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绩效审计完善与创新

时间:2022-03-20 05:05:00

导语:论绩效审计完善与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绩效审计完善与创新

摘要:在政府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与不足作了分析和阐述,并为完善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对策,以促进绩效审计健康发展。

关键词:绩效审计监督效率

Abstract:Thatachievementimitatesauditingputtingintoeffectisthecatalysatorhavingepoch-makingsignificance,beingabletolosenotimeinchoosingtheachievementeffectandacceptingornotauditsonauditinghistoryinthegovernment,oneofthesignbeingtojudgeacountry''''sgovernmentauditshavingavigourornot.Thattheeffectcarryingoutachievementinourcountryisauditedisneedinconformitywiththeinternationalpracticenotonly,isthatthenecessitysettingupandascertainingthatsciencedevelopsaTaoisttemplechoosesmore.Thenecessitythattheeffectcarryingoutachievementtoourcountryauditsanalysesandsetsforththemainbodyofabookwithbeingnotworthhavingdone,providealittlesuggestionandcountermeasureandfortheachievementeffectimprovingandperfectingwithournationalconditionsuitablebeinginnovativeauditspractice,toboosttheachievementeffectauditinghealthdeveloping.

Keywords:Achievementimitatesauditsupervision,efficiency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其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

一、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才能不断保护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绩效审计,评价公共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强化公共部门的经济责任和防止损失浪费;评价公共支出和资源的利用情况,找出影响公共支出效益的原因,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绩效审计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所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也就是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现实中一些影响我国经济安全运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这些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体制管理缺陷所致,单纯的“真实合法”审计,难以从根本上揭示和解决,只有开展绩效审计,才能从深层次揭示问题、分析原因。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政府机构规模、费用和复杂性的增加要求开展绩效审计

政府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和控制活动不断增强,其开支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授予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权利的公众无法直接了解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状况,对政府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更是无从评价,因此,由专业审计人员实施绩效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就成为必然。

3.开展绩效审计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和财力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所占有的自然资源较低,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佳方式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绩效审计,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收入,解决我国自然资源和财力不足的矛盾。

二、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瓶颈与不足

绩效审计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的试点项目中,需要有所创新、有所建树。从这几年的审计实践表明,绩效审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不断的进展中,但我国全面实施绩效审计还存在着一些瓶颈与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对人民托付的资金进行完整、有效的经营和管理,而现有法律法规的欠缺,相关制度的滞后,使得这种受托责任关系难以得到保障,人民的财富被肆意侵吞,贪污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绩效审计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政府机构整体效率低下,造成政府无法合理管控。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竞争,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去行使职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备,缺乏有利的监督机制和审计监督制度。

2.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绩效审计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资料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使绩效审计的质量大幅下降,其评价也就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会计信息资料的失真行为相当普遍,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这就给开展绩效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3.绩效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需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形成深刻而中肯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政府审计机关因此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体,比重达62.55%,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仅占13.13%,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

4.评价绩效的标准难确定

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这使得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因此,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三、我国绩效审计完善与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我国的绩效审计在实践中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完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绩效审计有益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实践道路。

1.健全和完善绩效审计立法体系,严格规范绩效审计行为

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首先要结合我国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并参照国际惯性,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并依据相似性原则进行归类,细化出具有各个行业特点的分类准则。其次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评判的内容必须与政府职能紧密相关,涵盖政府所作决策及公共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将公众“满意原则”作为政府绩效评价的最终制度。审计标准要具备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易懂性和可比性。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立法体系,严格执法力度。

2.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评价依据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结论等内容构成的系统,是衡量被审计单位绩效高低的尺度。我国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给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审计署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因此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也难以统一,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考虑绩效评价的特殊性,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标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等;定量标准应包括政府预算、计划的各项具体指标,各项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指标等。一方面将可以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通过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绩效审计至关重要,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遵循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3.采取灵活多样、科学适用的审计方法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在审计方式上应扩大公共经济责任的承担范围,逐步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短期效益服从于长期效益的审计模式。在审计方法上,应融入控制结构的战略性分析、组织行为学、国民价值增值分析等方法,加速智能化软件取证功能的开发,全方位引用先进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4.建设专业化队伍,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在职培训,根据绩效审计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拓展,提高基本专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绩效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包括在绩效审计方法的发展和现状、管理或监督、定性调查、案例研究分析、统计抽样、定量资料收集技术、评估方案、资料分析和写作技巧等方面加强培训。最后,构建专业咨询机制,适度聘请外部专家。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对项目效益作出评价,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要远远超过真实性审计和合法性审计,工作量大,涉及专业知识多,必须有效借助技术专家工作,弥补审计机关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总之,探索中国模式的绩效审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几代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面对我国急需开展绩效审计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以认真的工作状态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刘文山:以科学发展观解读效益审计[J].河南审计.2008(1).

[2]张军平石峰主编:审计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拜晓华:绩效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浅探[J].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