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拙著自讼几种清诗研究著作订正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07 03:19:00
导语:试析拙著自讼几种清诗研究著作订正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清诗史朱弃尊研究清诗代表作家研究清诗知识清诗选评
论文摘要:在有关清代诗歌研究的论著中,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错误,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予以发现、指出和订正。对他人的论著是如此,对自己的论著更应当如此。现在即针对笔者自己的几种著作中已经发现的错误做一次集中的梳理,以免继续贻误后来的读者。
对自己已发表文字中的错误进行订正,做自我检讨,这可以说是历代学者的一个优良传统。前代如顾炎武,他的《与潘次耕札》五通之五,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内容:
读书不多,轻言著述,必误后学,吾之跋《广韵》是也。虽青主读书四五十年,亦同此见。今废之而别作一篇,并送览以志吾过。平生所著,若此者往往多有。凡在徐处旧作,可一字不存。
自量精力未衰,或未速死,迟迟自有定本也。当代则如王利器先生,印象中他也一再写过自己纠谬的文章。而我辈,论学问不及顾炎武、傅山(青主其字)、王利器先生等人之万一,论错误比例却反而不知道是他们的多少倍,因此也就更加没有理由隐瞒自己的粗疏与浅陋。笔者此前发表、出版的各种论著,其中就存在着大量已经被发现的错误。这些错误,有的已经在后来结集或再版时予以更正,或者可能还有类似更正的机会;而已经成集或再版的著作,近期内估计很难再有重印的机会,所以想在这里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错误做一次集中的梳理,以免继续贻误后来的读者。
一、清诗史
此书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原名《清代诗歌史》,最后三章正文系毕业之后续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2000年5月再版。目前再版本还发现有几处错误,或者存疑的地方,依类叙述如次(页码同时注初版本、再版本)。
一是作家生卒年。第四章第四节《江左三大家》,于龚鼎孽生年注为公元1615年(第75页、第72页);而曾见今人谢巍先生《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记龚鼎孽生日为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一月十七日(中华书局1992年11月第1版,第369页),如此则公历实际上已经进人1616年(1月5日)。该书著录的两种龚鼎孽年谱资料笔者均未获见,但想来此记载不误。笔者其他各种著作凡涉及龚鼎孽生年,例当据此更正。此外第二章第二节《云间派》,于李雯生年注为公元1608年(均见第21页);此说也许不太可信,更大的可能是比这提前一年,具体拟在另文详细考订。
二是引用原始资料。这方面最典型的,当数第九章第三节《王士祯的神韵诗》内两次引到的金人瑞(圣叹)《上巳日,天畅晴甚,觉兰亭天朗气清句为右军人化之笔,昭明忽然出手,岂谓年年有印板上巳耶·诗以纪之》二首之二所谓“暮春写得如清秋”句(第200页、第196一197页)。原诗依据《沉吟楼诗选·七言绝》(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人别集丛刊》影印《<沉吟楼诗选><广阳诗集>》本,1979年6月第1版,第83页),但“如”字原文是“似”。而拙著误作“如”,不但影响到它与所论王士祯《秦淮杂诗》“浓春烟景似残秋”之间的字面联系,而且从文献的角度来说本身就是失真的,甚而至于还严重违背了近体诗的格律,造成了“三平尾”的大忌。奇怪的是,该诗在笔者别的论著中也还曾经数次引用过,这个问题居然直到最近才偶然发现。类似的还有第十五章第四节《龚自珍的地位和影响》所引《夜读番禺集,书其尾》二首之二所谓“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奇文不可读,读之伤天帝”(第361页、第354页),最末这个“帝”字原文是“人”(可见《龚自珍全集》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2月新1版,第455页);而拙著承上文第一首末字误植,不但造成了本首诗歌的两个韵字互不相协(原押上平声十一“真”韵),而且使得同一组诗歌两首之间的韵字也形成了重复。此外第三章第二节《钱谦益的诗歌理论》所引《杨明远诗序》(第40页、第38页),“序”字据本师钱仲联先生标校本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二十应作“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年9月第1版,中册第855页);第十二章第一节《赵翼》所引《论诗》四首之二“李杜文章万口传”以及下文再次提到的“李杜文章”(均见第276页、第271页),据其《匝北集》卷二十八,“文章”原文实为“诗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上册第630页)。
