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农村执政地位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18 08:36:00
导语:党在农村执政地位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实践与思考
2000年6月初以来,南平市先后派出640名科局级干部或机关事业单位的优秀党员干部到问题较突出、暂时又没有党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一级担任党支部书记,占全市村一级党支部总数的39.63%。根据南平市的整体部署,村支书下派在今后若干年间,还将继续推行,即用十年左右时间分三批下派。如此大面积且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行村支书下派的做法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经验的深刻思考,是对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的重大创新,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实现党对农村的有效领导、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下派村支书”的实践背景及提出的问题
干部下基层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农村基层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做法,也是干部下基层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新的形式。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为什么要采用“下派村支书”这一新形式,而不是继续沿用常见的形式。显然,这既缘于深刻的实践背景,同时也得益于对实践背景的深刻理解。
首先,“三农”发展面临五大突出矛盾。南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工作始终是全市工作的重头,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的发展,关系南平发展的全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平的农业在全省的位置都还是举足轻重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优势逐步消减,以粮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三农”发展面临五大突出矛盾: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民的素质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急需加大投入与农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又缺乏市场经验的农民小生产的矛盾;四是基层各级党政部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上自成体系与农民自发性生产经营“两个循环体”相互游离的矛盾;五是群众要求干部转变作风、贴近服务与一些农村干部作风不深入、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矛盾。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及我国加入WTO的条件下,怎样引导农民摆脱困境,及时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推动“三农”难题的破解,走出一条实现农村现代化之路,这是南平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近年来农村实践提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要求。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素质的现状,是仍在习惯地运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那套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来指导和从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建工作及党领导下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特别是村民自治实践的进展,使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而乡村一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工作机制、干部的行为方式并没有明显改进,从而引发了种种矛盾冲突。第二,村级党员普遍老化,特别是农村带头人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理论政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以及工作方式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而造成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第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不能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失去群众的信赖,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第四,最突出的是,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不懂市场经济,驾驭不了市场,不能成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领导核心。
再次,“三农”难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在实践中互为因果,相互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受到挑战。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而言,其近年来所面临的“三农”难题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三农”难题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破解,除了历史的、基础的、客观的原因外,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是其内在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干部队伍素质偏低,才无法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无法带领农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无法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一句话,无法充当农村先进生产力、农村先进文化和广大农民最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无法体现党在农村的先进性,进而影响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反过来,“三农”难题的累积,又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难度,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如果“三农”难题长期不能有效破解,农村不能长足发展,农民不能摆脱贫困,那么,农村基层组织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创造活力就无法体现,从而它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挑战。事实上,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而言,这两个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恶性制约、相互加强的现象,往往是常见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南平市也曾采用过多种方式,诸如下派工作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包点等,但作用都有限,既无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所面临的五大矛盾,也无法解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活力的问题。为此,南平市在1998年底,组织市、县、乡三级3000多名干部驻村调研,剖析“三农”、问计于农民。通过调查研究,大家普遍感到,现有的“三农”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有许多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农村实际,不研究探索新时期“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与时俱进不行;农村基层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一不行,只有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在基层构筑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从整体上破解“三农”难题,才能迅速改变农村基层工作格局。
二、“下派村支书”的作法与成效
——整体部署、突出重心、发挥整体效能。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南平市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出发,形成“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为重点,以科技、流通服务为突破口”,整体部署、重心突出的工作布局。“下派村支书”同其他下派干部(如科技特派员、流通助理等)一道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正是这种领导力量、领导方法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党在农村工作的新机制,实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牵引、推动农村发展的目的。其中,“下派村支书”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正是这种核心主导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党在农村的先进性、破解“三农”难题、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了根本保证。
