社区发展,而没有从社会整体角度做更深层挖掘川。范正义提及,以往的研究局限于国家与社会的理论框架而忽略区域与全国的空间张力。张英魁说到,民间信仰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并且在意识形态理念与实践形式两个层面都存在着冲突现象。王守恩则认为,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国家与社会的考察,缺少更深层次历史内涵的挖掘和理论体系的建构等。另外,陈勤建指出,大多论者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缺乏它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周振鹤强调,多数民间信仰研究者往往只注重社会经济因素而较少关注政治因素。滨岛敦俊提到,必须立足于掌握各个地域的历史、社会特性的基础上,具体地探讨各地神灵的由来、特征、变迁等。
由此而知,以往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多从国家与社会、小传统与大传统、小历史与大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它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将着重对它发生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外在秩序也就是文化传统和社会责任两方面作简单介绍。
二、内在理路与外在秩序探讨
“内在理路(innerlogic)”最早是由余英时先生提及,并以此作为他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他指出,近来对清代思想史的研究“都是从外缘来解释学术思想的演变,不是从思想史的内在发展着眼,忽略了思想史本身的生命”,“在外缘之外,我们还要特别讲到思想史的内在发展。我们称之为内在的理路(innerlogic),也就是每一个特定的思想传统本身都有一套问题,……这中间是有线索条理可寻的。”“然而我并不是要用‘内在理路’说来取代‘外缘影响’论”,它的“有效性是受到严格限定的,它只能对于某一个特定的研究传统或者学者社群而成立”,“我惟一坚持的论点是:思想史研究如果仅从外缘着眼,而不深人‘内在理路’,则终不能尽其曲折,甚至舍本逐末。总的来看,余先生所说的“内在理路”是旨在对清代思想史发展脉络把握时要善于发现它内部所固有的线索条理。
那么作为反映普通百姓思想意识、生活态度的民间信仰是否也有它成长的“线索条理”呢?如果有,又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成长的“线索条理”就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它植根于我国独有的文化生态—半封闭的大陆一海岸型地理环境、自然经济并辅之以周边的游牧经济,以及家国同构的宗法一专制社会;二是它在当前社会已达到一种“文化自觉”,以期获得“文化认同”。正是这样的文化生态才能孕育出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进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民间信仰,而一旦民间信仰在今天达到一种“自觉”状态,它便具有了蔚为大观之势。
有学者指出,相对于“明治维新”来说,清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负担太重,后来经过一系列变革,纵然丢掉了许多不适宜的东西,但是华人心底最深处的思想即文化传统却依然保留至今,并成为广大民众言行举止的心理支撑。比如安土重迁、尚农重农心理,敬天保民、天人合一思想,中庸之说、大道自然观念,和同、宗法尚礼情节等等。正是由于它们的传承,才逐渐演变出名目繁多的神灵信仰,进而成为广大民众普遍遵从的生活态度。像福建、台湾等地普遍信奉的妈祖、保生大帝,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碧霞元君、玉皇大帝(俗称老天爷)等的信仰。其中对“弘仁普济、福佑群生”的“天妃”妈祖的信仰和对“育化万物、始生乾坤”的“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信仰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主生思想”的切实体现。再就是现如今城乡间在举办红白喜事或者修路建房架桥时,一般事先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好”,以便在良辰吉日进行等。细究一下会发现,这种种心态和行为都是可以从我国几千年所积累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依托和根据的。当然其中也不乏迷信成分,不过这种向善、保民、遵从天道自然的信仰理念还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所以一定要正视它们的存在,把有利于民生的精华发扬光大,违背民意糟粕则坚决祛除。
从“理路”视角了解有关民间信仰的研究后,我们再从“秩序”方面作相关认识。
秩序,《新华字典》解释为:“有条理,不混乱的状况”。而《说文解字》说到:“秩,积也”;“序,东西墙也”。它们所表达的总体意思都为“多而有序”。另外,如翻阅有关思想史论著就会发现,很多学者都把它视为“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史华兹指出先秦思想家的共同文化取向是“秩序优位权(primacyoforder)”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个“秩序情节”,潘乃德(RuthBenedict)则强调中国文化的形貌由“追求秩序”这个主题统合起来,张德胜认为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的文化发展大抵沿着“秩序”这条主脉铺开,而葛兆光认为战国时代思想史上“秩序”是一个很中心的话题。从他们的论断来看,思想(泛指正统)的发展始终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相辅相成、表里如一。
虽然民间信仰历来作为思想史的一个注脚,不过它也时刻在承担着建构社会和谐有序的重要责任。历史上作为官方信仰的儒家伦理道德(正祀)维护了精英阶层的结构秩序,使它延续近两千年不衰,而民间信仰(淫祀)在它自生自灭的同时,也尽力跻身正统当中,实际上也隐隐地维持了底层社会的结构秩序,使其有条不紊。官方信仰像建天坛地坛祭天地,登泰山祭东岳大帝,建黄帝陵祭先祖等。社会精英通过诸多礼仪来说明这些神灵的至高无上,而他们恰是这些神抵的世间代表,进而维护他们的正统地位。然而,民间信仰者却是通过一般神灵信仰来建构民间社会的和谐。以民众对“关羽”的信仰为例,他如何从三国时代的一介武夫演变成为儒释道三家所共祀的神灵,以至为泛东亚地区普通民众所顶礼膜拜的偶像,关键一点就是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承担着法律法规之外的责任。虽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序,通常法律的制裁往往是有限度的,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的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而这时“作为公平的正义”的道德作用就突显出来。一旦付诸于实践就成效显著,进而使整个社会秩序井然。当前我们正大力宣传的“扬正气、促和谐”风尚正是在追求社会的公平有序,人们对“义薄云天”的关圣公的信仰也正是寄托了民众的美好理想。同样像祭拜先祖希望他庇护子孙,祭拜灶王希望家庭和睦,祭拜财神希望生意兴隆。这些神灵虽然有时不一定为正统所承认,但作为社会底层百姓的信仰却维持了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群体之间的安定团结。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它本身并没有意义,一旦被民众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它便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它在弱势群体缺少话语权的情况下,被寄予了更多意义,而秩序视角便是其中之一。
总而言之,对于民间信仰的认识,在继续沿着国家与社会、小传统与大传统、小历史与大历史这条线索发掘新材料、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引人理路(文化传统)与秩序(社会和谐)这一说法来对它做更好的理解。当然,这样也更能使学术思想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大众,从而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生活真正地统合起来。
- 上一篇:优秀学生干部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 下一篇:企业管理培训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