三是其他错别字。这方面目前已经发现的有第七章第一节《施闰章》所引《竹源阮》(第139页、第136页),“阮”字实际上应当是“O”字(可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施闰章《学余堂诗集》卷六,第1313册第410页),即“坑”的异体字。今本施闰章《施愚山集·诗集》卷六直接改作“坑”(黄山书社1992年5月第1版,第2册第110页),这个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此外不知某处似曾提到的顺治初年太湖义军首领吴易,“易”字有关文献一般都如此记载,但清末叶廷箱《鸥破渔话》卷二“吴日生名”条,专门对此进行考证,认为应当是“易”(可见辽宁教育出版社《<吹网录><鸥破渔话>》本,1998年12月第1版,第29页。日生其字)。现在记在这里,以备参考。
二、朱彝尊研究
此书包括上编、下编和附录。上编是笔者硕士学位论文,下编是单篇考据文章,附录为译作及其他相关文字。1993年8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该出版社专职校对桓明先生,曾屡获出版系统校对行业各种大奖。因此,此书有幸承她校对,错误最少。目前发现的,还只有这样两个字:一是下编之五《曝书亭集外诗文拾遗》最末一篇《水村图跋》,按语提到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十六”(第194页),这个“六”应作“三”(见该卷第十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1月第1版,下册第655一656页)。二是附录之四《清名家集外诗词古文辑考—朱彝尊研究余墨》最末一篇朱彝尊和查慎行联名的《征今诗综启》,“都阳刘仔肩辄偏明《雅颂正音》”句(第238页),“偏”字应作“编”(可见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椎李遗书》本《曝书亭外集》卷八,第154册第315页)。后面这个错误,还是笔者原稿造成的。
三、清诗代表作家研究
此书包括上、中、下三编和外编。上编《吴伟业研究》和外编《清前诗歌散论》,基本上是笔者大学时代的习作。中编《清诗代表作家论稿》,则是硕士研究生前一年半的论文。只有下编《清诗综论》,各篇写作时间比较分散。1995年10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此书目前已经发现的,大抵都是印刷方面的错误,主要就是错别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引用的原始资料或者具体的知识,现在以勘误表的形式列举如下(页次斜线之后的数字表示行数,行数之前加负号表示逆数;方括号内为错误,箭头之后为正确者):
以上这些错误,除了印刷过程中的校对不慎以外,也有个别是原稿本身就存在的。
四、清诗知识
此书是笔者的一个短文集,主要收录马良春、李福田两位先生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和有关诗词鉴赏辞典中的拙作,以及若干学术随笔和书评报道之类,作为本校公共选修课“清诗鉴赏”(后改“清代诗词鉴赏”)的教材,于1998年5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因篇目较多,全书分为“作家小传”、“流派风格”、“典籍介绍”、“作品欣赏”、“随笔信息”等五辑,每篇标有某辑之几(中间以短横隔开)这样的阿拉伯字序号。
此书最大的一个问题,同样也出在印刷方面。特别是错别字,论比例比《清诗代表作家研究》还要多。现在仿照前例,将其中涉及原始资料或者具体知识的一部分错误罗列于次(页次之后为篇目序号,斜线之后的数字表示该篇正文行数):
有关这些错误,同样也有个别系原稿所致。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则更是完全属于笔者研究过程中的失误。目前已经发现的有,第三辑之二十五《小仓山房诗文集》下面这段介绍:
1983年,周本淳先生在原有基础上复予整理,而仍名之为《小仓山房诗文集》,计有《诗集》三十七卷,《补遗》二卷,《文集》三十五卷(其中后十一卷为续集),《外集》八卷(其中后二卷为补遗),共七十四卷,卷次各为起讫,互不相属。
其中《诗集》编年排次,起自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衰枚二十一岁时,讫于嘉庆二年(公元792年)衰枚八十二岁谢世…...