——长远构想、分步实施、不断扩大成果。下派村支书确定的“四个一”工作目标是: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带好一个班子,打好一个基础。随着时间的延伸和工作基础的夯实,下派村支书将不断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包括构筑农村新的金融体系,打造乡村诚信社会的基础,建造新的农村流通网络,以及抓龙头企业,引进外资、壮大农村经济,特别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
——精心选人、网络管理、定期培训交流。南平市在下派人员选配上,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一方面,下派干部必须自愿报名,组织上好中选优;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广大农民的愿望,把党委选派与基层需要结合起来。在管理上,由各级组织部门负责,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管理网络,制定了管理制度、培训制度、经验交流制度、定期考评制度。为了切实保证和不断提高下派村支书的“质量”(能力和水平),南平市还作出定期培训、交流的相应规定。
——政治激励,利益牵引,充分调动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下派干部的热情与积极性,南平市实施了政治激励与利益牵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在舆论和社会氛围上,大力宣扬下派干部中的先进人物,政治上多方激励;另一方面,鼓励下派干部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机制来调动积极性,强化责任感,推动整个工作的持续发展。对在下派期间表现突出、政绩显著、群众公认,特别是条件艰苦的地方干出优异成绩的下派人员,将优先予以提拔使用。
南平市“下派村支书”两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南平,“下派村支书”是可行的,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靠得住,有本事”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与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机结合,创新了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机制,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二是重塑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增强了党的说服力、凝聚力、号召力;三是推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四是从整体上推进了农村全面工作,为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促进了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下派村支书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从而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干部。下派村支书通过模范带头、言传身教,使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得到极大的推进,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下派村支书”的方法论意义
南平市“下派村支书”的做法是基于南平特定实际的特定实践,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从实践方法论角度考察,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迅速解决现实难题和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欠发达地区农村之所以欠发达,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农村带头人严重缺乏。这也就是说,短期内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现有人才存量中是找不到出路的。因此,通过“下派村支书”,迅速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迅速解决高素质的农村带头人问题不失为一条现实的途径。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种种问题,迟早会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亦即农村现代化也迟早要实现。但这里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发实现,其结果是时间长,代价大;另一种是自觉推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积极进行党在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迅速解决“三农”难题,推进农村快速发展,带领农民快速走上致富之路。南平市选择了后者,即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从而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为当前如何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如何实践“执政为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在新世纪新阶段,农村党组织能否和如何继续保持先进性是解决农村所有问题、开创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也是当前在农村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解决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南平市推行村支书下派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在下派实践中,始终围绕保持先进性这一核心。一是在实践中始终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作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二是在实践中将从严治党全面贯彻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具体落实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三是在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把体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在农村的先进性,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村发展,其根本目的,归根到底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执政为民”。包括“下派村支书”在内的整个下派实践,始终把握住了这一本质所在。
第三,为现阶段有效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问题,切实增强农村党组织活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这里要说的不是“下派村支书”这件事,而主要是“下派村支书”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班长”,抓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经验方法。南平市“下派村支书”在抓下派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的经验是:通过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凝聚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通过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来确证并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通过改进作风、密切党群联系来吸取和增强原动力;通过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充分发挥其作用来建立和增强示范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之不仅能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且在遇到突发事件、面临各种政治风浪时也能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增强农村党组织活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立足全村长远发展,抓好人才“双向”培养,从能人中培养干部、发展党员,从党员干部中培养能人,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坚强的村级干部队伍,确保农村基层组织后继有人。同时,必须把规范村民的行为与规范干部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要求村民不做的,干部坚决不做;要求村民做到的,干部首先要做到。
第四,为全面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选派村支书工作不仅有效地破解了当前南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难题,而且为全面构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长效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主要是:“下派村支书”实质上是把党对农村的领导力量前移,这有助于以“下派村支书”为纽带,整合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力量和社会资源;下派村支书工作以规范促落实,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完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机制;下派村支书工作以服务为根本,优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外部环境,健全了服务到位、措施配套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机制;下派村支书工作以创业出实绩,激活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内在活力,初步构建了充满激情、争创一流的赛马机制。
- 上一篇:林业局纪检监察工作年终总结
- 下一篇:外经贸局纪检监察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