这里总卷数“七十四卷”,显然漏掉了《外集》八卷,而实际上应为八十二卷,与袁枚享年刚好相同(这个看似偶然的因素,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也是如此);同时“嘉庆二年”对应的公元年份,"1792”应作“1797"(另袁枚逝世于该年农历年末,于公历已人1798年,此处不计)。又第四辑之十《甲辰八月辞故里》,末尾提到在作者张煌言抗清“牺牲二百年后,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了。而这里面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之一章太炎,恰恰就是张煌言家乡附近的余姚人”(第139页),这里关于章太炎的籍贯,把浙江省内杭州的“余杭”当做了宁波的“余姚”,看似一字之差,其实却真的失之千里了。至于如今的余杭由原来的县改为杭州市的一个区,以及张煌言的家乡郸县改为宁波市的郸州区,这些情况当时就更加无法顾及。现在借这个机会,正好可以一并作为补充。
最后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五辑之十三《<清诗流派史>出版》末尾,提到刘世南先生《清诗流派史》一书的字数,称“总计约三十二万余字”(第252页),这也是错误的。盖该书当时在台湾出版,台湾版的书籍版权页不标字数,又不便统计,所以这个提法仅仅是根据此前刘先生本人有关书信中的自述。而现今该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2004年3月),版权页明确标示全书为38.2万字,这个问题就完全清楚了。刘先生一方面是当初根据手稿版面大略估算(通常排印之后会有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谦,而笔者却误以为真了。现在既要向读者说明,更要向刘先生致歉。
五、清诗选评
此书选清诗作家一百余人、作品三百首,2004年7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也已经发现有错误。
一是作家方面。目前排在吴历(1632一1718)之后的许,作者小传称其“生卒年不详”(第221页)。但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0期,读到陆勇强先生《读<全清词·顺康卷>献疑》一文(第91一95页,原载《学术研究》同年第6期第,其中第三部分《作家生卒年订补》第八条刚好就是许虫,有关文字如下:许扎。检其所著《万山楼诗集》,卷十三有甲辰仲春朔四十初度客思唐叶邓林常省斋招饮》,诗云:
客中仿佛忆兹辰,四十无闻塞外身。试问吾生来乙丑,何如屈子降庚辰。亲闹迢递千山梦,帝里峥嵘二月春。旅枕自高揽短须,同官异地酒陈。
此“甲辰”为清康照三年(1664),是年四十岁,往上推之,许鱿当生于明天启五年乙丑。
根据这里所引许虫诗歌标题推算(原诗可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集部第220册第111页。据该本,此处“卷十三”当作“卷十五”,正文“短须”当作“短鬓”),可知其确实“生于明天启五年乙丑(1625)",与诗歌正文第三句“吾生来乙丑”正合。同时结合标题内的“仲春朔……初度”云云,还可以进一步知道许虫L的生日为天启五年乙丑的二月初一,也就是公元1625年3月9日。如此则许虫在拙著中的位置,应当前移至蒋超(1625一1673。第124页)前后。另外今人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以及张慧剑先生《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等书,也都可以据此补充许虫L的生年(前二种著录许虫L,分别见第1册第589页;卷八,上册第201页)。陆勇强先生的这个发现与考证,的确是太有意义了。
二是作品方面。所选厉鹦《二月十四夜,同周少穆、胡又干、施竹田、吴敦复、汪旭瞻、施北亭西湖泛月,共赋四绝句》之四,诗歌标题中的“胡又干”,应改做“胡又乾”(单名“先先”,《说文·先部》释为“进也,从二‘先”’;其字“又乾”,这个“乾”字当指八卦之首,与其名意思相符,因此不能简写作“干”。参见厉鹦《樊榭山房集·续集》卷四此题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与此相应,拙著目录中的这个标题,也应当同时更正。
此外,笔者还有《清诗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选注《元明清诗》(天地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以及与人合编《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历代诗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中的元明清部分,其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错误。那些错误大都在这个《清诗选评》中经得到更正,因此不再缕述。
现有拙著中的各种错误,其实远不止上述这一些。这里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笔者读书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即同一种书一般都不愿意通读第二次;特别是自己的著作,更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觉,所以上述错误,实际上都只是后来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而未能发现的想必还要更多。记得大学时代,有一次与同窗叶君远学兄谈到自己将来要写一篇“拙作自讼”之类的文章,君远兄开玩笑说:“那一定会是你所有文章中最长的一篇。”这句话意味十分隽永,并且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如今那些单篇文章根本无暇顾及,已出著作中也还仅仅涉及一部分,有关篇幅就已经“蔚为大观”了。
上述有些错误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当归功于选修“清诗鉴赏”课的同学们。每次使用教材,同学们只要发现错误(包括怀疑),笔者都给以分数的奖励。这且不说他们的发现对笔者具有直接的帮助作用,至少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认真的学习态度。现在借这个机会,一方面为拙著中的错误向所有同学包括其他的读者致以深切的歉意,另一方面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有关读者能够继续对拙著提出各种积极的批评和建议,不但可以使拙著日趋完善,同时也尽量减少负面的影响。
- 上一篇:扎实推进创业服务年活动心得感想
- 下一篇:公司周年庆典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